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学习,从来都不靠熬
- time刚刚好
- 3258字
- 2024-11-28 16:24:44
第三节 短期快感成瘾到底是什么
詹姆斯·奥尔兹和彼得·米尔纳曾是麦吉尔大学年轻有为的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他们在对小白鼠的大脑进行常规性试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
他们将一根针状电极植入小白鼠的大脑中,当小白鼠四处走动时,实验人员按下按钮,电极会产生电流刺激小白鼠的大脑,从而让它们迅速产生恐惧反应,仓皇逃回笼子。这一现象原本已经被很多科学家验证过了,可是当奥尔兹和米尔纳在做类似的实验时,却发现有一只小白鼠似乎非常享受这种电击,一直在受到电击的地方徘徊,好像每次电击之后都感觉意犹未尽。
为了一探究竟,奥尔兹和米尔纳开始对这只反常的小白鼠进行观察。最终发现,原来当初给这只小白鼠植入电极时将电极的位置放错了,本应该放到网状组织中的电极,却被插进了小白鼠大脑的中隔。正是这次失误,造成了这只小白鼠的反常行为,也让他们误打误撞地发现了大脑中存在一个区域,在受到刺激之后会产生快感。
原来,实验中电极插入的区域是大脑的奖励系统,每当受到刺激后,该区域都会分泌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实验中的小白鼠正是因为大脑分泌了大量的多巴胺,才会出现如此反常的举动。
那么,多巴胺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20世纪80年代,剑桥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沃夫曼·舒尔茨曾参加了一个研究猴子大脑的实验项目[3]。用于实验的猴子叫胡里奥,它特别喜欢喝黑莓汁。舒尔茨教授在胡里奥的大脑中植入了一根电极,以便细致观察实验中其脑部神经元发生的活动。然后胡里奥被放在了暗室的一把椅子上,在它的面前有一块屏幕。当屏幕显示黄色螺旋、红色波形线条和蓝色线条等彩色图案时,胡里奥拉动一旁的拉杆就能喝到一滴黑莓汁。
在实验刚开始时,胡里奥显然并不在乎屏幕上播放着什么图形,它更关心的是如何离开这个鬼地方。但当它喝到几次自己最爱的黑莓汁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胡里奥逐渐发现了自己喝到黑莓汁的规律,于是变得专注起来,认真地注视着屏幕,只要出现对应的彩色图案它就会拉动拉杆,然后张开嘴巴,等着喝喜欢的黑莓汁。舒尔茨教授通过监测发现,每当胡里奥喝到黑莓汁,它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尖峰脉冲,并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这代表此时的胡里奥很兴奋。
在胡里奥将这一行为练习得越来越熟练后,只要看到屏幕上出现对应的彩色图案,它的大脑就会出现尖峰脉冲。这说明,当胡里奥发现了屏幕上彩色图案和黑莓汁之间的联系后,仅仅只是看到屏幕上的彩色图案,它就已经开始期待着黑莓汁的出现了,此时屏幕上的彩色图案不仅是提醒胡里奥拉动拉杆的信号,更是让它产生期待、兴奋的信号。后来,实验人员还故意在彩色图案出现之后不给胡里奥喝黑莓汁,这样原本的兴奋就会变成渴求,胡里奥依旧会呆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拉动拉杆,急切地希望自己的渴望被满足。
这个实验和前文中提到的电击小白鼠的实验很相似,但却让人们对多巴胺的了解更进了一步。
一提起多巴胺,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将其和快乐联系到一起。但实际上,大脑的奖励系统在分泌多巴胺后并不会产生快乐的感觉,那种感觉用兴奋来形容更为准确。这时的大脑会因为期待接下来可能得到的奖励而变得跃跃欲试,正是在这种感觉的刺激下,大脑才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行动指令,以求获得预想中的奖励。
实验中的猴子胡里奥在一开始没有发现黑莓汁和屏幕上的彩色图案之间的联系时,它的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是没有规律的。等到胡里奥意识到线索和奖励之间的联系后,多巴胺的分泌就开始变得有规律起来。每当它看到屏幕上的线索出现,即便它还没有拉动拉杆,还没有喝到黑莓汁,多巴胺的分泌就已经瞬间让它获得了快感。而当它在喝到黑莓汁之后,多巴胺的分泌反倒回归到正常水平。
动物的大脑如此,人的大脑也一样。布莱恩·克努森在某次公开课上分享了自己曾经主导过的一个实验。他们设计了一个“赢钱”游戏,大致的规则是每当屏幕上出现某个符号时,只要被测试者及时、准确地按动按钮,就能获得相应的金钱奖励。实验人员则会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设备观察被测试者在玩游戏时大脑的血液流量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每当屏幕上出现“赢钱”的符号时,被测试者的大脑伏隔核就会释放大量多巴胺。可当他们按动按钮,得到奖励后,伏隔核反而表现得很平静。
多巴胺的大量释放会让大脑陷入一种渴望得到某种奖励的欲望与期待中,这种感觉并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想要得到奖励、感受愉悦的渴求。正是在这种需求、欲望和期待的刺激下,“行动系统”被激活了。多巴胺会促使我们从想象跨越到行动,但如果不进行自我控制的话,我们很容易会沦为多巴胺的“奴隶”,一直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最终成为一个“瘾君子”。
一有时间就打开手机刷短视频,躺在床上看到深夜,困了、累了也要一边打着呵欠一边不断刷新页面;为了集齐所有盲盒拍照发到朋友圈,选择透支信用卡,借钱也要买;坐在电脑前连续玩好几个小时的游戏,不断地投入时间和金钱只为升级游戏角色……此时的我们像极了为了黑莓汁而不断拉动拉杆、不眠不休的猴子胡里奥。
为什么刷完短视频、打完游戏、冲动消费之后我们并没有获得满足感,反而感到非常空虚呢?因为这种刺激是呈边际效用递减的,会因为多巴胺阈值的上升而渐渐感到索然无味。为了维持原有的兴奋感,我们需要比原先更强烈的刺激,于是再次掉进欲望的陷阱中,不断地想要获得更多。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对此上瘾。原本每天玩一局游戏就感觉很开心,慢慢变得一有时间就想玩,最后发展到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在玩,不玩就感觉百无聊赖、没有劲头,越玩越空虚,越玩越迷茫。
说起上瘾这件事,很多人只知道物质上瘾,即对烟、酒、药物、垃圾食品等产生依赖。但其实还有行为上瘾,比如对网络游戏、赌博等产生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这类行为上瘾比物质上瘾更具有隐蔽性。
如何判断一个人对某种行为的执着是兴趣爱好还是行为上瘾呢?在做某件事情时不要只看它在当下能带来的回报,而要从长远角度看是否会造成负面后果,并判断两者孰轻孰重。如果明知道这种行为弊大于利,但依旧欲罢不能,那就是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往往就隐藏在短期快感中。如果我们无法抵挡即刻满足的诱惑,长此以往就会对原本不起眼的行为上瘾,任由其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认知能力、执行力等各个方面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美国著名地缘战略理论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贫富差距提出了“奶头乐理论”。他认为,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上,被边缘化的人的不满情绪则会越来越严重。而消除这种不满情绪、避免阶层冲突的最佳方法,就是让那些能够刺激人们感官的娱乐消遣产品填满被边缘化的人的生活,比如网络、电视、游戏等。娱乐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满足型娱乐,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另一种是发泄型娱乐,你觉得什么刺激我就给你什么。它们就像婴儿吸吮的奶嘴一样,能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和负面情绪。这种快乐能够轻易获得,于是人们很容易陷入其中,久而久之,人们深入思考的能力、执行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会慢慢衰退,最终让人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任由多巴胺摆布不仅会让我们一直被欲望牵着鼻子走,一再屈服于诱惑,抱着及时行乐的念头,不断地放纵成瘾,还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总想找到做事速成的捷径。
网络上很多人发布各种“凡尔赛”式的作品,炫耀着自己的精致生活:买奢侈品如买菜,吃一顿饭人均两三千元,代步都是跑车,还得在地库选半天。看视频的我们一边羡慕一边自我调侃:“今晚的做梦素材又有了!”殊不知,在这场“精神高潮”中,这种“高奢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导致我们越看越浮躁,越看越自卑,并将特殊视为普遍,将片面当作现实。
而这背后的真相是,视频中的主人公只是一味地将自己光鲜亮丽的那一面无限放大,目的就是为了引起你不切实际的幻想,吸引你的注意力,收割你的时间,获取流量,甚至金钱。
7天学会画画、14天掌握写作、21天精通英语,等等,这类内容为什么那么火?将一门需要长期刻意练习的技能和极短的时间挂钩,当然可以吸引那些急于求成,总想剑走偏锋的人群。当你满脑子都是赶快成功,赶快有结果,以这种近乎荒唐的方式来追求所谓的效率,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