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元及一

“三元及一”是我发明的词语,古书经典中早就有类似“三元及一”的思想,只不过这种思想是散见的、不成系统的,而我做的工作便是把这些思维捡拾起来,综合起来,使之更有条理,看起来更能让人明白。关于三元的思想我已在心中萦绕了10多年,思之又思,想之又想,不断总结,反复推衍,才渐渐有了现在的模样。三元的思想来源于《道德经》,《道德经》言“三生万物”。为什么是“三”生万物,不是二生万物,或者说阴阳生万物呢?这引起我的思考,我反复思量着“三”的含义,关于《道德经》这段文字我作出数次阐释,从不同的角度去琢磨、去研究,终有所收获,渐渐地有了一些雏形。在学习《黄帝内经》时,经文反复提及天地人的条文,我心中于是加深了对“三”的理解。在学习《伤寒论》时,有关六经六气的概念又令我沉思,我尝试着以水火土三元来解释伤寒的病理,我发现能解释通。后来又用水火土三元解释温病的病机病理时,我发现还能解释通。再看湿热病,疫疹时我发现也可用三元的思想去理解。再如内伤病,李东垣的阴火说,我发现也可以用这套理论对其进行评价。于是,伤寒、温病、湿热、疫疹、内伤发热、外感等,我把这些统统拉进一个体系里,然后在同样背景下去评价它们,定义它们,这非常有意思。现在我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但是我觉得我已经开了个好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首先要敢想,敢于假设,然后再小心求证。

下面以问答的形式解说三元及一的思想:

(1)什么是三元及一?

“三元及一”的思想来源于《道德经》的“三生万物”,至于“三”才能生万物,至于“三”才能产生生命的系统,天人地的系统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天人地称为“三元”,而系统是个整体,是为“一”,故曰“三元及一”。为什么不用三元合一的称呼呢?三元合一,重心在于一,而三元及一,“三元”和“一”都是重点,三元合为一气,一气也可以化为三元。

(2)为什么是“三”不是“二”?

以下摘自于第十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阴阳二元论的系统结构。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理论是阴阳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辩证观。阴阳表示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用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说明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故《类经·阴阳类》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是交合感应、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根源及规律。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诊断辨证、预防治疗、养生康复等,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和理论基础。”

记得在1994年的时候我刚学中医时,那时学的第一门课就是中医基础理论,那时候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还是薄薄的一本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第十版的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论述得也比以前的书更为详尽了。我之所以摘抄第十版的中医教材,是想要作个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我的理论的创新性。写书就要突出个“新”字,这样读者读后才会有所收获。中医教材是具有权威性的,中医基础理论是打基础的课程,筑基已有偏斜,细微之处似是而非,众多细微偏斜之处叠加起来,到了后面其楼必歪。

以上摘抄的这段话主要的问题在于,书中认为阴阳的二元可构成系统,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道德经》提出“三生万物”呢?只有阴阳二元的世界是形成不了系统的,在阴阳之间我们忽略了一个“中”字,只有加上“中”,阴阳中三者才能成系统。内经中多次提到过“阴阳离合”,阴阳之气从中而发,渐行渐远,这是阴阳的离,如果阴阳之气一去不回头,这就是阴阳离决。阴阳之气至于边界而发生变化,而反转,则对冲而行,此冲气之为和也,是为阴阳的合。从中而发的运动是谓离,从两端趋向于中的运动是谓合。这里的阴阳之气的离合,也是天气、地气的离合。《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这里说的阴阳离合是阴阳经脉的离合,经脉的离合也是经脉内流通的气血的离合。且看这三阳之离合,三经者,不得相失,搏而勿浮,命曰一阳。这就表明三经合为一阳,是为整体,是为系统,从经脉的角度看也是三元及一的。

阴阳之气的离加上阴阳之气的合便为阴阳离合,是为生命环。从中而发,趋向于中,阴阳的运动都离不开中,如果没有“中”,阴阳之气的运动便会漫无边际,这将不是整体,不成系统。此处的“中”也不仅仅是个区域,是个分隔点,这个“中”也是有气的,中气也循环往复运动着。举个例子,用火加热杯中水,水对流起来,对流中心也在旋转运动,这就是水杯之中的中气旋转。地面之际是谓中,气在地面之际升降出入的运动,是为中气之动。以上是从阴气、阳气、冲气(中气)这三元去认识生命的系统的。这个“中”也是人体的稳态中心,稳态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天地冲气而变,阴阳制约平衡,阴阳经脉的对冲平衡时时刻刻调整着人体的稳态中心。

天地定位,人气流通,是为生命的系统。如果只有天地能否成系统呢?天地是有属性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如果阴阳二元能成系统,那么天地亦可成系统,但是天地之间没有水气流通,这方天地是不能生物的。我们知道沙漠极为干燥,缺少水,天地间水气循环极为稀薄,所以沙漠的生命是极少的。如果天地间没有沟通,那么就不能够成就生命的系统。中医是研究生命的学问,也是研究生命系统的学问,而仅以阴阳则难成生命系统。以上是以天人地三元去谈生命系统。

从气机运动来看,阴阳冲气三元及一而不可分,是为系统;从空间区域来看,天人地三元及一而不可分,是为系统。从物质象性来看,水火土三元及一而不可分,是为系统。水火土三元是物质的象性三元,中医是唯物的,物质的象便是“土”,所以我认为生命系统不能缺少“土”。《黄帝内经》言:“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水火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阴阳,火为阳,水为阴。水火都是流动的,火炎上,水润下,水火动动不休,而土是静的象,动静相召,是为系统。或问海洋中没有土,为何鱼虾众多?岂不知水至清则无鱼,水中的浮游生物都有着“土”之象,是流动的物质,流动的土。沙漠缺少水土,所以沙漠的生命系统也脆弱。所以从水火土象性三元上来看,只有水火的二元世界是不能构成系统的。

在教材中还提出阴阳学说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等阴阳之间的关系。岂不知在谈这些阴阳关系时一定要有个前提,即在整体系统架构之下阴阳才拥有这些关系,如果没有整体系统谈这些阴阳关系就毫无意义,而要成系统必有“三”,在“三”之内才有“二”。《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版教材缺乏这些基本的认知,所以说理不透彻、不清晰,着实令人遗憾。关于阴阳学说将在本篇的第二章详尽论述。

(3)三元及一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三元及一”的理论包括2个内容,一是“三元”,另一是“一”,这个“一”代表着系统整体。这本书我着重谈谈“三”,关于“一”放在以后的文章里再论述。初始思考三元的问题大约是10年前,那时我在读《伤寒论》,我想用“水火土三元”的理论去解释《伤寒论》,当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不成体系。后来读《道德经》,联系到了天人地的系统,于是思路逐渐打开了,再后来又尝试写这本书,思维就更加清晰了。

由三生万物我们知道,至于“三”才有生命,至于“三”才有生命的系统,这个“三”就是三元。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系统进行观察,看到的“三元”是不一样的。天地定位,人气流通,天人地三元及一,是为生命的系统。天人地是以界面区域而言,天代表大气层,地代表地下以及地心,人代表着地面之际,故天人地又称为“界面三元”。天人地不是静止的,各有气机在运动,天气是下行的,地气是上升的,人气氤氲在其中。天人地是相互交感沟通的,交感沟通的便是天气、地气、人气。这天气、地气和人气也是三元,是为三元之气。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道”字便有着道路以及运行轨迹的意思,所以天气和地气也可以用阴阳之气来代替,阳气上行,阴气下行,阴阳相冲也,冲气以为和也。阳气上行与地气类似,阴气下行与天气类似,冲气是阴阳之气在地面之际对冲,故又称之为“中气”。至此,阴气、阳气、中气也称之为三元之气。

《黄帝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其实阴阳可类比于水火,水火是相对流动的,而中气是地面之际盘旋着的,所以中气相对于水火是相对静止的,这时我们用“土”代替中气。阴阳中,水火土,从阴阳水火的二元观到三元观,我在其中加了“中土”二字。水火土是为三元,也为象性三元。“象性”简单来讲就是:外显其象,内藏其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这篇文章标题已表明阴阳属性与象相关联。把“象”与“性”连在一起,于是就有“象性”之说。阴阳是象性,水火土也是象性;阴阳是二元观,水火土是三元观;阴阳着眼于运动与差异,水火土着眼于系统与整体。

水火土对于生命体而言是不可缺少的3种要素,其中水是生命的源泉,火是生命的动力,土是生命的承载。水火土三要素各有不同功用与外显,其中水性润下,火性炎上,土性涵藏。水有着滋润、流动、寒凉、向下的象性;火有着温暖、向上、推动、变化的象性;土有着包容、承载、营养、滋生、缓和的象性。

水火土三元之中,水能藏火,土能藏水,火又温养涵盖土。三元的比例因时因位而有所变化,水火土过度的变化会造成异常,从而影响身体的机能,如火少了,水土就会显得多,水土多,缺少火的动力造成了湿瘀,伤于寒便会发生这样的病理机制。如水火土之中水少了,身体会想办法调整,比如渴,想喝水,少尿等,若不能解决,则火土显得多,火多为热,土多成瘀,没有水的滋润与流动,温度分布不均,表现为上火,水少火土多也是温病的病机病理之一。

水火土三者合而为一,在人体不同的区间位置水火土的比例出现不同的变化,从而呈现不同的象。火多成气,水多成液,土多成形。气、液、形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液、形在人体系统之内是个小的整体,所以气、液、形也是“三元及一”的。以气来举例,中医是唯物的,所以气是物质的,同时气也是物质能量信息的合体,我们对气的认知可以分为“三”来看,分为“三”可以从3个方面去观察,这样看得更清晰一些。气中火的要素多一些,土的要素少一些,火的要素多,含很多物质能量的信息流便呈现出气的形态。

积气以为天,积形以为地,水气循环其间是为生命环。天地定位,人气流通其间。人体之中人气流通,便是这川流不息的营卫气血,气血流通之中,时时产生着变化,其实这些变化可以看成水火土三要素的变化,水火土三要素不同比例的变化,从而展现出物质能量信息流不同的象性。精气神,人身三宝,这精气神也是物质能量信息流,是水火土象性三元在人体之中变化而展现出来的。

在自然界中温度高了表现为热,温度低了表现为寒,寒热皆与火相关,火多为热,火少为寒。自然界中湿度高了表现为湿,湿度低了表现为燥,燥湿皆与水相关,水多为湿,水少为燥。自然界中压力小了表现为风,压力大了表现为暑,这个压力与土相关,土少为清,土多为浊,清者易于流动对应着风,浊者难于流通对应着暑。所以水火土三元分为二而成六,对应六气,即风热暑湿燥寒。在病因病机上因水火土衍生出的三元,即:湿度差、温度差、压力差。六气太过是为六淫,六淫伤人是为外感。六淫影响了人体温度、湿度、压力,从而影响体内水火土的变化,进而产生不协调、不和谐。生命体的存在需要一定温度、湿度和压力的外环境,生命体之内很多理化反应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压力。水火土中的土也代表着物质,没有物质营养充实的形体不能够维持相应的压力。水火土是为象性三元,三元合为一,就是一个整体,分开看把一看作三,就显示出3个象性出来,即水的象性、火的象性、土的象性。象性是不能离开本体存在的,一件事物身上都有这3种特性,不过某项比较突出而已。

最后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梳理。首先,三生万物,生命的系统至于“三”才能形成,天人地是生命的基本系统,天人地是三元及一的,三元不可分,分则系统崩矣。系统之内有气相联系沟通,由三元而诞生三元之气,大自然的三元之气是阴气、阳气与中气,云出地气,雨出天气,这阴阳之气与中气也是云气、雨气和中土之气。人体之中云气、雨气和中土之气对应着火气、水气和土气。水火土是为三元,是为象性三元。然后对水火土象性三元进行描述和阐释,由水火土象性三元不同的变化而引出气液形和精气神。除此之外,水火土又可化身为六,可对应六气,由此也引出温度差、湿度差、压力差的概念,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水火土不同的象性变化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了。

(4)提出三元及一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提出三元及一的理论呢?这三元及一的理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又有什么优势呢?其一,三元及一的理论依据经典而建立,是与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不相违的,且在现实的世界中是能够落到实处的,应用三元及一的思想阐释中医理论可以使中医思维落到实处。其二,用阴阳的思维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其实这阴阳理论之中是有个隐藏的“三”,所有的阴阳关系都是系统整体下的阴阳关系,忽略了这个“三”,对人体的观察就不够清晰透彻,既然如此,何不把“三”找出来呢?把“三”找出来,于是就有了“三元及一”的理论。其三,三元及一的理论包括阴阳的二元观以及气一元观。三元还是阴阳与五行之间的桥梁(将在本书后面阐述),在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之中,阴阳与五行学说联系并不紧密,有脱节之嫌疑,有了三元学说后,阴阳与五行学说之间的过渡就极为顺畅。三元亦可以对六气进行形容和概括。三元为什么与五行和六气产生联系呢?因为三元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五行和六气都是复杂的系统,复杂的系统是由基础的系统衍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