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金融其实很简单

对很多人来说,金融似乎太“高大上”,是一个搞不懂的谜。而对其他人来说,金融只是一门钱的生意,所以是一个很现实、低俗的事,就像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应以道义为本,道义价值重于物质利益,不要动不动就谈钱!

那么,金融到底是什么?是为谁、为何?金融难道真的只是“用钱赚钱”的事情,没有道义价值吗?金融的社会意义在哪里呢?对一般人来说,又该怎么学好、用好金融呢?——这些都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当然还有更多。

从1986年我去耶鲁大学读金融开始,到现在,已经教金融、研究金融并从事一些金融实业32年。这些年里,我一直苦闷的一件事是:找不到一本适合大家学习金融、了解金融全貌的书。大学里关于金融课程的书,尤其是MBA(工商管理硕士)教材,都太侧重技术性,不谈及金融的社会价值,更不教你如何从金融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分析文化的起源,而一般的经济学教材又对金融谈得太少。所以,我一直准备写一本这样的书,开一门适合国人学习金融的课,这门课会避免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会以通俗的语言讲解金融的逻辑。正好在2017年,喜马拉雅FM找我开一门这样的音频课,于是,就有了这门为期一年的金融课。目前的这本书是基于该课程的前半部分内容,增加了延伸阅读和参考文献。

这本书综合概括了我在过去30余年中对金融的学习与认知。你会学习到,金融的核心任务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跨期价值交换问题。比如,张三今天把10万元借给李四用,同时李四承诺一年后归还其本金并付10%利息,这样,张三牺牲了今天的钱换得了未来的收益,而李四要牺牲未来的收益,但今天可以先用上这10万元钱。还有你可能知道的股票投资、基金、债券、保险等,都是交易双方跨越不同时间点所做的价值交换。尽管金融要解决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具体操作起来一点也不简单,应用场景也五花八门,原因在于:这些跨期价值交换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跨期承诺(intertemporal commitment),而跨期承诺是人类社会最难解决的挑战!万一李四跑掉了怎么办?或者人不跑,但一年后他有钱却不愿意还,或者没钱了,该怎么办呢?

一旦你从这个角度看待金融了,就能理解,在金融市场出现之前,人类做的很多文化和社会组织创新,目的都是解决跨期承诺的挑战,提升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换的安全度。比如,“养子防老”就是一种金融安排,让儿子成为父母防患于未然与养老保障的载体,儿子年幼时父母在其身上投资、供他读书,儿子长大后必须回报父母。所以,父母跟儿子之间也是在做跨期交换。虽然我们不用金融术语来表述这种传统的人格化安排,但其功用实效跟金融产品是一样的。可是,这种养子防老的安排是否靠得住呢?这就需要孝道等“三纲五常”道德伦理去约束儿子的行为,保证他不会“跑路”逃债,这就是为什么儒家对“不孝”历来就是“零容忍”。

因此,在这里你会学习到传统习俗、迷信、宗教,包括爱情、婚姻、家庭、礼尚往来,以及儒家、基督教等文化的背后,其实都含有丰富的金融逻辑。也就是说,许多文化内涵实际上是因为金融市场缺失而产生的,是为了解决本来应该由金融解决的一些问题而来的。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一旦金融市场发达了,许多传统文化内涵就会变得多余,就需要改变。看完这本书,你会理解为什么金融不仅会解放个人、给你带来自由,而且会迫使儒家文化进行转型。

财富是过去,更是未来

当然,这本书的许多章节集中在不同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理财话题上,让你先了解这些市场,然后学会怎么用金融为你服务。

巴菲特说:“如果到四五十岁,你还不能在睡觉的时候也赚钱,你就太失败了!”

他这话说中了要害,刺痛了很多人!但是,你或许还来得及达到这个境界,关键是你首先要搞懂现代金融和现代商业。那么,该如何理解巴菲特的这句话呢?之前在《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我是从过去的体制角度回答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问题的,而巴菲特的这句名言告诉你:如果你只是靠月工资,而没有投资,没有财产性收入,那么,你就很难富有!因为资产、股权可以24小时赚钱。他讲的是“无产不富”的简单道理。我跟女儿说,年轻时期的重点是培植人力资本、学习知识、积累技能,中年时期的重点是把人力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到50岁后就主要靠金融资本的投资回报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不管你是学生、老师,还是医生、护士、工程师、官员、文艺工作者,不管你的职业和身份是什么,你都应该学习金融、熟悉金融,了解如何利用金融管理自己的一生,让金融帮你创业,把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强,也让金融帮你优化商业模式,实现人生梦想!

勤劳是美德,我们也习惯于因勤劳而自豪。所以,父母和长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项硬本事,要专注自己的职业,再加以勤劳,你就会富有,就会成功!

但是,现在你知道,即使你是律师、医生、教师或科学家,即使你是职场上的佼佼者,哪怕你一小时收入500元,一周2万元,一年下来总收入104万元。这虽然算高收入,比年薪12万元高多了。但是,按照现在的房地产价格,在北京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可能需要800万元!因此,百万元的年收入很难说太富有。硬工资可以使你的日子过得好,但是富不起来。

无论你每天、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只要是按劳动时间乘以单位时间工资来计算你的收入,你就难以超越小康水平太多。道理在于,你跟别人一样,一天只有24小时,一年只有365天,一辈子工作的时间就几十年。看着钟头苦干,不是致富的理想道路。你还是要有投资收入、财产性收入。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奇迹,现在中国的财富多了。但是,如果你搞不懂为什么财富多了,也搞不懂现在财富的内涵是什么,那些财富照样跟你不沾边。你知道,在没有金融市场的传统社会,财富是一个狭义的东西,只是过去剩余收入的累积、过去资产的集合,所以量少。

但是,如今有了金融市场,财富不再只是过去剩余收入的累积,更重要的是也包括了未来收入的贴现值。也就是说,今天说到的财富是过去收入和未来收入之和。而之所以能够把未来的预期收入也包括在今天可以花、可以再投资的财富里,完全是因为有了资本市场!

马化腾的身价超过2000亿,我知道这些都是天文数字,是过去的中国人难以想象的数量级,也可能跟你我的关系不大。但是,他们的财富不只是过去收入的累计,还是他们公司未来收入的体现。

既然未来的收入能以这种方式变成今天的财富,那么,财富量当然就多了,因为未来几乎是无限的!

可是,也正因为未来是无限的,就提供了太多想象的空间,金融泡沫、资产泡沫、财富泡沫就难以避免,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对你来说,学会正确利用金融帮你做事就非常关键,否则,就容易出现金融市场平时没让你赚钱,危机的时候给你带来一大堆损失的尴尬局面。

你可能会说:“马化腾、王健林都是靠创业成为亿万富翁的,金融对他们当然有用。可是,我就喜欢做工程师,今后不会去创业。那金融对我有什么用呢?”对于工薪阶层的你,不仅要有资产,要有金融投资,还要搞懂不同商业模式的差异、运营好自己的投资,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就以投资美元为例,如果以1925年年底作为起点,以2014年年底作为终点,假定当初你用1万美元做投资,而且每年的利息和分红都重新投入同样的金融产品中,那么,这89年里,如果你一直把钱投在短期美国国债里,到2014年年底就成了21万美元;而如果你一直投资小公司股票即小盘股,到2014年年底就会有2.7亿美元!所以,不同的投资安排,收益千差万别,风险和其他指标也大为不同。因此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学习金融逻辑知识,把控好财富投资。

这本书带你走进金融世界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金融,这本书会带你走进金融。书的第一部分讨论没有金融的传统社会是如何通过文化和社会关系解决跨期价值交换的问题的,包括儒家“孔家店”的起源与发展、礼尚往来文化、迷信与保险的关系。第二部分谈论借贷市场,特别是借钱花的金融逻辑话题,梳理过去对借贷市场的误解。第三、第四部分则围绕公司金融、商业模式的问题,既从公司管理者、创业者,也从投资者的角度,让你学会如何分析、评估各种投资机会。第五部分是关于投资理财的,介绍一些典型的投资类别,包括股市、房地产等。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与银行有关,银行的起源、经营和监管挑战,为什么金融危机容易发生,中央银行是干啥的,银行监管的逻辑又是什么,等等。

即使你学过金融,从事过金融职业,甚至本身就是金融监管者,你也可能只是熟悉金融的技术性细节,不一定了解你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这些年经常有年轻人跟我讲:“我在金融行业工作,赚了不少钱,但我觉得没给社会做贡献!”如果是这样,我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补一堂金融与社会关系的课,让你借助金融理解风俗、文化与社会的历史演变。在书的内容结构上,我尽量做到各章节相对独立可读,所以,你可以根据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去选择性地阅读。当然,效果最好的方式是从头到尾顺着读。

考虑到中学和大学一般都没有金融通识课程,更没有通俗的金融教材,我希望这本书能作为中学生、大学生的金融入门课。不管你修的专业是什么,本书的内容不会有阅读上的技术难度,会让你掌握到金融的逻辑知识。

现在的你可能是学生,也可能是拥有了一定事业的中年人,或者是已经成功退休,在管理自己投资的人。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应该了解金融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掌握现代理财和致富模式,让自己有财产性收入。创业是超越小康的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金融投资也可以实现财富梦。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刘思源、陈琳、李利明、黄北辰、陈煦、朱悦、张晓鸣、林展、麦晓婷、马驰骋、彭雪梅,他们给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帮助,包括收集素材、编辑和审阅稿件等。也特别感谢喜马拉雅FM团队,尤其是陈小雨、余建军、邱裕明、许长荣、吕燕宜、黄伊达、刘杨,他们给予了我很多支持和建议。

陈志武

2018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