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温热论 : 三元及一思维下的伤寒温病学
- 李自东 李阳泉
- 2837字
- 2024-10-12 15:45:31
九、能量的转移
能量是守恒的,它不会变少,也不会平白无故增加,它会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势能可以转变为动能,动能可以转变为势能。
下面我们继续谈谈能量转移的问题。能量来源主要有2个:一是高高在上的太阳,一是深深地底的地火。地面之际温度、湿度、压力较为稳定,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给大多数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外环境。天阳与地火为两个阳,阳主乎动,而生命就是恒动的,火带来了“动”,运动不休,循环往复构成了生命的循环。
从微观层面来看,当引力与斥力相当时,物质是稳定的,譬如一块石头。冰冻下它是石头,火烧下它是石头,扔到火星上它还是石头,相当稳定,一定量的能量施加不足以改变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状态,这不是生命应有的状态。而生命是恒动的,运动不息的,所以石头成为不了生命。
当引力大于斥力时,就会引起向内的运动,距离近了就会引起摩擦,彼此的摩擦振荡会产生热,这个热就是分子的振荡引起的,这也是埋下了进一步变化的“因”。《黄帝内经》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成败的原因在于“动”,动之不休产生变。这时分子运动就有向上向外的趋势,表现为“热”象,如果再施加些能量,平衡被打破,于是静而生动,变作矣。分子间距离加大,挣脱了地球引力,升浮腾挪,这时表现为“动”象。所以说火可以展现出“热象”,也能展现出“动象”。除此之外火也可以表现出第三种姿态,当火表现出“动象”或第三种姿态时,“热象”将不再明显,这就像汽油在内燃机中做功时,机器在运转,那么燃烧就不会表现出温度快速提升,它还表现出轮轴的转动。
下面我们要谈谈火(能量)的第三种姿态。从微观层面上看,能量介入后,粒子外电子云会吸收能量,从而导致电子轨道从低能级跃升到高能级,分子间斥力增加,继续施加能量,电子轨道继续跃迁,于是变作矣。分子挣脱了一些束缚,于是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也发生了转移,能量从外环境中转移到分子外电子云上,能量以势能的形式储存在分子团的电子云上。外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极生静,所以当外界寒冷,能量被丢失,引力将慢慢大于斥力。物相聚,气成形。电子云轨道从高能级渐渐恢复到低能级,同时释放出电磁波,分子外势能被释放,能量转移到外环境中。分子吸收与释放能量可以调控温度,有利于保持系统的稳定。
在宏观层面讲这便是大自然的水气循环,便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大自然的水气循环给生命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我把此循环称为“生命环”。生命环天地自然中有,人亦有。天地间有云雨之变,人亦有。下雨时有电闪雷鸣,那么人体之中亦有电磁波的释放与接收。外界大天地,人身小天地。人身之中高能级分子团,由高能级恢复至低能级时会释放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是能够携带信息的,这些信息能够与外环境的信息进行交换,交换的信息能够传导到人体的调控中枢,从而使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系统能够随外环境变化而调整,随机应变,维护自身系统的稳定性。这种调控的信息在中医称之为“神”,中医说,心为神明之主,以心肾为中枢的五脏是为人体调控中枢,五脏为神机之所发,故称之为“神机”,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将在本书后面详尽论述。
物聚而生热,散而生寒。水的蒸腾效用带走大量的热,水汽在高空成云,成雨,聚合而降下,这个聚的过程又是能量释放的过程,而能量循环与再分布对生命而言是必要的,这个过程也使地面之际保持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压力。在人体之中,体表是寒的,内里是热的,所以大自然的能量循环与再分布的现象也存在于人体,人法地,地法天。太阳经在体表分布最大,有寒水之用,其间云雨变化,莫不如是哉。
《黄帝内经》:“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我看很多人描述“热”与“火”,都会把“热”与“火”混作一团,认为“热”与“火”是同一性质的,一般认为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岂不知火乃本源,热乃火之显象,而火之显象也非仅热象一种,如果把火与热混为一谈,这是基础概念的不清晰。内经中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热指的是六气的一种,火是指五行的一种。热可以用温度衡量与计数,火却不行,火更多时候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属性。火曰炎上,炎上是为其征象,炎上不仅仅是热象,更应该是动象,所以带有火属性的事物可以表现出温度升高,更多时候是以“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这个“热”也是动,当分子团在小范围振荡不休时,表面上展示出来的就是“热”,当分子团外部压力减少时,其就表现出“炎上”的动态,所以当我们想到火属性时心中当有“动”的意象。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的理念,正是因为“火”被束缚住了,才显出热象来,欲解其热,当解其束缚,给其以运动的空间则热不显,故曰:火郁发之。现实生活中,电磁炉开动时,其内迅速变幻着不同方向的电磁波,这样使磁场内的水分子被动地振荡起来,于是产生热,从而加热食物,这是分子在局部振荡产生了热。如果给水分子以空间,它很快就能动起来,这时热能可以转变为动能。外环境的压力也会影响热能转变成动能的过程,高原上空气稀薄,压力小,分子团内外压力差异大,很容易动起来。所以高原上烧开水,不到70℃水就沸腾了。反之,束缚能量散开,它会表现出更高的热,用高压锅炖鸡,温度超过100℃水也不会沸腾。
能量转换还与介质相关,比如加热空气,热空气会很快上升,形成冷热空气对流。在人体内主要介质是水,加热,水能够吸收热量,水能够很好地流动起来。水少了,流动不起来,那么温度很快升起来,像干烧锅很容易把菜烧焦,中医上温病的发病机理就与此相关。
人受寒时脉会变得弦紧,此时卫气郁塞,营热内郁,这时候卫气被抑不得伸展舒散,能量束缚在血脉之中,不得伸展,所以能量表现出的是热能,这个热能够抵抗外界的寒冷,维护人体生命系统的稳定。当人脱离了寒冷外环境,到达了温暖的地方,如果机体还是处于受寒的应激状态而不能自拔,这就成了伤寒。还有阴虚内热的脉,细数有力,这也是能量流通受阻,所以表现出了热。当能量受到束缚,火展现出的多是热象,我们要解决这个热,第一是解其束缚。第二是促其流通。伤寒病是由束缚而致,所以要解其表散其热。第三,阴虚多是因为缺失流通介质,所以要补液促其流通,气血流通,能量均匀分布则热不显。
理解了火与热的区别后,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尚书·洪范》说“火曰炎上,炎上作苦”,为什么苦味药能够清热,像黄连、黄芩之类都是祛火药,又如何与炎上相关联呢?炎上何以作苦?其实这不难理解,火不仅仅显象为热,更多的还是动象,苦味药宣通,解开能量束缚,能够使能量散开来,这样火的热象就消失,转换成了火的其他形态,热象没了是为清热。苦味宣通作用正是应了炎上之象,故曰炎上作苦。
以上我总结了能量转换时的3个主要因素,一为温度,二为压力,三为湿度。温度、压力、湿度是为三元,是生命存在生活的重要因素。能量如何转移,如何显象,要考虑这3个方面的因素,诊治疾病也要考虑这3个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