在中国餐饮行业,定位很流行。一些企业早已引进定位咨询并从中受益,有一些企业参加过定位的各种学习课程,也有很多人阅读过定位的系列书籍。其中,一部分人对定位寄予厚望,认为定位无所不能;也有一部分人对定位不以为然,认为不过如此,就是一句广告语而已。这两种情况都是对定位“误解颇深”。认为定位无所不能的人,容易产生失望情绪,从而对定位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定位不过如此的人,可能错过定位带来的价值。事实上,定位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思维,我们应该像学习管理学等其他理论一样,去学习和了解定位,并思考定位对经营企业、打造品牌的可借鉴之处。只有深入地理解战略定位对于中国餐饮的必要性,才能发挥战略定位的真正价值。
新时代需要新战略
在商品稀缺的时代,开一家餐厅只要味道过得去,大家就都有生意做。这时候,餐厅解决了顾客在外就餐场所从无到有的问题,满足了顾客便利性的需求。当餐厅多起来以后,顾客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这时候竞争的核心要素就体现在餐厅的位置、味道、装修、服务等方面,谁能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谁就能赢得竞争。随着餐饮供应链的成熟、商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之前的竞争优势都可以被轻易复制,这使得任何一家餐厅、餐饮企业都处于随时可以被替代的境地。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商品供应处于过剩的状态,需求方则占据主动权,这时候赢得竞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顾客优先选择自己而不是竞争对手。顾客的选择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传统战略思维的核心仍然是如何提升管理和运营效率。管理运营的能力越强,供应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就越强,这将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的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战略问题。
在商品供应过剩的商业竞争中,企业战略的核心就是要聚焦一切资源,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据独一无二的位置,成为顾客的首选。如果你在顾客的心智中没有一个独特的价值认知,即定位,那么你就处于一种备选的境地,随时处于生死边缘,这非常危险。那些在行业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具有独特定位的企业,也并非高枕无忧。新技术的诞生、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再加上各种资本、各领域顶尖人才的加持,使得“跨界打劫”成为一种常态,打败你的往往是看不见也想象不到的竞争对手。即便华为、阿里这样规模的企业,也时刻面临被颠覆的风险。
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在行业中处于何种地位,首先要思考的是在顾客心智中是否占据了独一无二的位置。如果没有定位,就要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已有定位,就要做大、做强这个定位。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的企业,要善于向自我进攻,持续进化,让竞争对手无隙可乘。
身处四战之地,任何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一场场“大决战”将无法避免。“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那些看到战争无法避免却又犹豫不决而不主动进攻的政治家,都是国家的罪人。”这句振聋发聩的话同样适用于商战,看到企业面临巨大风险却依然无动于衷的企业家和战略工作者,也是严重失职。
大决战实现差异化
中国餐饮的同质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同品类之间的同质化
同品类之间的同质化是最普遍的同质化,没有明确主导品牌的行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尤其是需求稳定的、处在风口上的品类。比如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以及前几年的酸菜鱼品类。因为需求旺盛,且没有一家独大的主导品牌,所以不断有商家进入。
第二个层面:不同品类之间的同质化
正因为餐饮行业内很多品类没有主导品牌,所有品牌都疲于应付品类内的竞争,没有一家企业引领整个品类发展、彰显品类价值,导致整个品类价值不彰,品类竞争力衰弱,品类逐渐边缘化。如此一来,这些品类很难进入顾客备选名单中,顾客经常在强势品类之间选择。顾客通常想的问题是,到底是吃火锅还是烤串?我们2016年在郑州调研时就发现,顾客就餐时考虑最多的是到底吃哪家的火锅,海底捞还是巴奴?郑州当地的中餐品类却常常不在顾客的考虑范围之内。
第三个层面:经营思路的同质化
很多餐饮企业家认为,只要我比别人做得更好,能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就能赢得竞争。大家往往注重在企业内部折腾,把全部的精力投入管理运营的提升中,而不是主动思考做点与众不同的事。中国餐饮的同质化本质上是由满足需求的传统经营思路所导致的,如果不转变经营思路,同质化还将长期存在。只有更多的中国餐饮企业开始运用定位的思维审视竞争,及时把握战略机会,找到各自独一无二的定位,才能把行业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变成水草丰茂的绿洲,让每个企业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专属领地”。
大决战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餐饮业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大量就业;餐饮很重要,但餐饮又很“重”。餐饮的产业链很长,上下游涉及多个行业,是一个重运营、重资产的行业。餐饮业每年几万亿元的产值,整个行业资源投入巨大。美团点评每年发布的餐饮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开店和关店的数量非常大,尤其是竞争激烈的上海等一线城市。很多创业者踌躇满志冲进来,头破血流退出去。这一“开”一“关”都是金钱,对于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有机会成为品类主导者的企业没有主动聚焦资源去全力占据市场,没有机会的创业者反而飞蛾扑火般一头扎进来。如此就加剧了行业的同质化混战,导致整个品类效率低下,最终结果是没有赢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以定位的视角去审视真正的机会,从而把资源配置到可以产生差异化价值的方向上。产业链长、投入重的餐饮行业,需要通过定位的导航,让众多餐饮企业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前进,也就是各就各位,避免造成“航道拥堵”。只有发起餐饮大决战,才能提升餐饮生产力。
餐饮企业存在战略问题的七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以前挺好,现在不赚钱
以前餐厅只要把菜做好,就有源源不断的客人到来。现在你开一家店只要生意好,很快周边就有人模仿。做什么都有很多人跟你抢,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稀缺经济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是供应过剩的时代,竞争对手多而强,生意不好做是因为自身竞争优势不够突出。很多成立较早的企业能活到今天的,都曾站在“风口上”。身在风口上,一定要学会飞翔的本领,不然风停了将会被摔得粉身碎骨。不光要会飞,还要飞得快,还要会避让,避开危险,避免相撞。
第二种情况:以前发展挺快,现在增长乏力
以前开店赚了钱就扩大规模,开更多的新店,很快就做大了;现在出现很多竞争者,门店装修比你好,价格可能比你还低。门店经营压力大,没有信心再开新店。租金越来越高,人员费用、成本逐年增加,企业总体营业收入变化不大,利润却大幅下滑。
第三种情况:横跨多个赛道,能赚钱的企业不多
以前顺风顺水的时候,到处开店,横跨多个赛道,想做成多元化餐饮集团;现在表面盘子很大,但实际很多门店根本不赚钱。
多元化曾经是受追捧的战略模型,当年如日中天的日韩企业成为多元化的标杆。公司规模很大,竞争力却虚弱无比。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没有主导地位,企业就像用多米诺骨牌搭建的大厦,只要某一个骨牌跌落,可以想见整个大厦轰然坍塌的画面。多少一时辉煌无比的日韩企业,如今已是明日黄花。
第四种情况:经常陷入价格战,利润越来越低
逢年过节就打折促销,发放优惠券,有流量、有销量,但就是没有利润。一旦促销活动停止,营业收入就没有保障。
促销打折无疑是饮鸩止渴,价格战是两败俱伤。促销打折吸引的都是贪图便宜的顾客,他们并不是真正认可你的品牌、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这样的顾客群体不会对你有什么好口碑,只要不说你的坏话就算“烧高香”了。“打折有害品牌健康”,顾客会认为只有卖得不好的品牌才打折,如果产品能卖出去为什么要打折。很显然,这样的顾客群体就是冲着打折来购买产品的,如果产品不打折,他们就会觉得你的产品不值这个价格,转眼可能去挑选竞争对手的打折产品。
打折促销还会在公司内部形成路径依赖。既然上次打折活动卖出那么多产品,为什么还要绞尽脑汁想其他的办法呢?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性循环。打折促销,销量增加,但利润降低;不打折促销,没有销量、没有利润。结果是只能继续打折促销,但效果会不断降低,有一定销量,但利润会更低;为了提升销量,只能打更多的折,最终入不敷出,卖得越多,亏损就越多。打折促销是一条不归路,也是一个死循环。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千方百计打折,牺牲利润去争取不认可你的顾客呢?为什么不想办法为真正属于你的顾客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呢?一言以蔽之,战略懒惰所致。
第五种情况:虽然想过转型,但不清楚往哪里转
市场情况变了,都喊着要转型,但到底转向哪里?怎么转?心里一点谱儿都没有。
生意不好做了,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都吆喝着要转型。听说互联网不错,公司急忙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开个店;听说直播带货很火,赶紧找“网红”合作;听说生态是趋势,那就打造生态。一通折腾,遇到障碍就回头,丢盔弃甲,损失一队队人马。结果是四处碰壁,频频回头;四处乱撞,困兽犹斗。不回头的可能更惨,直接折戟沉沙。
转型再创业,大方向上肯定是一条出路,但关键是往哪里转,不是所有企业都有那么高的容错率。有的企业底子厚,折腾几下没关系;有的企业本来已经奄奄一息了,随便一折腾就可能关门大吉了。
第六种情况:感觉竞争加剧,但没有好办法胜出
大家的菜品都差不多,越来越没有优势了,除了把菜品做得更好,价格降得更低,真的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你今天推出一个新产品,明天别人就推出一个和你差不多的产品。品质与你差不多,说不定品质比你的还好,价格比你的还低。怎么和人家竞争?如果继续优化品质,成本必然上升;降价打折,利润就会下降。怎么破?
第七种情况:请过很多营销咨询公司,依然做得不好
请过很多营销咨询公司,也做了策划,一听感觉说得都对,但是到自己这里怎么就没用了,到底为什么?种种困局,迷雾遮天,只能继续请“师傅下山”。几年下来,各个“山头”的老师都请遍了,自己都快成为“专家”了,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虽然搞策划、营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多治标不治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根治企业的战略隐患,因此战略问题频频暴露。
以上七种情况揭示的只是企业战略问题的一小部分“症状”,需要引起重视。不容忽视的是,有一些企业的确存在战略隐患,只是还未爆发而已。总之,企业应该常常审视战略,未雨绸缪。如果你的企业存在以上情况,就到了认真审视战略、发起一场大决战的时候了,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参考。
本章小结
发起餐饮大决战
提升餐饮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