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社会性别理论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彼此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分析的侧重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宣传、研究被弱化,也有个别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地位产生了质疑,并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关系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因此,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关系十分必要。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社会性别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的角度看,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在探寻如何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因而两者有着共同的愿景和追求。从区别的角度看,两者对下列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关于性别歧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对妇女歧视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在男女两性社会关系上的反映,而社会性别理论则认为,对妇女的歧视是男女之间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控制关系;关于歧视产生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男女不平等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产生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是由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而社会性别理论则认为,对妇女的歧视是由男性中心文化决定的,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关于分析工具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运用的是阶级分析的方法,而社会性别理论则是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社会性别理论既不是截然对立的,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以社会性别理论替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性别理论为分析和解决我国妇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中国妇女运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着妇女解放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权运动的理论基础,是当今国际社会认识妇女问题的基本共识;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妇女运动多年艰辛探索的结晶,也是国际妇女运动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妇女运动方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为中国妇女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