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的全科启蒙路线图
- 翊薇
- 2799字
- 2024-11-04 14:07:25
开篇语
给孩子做启蒙规划,从高效的时间管理开始
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
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的工作强度比较大,陪孩子的时间很少,以下是我每天的时间安排表。
表1
表中绿色(阴影)部分就是我陪伴孩子的时间,一周中差不多每天有2小时。周一到周五我跟大多数家长一样,下班后晚上的时间用来陪孩子,周末一般有一个完整的半天陪伴。
看到这样的时间安排,很多人会问:“你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家庭的?”
我的答案是:无法平衡,只能做出选择。与那些既能陪伴孩子,又有自己事业的完美女性相比,我还是有差距的,我只是一个精力有限的普通人。
妈妈跟爸爸不一样的一点是,为了工作而努力的同时还伴有深深的负罪感。我在芊(我孩子的小名)2岁的时候,工作开始忙起来,每天回家后身心俱疲,心里还特别内疚,觉得陪伴孩子的时间好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那段时间我深深地焦虑过,导致跟芊爸的关系也到了冰点。
但是这些年我开始对自己宽容了一些,情况慢慢好转起来。我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没有好坏与对错,只是有的选择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选择好了,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好接下来的事情,享受所有的好,更要承担所有的坏。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工作和家庭两者之间,我选择的是前者——侧重于工作(不过比较幸运的一点是,我的工作内容就是孩子的教育,我陪娃的时候也是我在实践自己的工作内容)。
这样的选择在时间上意味着我无法再增加陪伴娃的时间,只能把重点放在提升陪伴质量上。
提升陪伴质量
所谓提升陪伴质量,就是提高单位时间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好某段时间和孩子的互动,让孩子有所收获,而不是单单地看着孩子。
我选择的陪伴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游戏(幼儿园大班后以各学科的学习游戏为主),另一个是阅读。
以下是我给芊做的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安排表。
表2
下面是周六、周日的时间安排表。
表3
看完以上两张表,大家可能会有以下几点疑问:
时间密度这么高,芊执行得了吗?
每天晚上1小时的学习时间,芊配合吗?
芊不需要写作业,妈妈不需要做饭吗?
时间分配关键小窍门
在具体给大家分享我的时间管理小窍门之前,先要说明几个前提:
①如果孩子还在上幼儿园,请务必珍惜他还没有作业的这段时间,合理安排晚上的时间段。
②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安排晚上时间的前提是,先解决好孩子写作业的问题。
③看家长侧重什么,如果侧重陪伴孩子,自然会想办法把时间分配好。
在以上这几个前提下,如果你看完上面的时间表仍感觉有些焦虑,不妨试试我的两个小窍门,也许陪伴孩子就不会感到吃力:
第1点:时间表主要用于梳理陪伴的内容,并非一定要严格遵守,具体执行时可有弹性。
第2点:对每天晚上安排的内容,坚持do little,but often。
关于第1点:计划要有弹性,灵活变通
以下面这个时间安排表举例。
表4
可以看到,我到家后“接管”娃的这段时间,安排了两大块内容:学科学习+睡前阅读。
看英语小书和阅读理解是每天的固定项目,可以控制在15分钟内完成。能灵活调整的内容就在20:15~21:15这1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我安排了两个活动。
20:15~21:00这45分钟时间,主要用于某段时间最侧重的学科(数学、英语等),可以是孩子最喜欢的,也可以是我最想让她学的。
另一个时间段共15分钟,主要学习次要学科,或者某段时间你集中要给孩子补习的内容。比如,芊有段时间数位的知识学得不好,我就用这段时间帮她做练习;再比如,我们每年有寒暑假旅行,这段时间我们就做各种行前功课。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时间段不一定要严丝合缝地执行,有时候科学课半小时就能结束,有时候一口气学到晚上9:30,那么第二天我安排的科学学习时间就会少点,把前一天没学的次要学科时间补上。
所以,时间安排要灵活,原则就是,孩子主要学习的学科要有所侧重,比较侧重的就留时间多些,不侧重但也要兼顾的,可以留的时间少些。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一定要留出自己状态不佳时的备选方案(比如某天遇上生理期,或某天工作量大等特殊的日子),所以通常我一周有两天晚上是让自己“轻”陪伴的。
我周三一般会安排桌游时间(或者一些现成的玩具),周五会安排乐高时间。因为桌游不需要额外准备,只需要放松地玩就可以了,但桌游又是一种对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周五的乐高(或其他)通常是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我只需要在旁观察,偶尔引导即可。
周六和周日的时间安排也遵循这个原则。周六孩子没有任何兴趣班,是雷打不动的出门遛娃时间,我因为周日要工作,所以把兴趣班全部集中在这一天,孩子没人带的时候放在兴趣班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第2点:do little,but often
对于孩子每天晚上要学习的内容,坚持do little,but often,也就是每次学得少一点,但要坚持经常学(保持在1周3~4天的学习频率)。
其实上面的第1点和第2点是相辅相成的,之所以每天都安排学习,是因为我们把一次要学习的内容打散在了一周内进行。
比如,芊上科学课时学的内容一定要平均在每周3~4天的时间内学习,每周都用1天读科普书,2天做科学笔记,1天做科学报告。
之所以提倡这样的学习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我自己在这两年很喜欢读与脑科学相关的育儿书,我看到很多关于大脑研究的书里都提到“do little,but often”或类似的观点。
人类大脑的记忆方式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如果让孩子1天时间集中学很多知识,通常是在调用他的短期记忆能力。比如,考试前突击背书,虽然效果明显,但如果事后不再复习,就会忘得很快。但是如果我们把知识点打散,每天学一点,在学习后面知识的时候顺带调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点,让这些知识点不断地被大脑调用、提取,从而加强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神经元连接,连接得越多记得就越牢,慢慢就会形成长期记忆。
这点在我带娃学科学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科学课的知识点都是以网状的知识结构来展开的,彼此之间既有独立存在的各自维度,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比如,学习“地球科学”的板块,地球地貌中涉及岩石和土壤。在科学笔记中,要求孩子做一个土壤分层的模型,我们利用乐高块件来做。芊在仔细观察了土壤的分层后,找出可以利用的颜色及形状的乐高块,根据在小书中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土壤的分层搭建。(如图1、2)
图1
图2
她还特意在土壤上面“种”了花花草草。我问她为什么特意安排了“园丁”?她说:“因为需要有人给花浇水、施肥,因为这都是有生命的物种所需要的。”这个解释正是来源于以前在“生命科学”这个板块中学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人们会不断地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
所以,你如果一周有一天突击陪孩子玩3小时,不如拆分为每天高质量陪玩20分钟更有意义。
坚持小批量但持续的学习
对于像我一样陪伴孩子时间较少的人,可以更加重视陪伴的质量,而想要高质量陪伴,只需要想清楚三点:
①陪伴时要安排哪些能让孩子有所收获的内容。
②对这些内容要分清主次,不能太贪心,全面开花是不现实的,对于侧重的事情就多安排时间,不侧重的少安排时间。
③决定好要学的内容后,按照“do little,but often”的原则进行分配,也就是小批量但持续的学习,这样效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