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蓝皮书(2013—2023)
- 市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缘合经济研究院编著
- 12043字
- 2024-12-25 17:07:14
四、重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思路建议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始终把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重大战略使命,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支撑,推动政策沟通持续拓展、设施联通持续改善、贸易畅通持续壮大、资金融通持续增强、民心相通持续优化,高起点推进开放通道建设,高水平提升开放平台能级,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高标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四梁八柱”,努力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一)推动开放通道互联互通
1.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发挥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提升通道物流运输能力、服务效率、数字赋能水平,全面增强重庆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竞争力。一是提升综合立体交通内畅外联水平。加快推进重庆—北部湾走廊、重庆—滇中走廊、重庆—成都—拉萨走廊、重庆—兰西—天山北坡走廊、重庆—宁夏沿黄交通走廊、重庆沿长江走廊、空中走廊等西部陆海新通道“七大交通走廊”建设。二是优化物流运营组织。加密开行重庆至广西北部湾港、至广东湛江港铁海联运班列,将现有中越、中老国际铁路班列拓展至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探索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联盟,加密开行覆盖中南半岛的跨境公路班车。加大面向新加坡、曼谷、胡志明市等重要枢纽的航线密度,鼓励航空物流、快递、货代等企业协同打造航空货运平台。三是着力打造数字通道。加快多式联运“一单制”和数字提单的创新应用和试点推广,探索跨境数据流动安全管理机制,加快建设覆盖通道全线的公共信息平台,提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运输方式信息互联互通水平,促进通关、物流、贸易、金融等服务高效便利,实现全域统筹、实时调度、可视可控的数字化发展格局。
2.提升中欧班列(成渝)功能
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四川完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集散体系,共同提升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品牌影响力,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与西北地区的协同联动。协调推动兰渝高铁尽快开工建设,充分置换兰渝铁路货运能力,推动襄渝铁路、宝成铁路等扩能改造,提升重庆至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主要通道运输能力,联动兰州—西宁、天山北坡城市群、藏中经济圈,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联通中亚、西亚,对接欧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是布局完善境内外集散中心和运输线路网络。壮大集结分拨体系,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沙坪坝团结村中心站、两江新区鱼嘴铁路货运站、江津小南垭站等主要发运场站优势,实现协同错位发展。推动境外运控中心、海外仓等建设,推进重庆—杜伊斯堡的主要线路提档升级,探索开行重庆—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等铁海联运线路,大力提升通道和线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覆盖水平,更好发挥中欧班列通道对中亚、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的辐射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班列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中欧班列物流信息集成平台,积极发展数字班列,强化物流智能安全装备、冷链装备应用,促进班列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中欧班列信息、数据交换共享,联合其他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开展信息共享标准化探索,加快形成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规范。
3.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效能
加快推进航道系统治理,着力增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能力。一是加快长江黄金水道航道整治。深化川渝鄂合作,携手川鄂共同争取国家尽快启动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着力疏解长江水运瓶颈。加强航道整治,推动长江航道重庆主城至涪陵段提升改造,实现5000吨级船舶常年直达重庆中心城区。二是推动航运提质增效。持续优化沪渝直达快线运行品质,协同忠县、丰都等区县推动长江航运班轮化运营,巩固拓展重庆外贸集装箱运输主通道优势。强化与太仓港、南京港近洋航线合作,试点开行“渝苏沪”滚动班轮,优化内河航运服务水平。鼓励推动江海直达联运,畅通嘉陵江、乌江干支联运,推进“小改大”“散改集”,加密水水中转班轮。推动组建重庆港航联盟、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协同相关区县加快重点港口临港产业集群集聚,促进沿江产业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发展三峡坝上航运内循环。三是加快推进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深入推进智慧长江工程建设,合力构建长江航运信用管理体系,打造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平台、综合保障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开放的长江航运市场,加快推动长江航运转型升级,促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4.挖掘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潜能
积极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点加强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的战略对接,推动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班列基础设施网络。推动蒙古国和俄罗斯铁路对陈旧线路进行升级改造,改善沿线国境站、换装站的场站布局和配套设施设备,促进中俄蒙三方铁路点线能力的匹配衔接。推进铁路、公路等互联互通建设,拓展向北经二连浩特直达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的国际综合运输通道,有效覆盖独联体国家。二是提升国际班列发展质量。继续加大“渝满俄”班列开行力度,共同支持班列运营企业发展,推动班列与沿线区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稳定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争取国家支持开展与蒙古国、俄罗斯的国际协调,完善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出口转关监管机制,提升通关和运输便利化水平。三是提高班列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协调推动中蒙俄共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接,通过搭建信息集成平台,推进国际联运单证电子化,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促进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数据化应用和信息共享,实现多元数据资源的软联通。
5.加快国际航空通道建设
加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优化空中开放通道航线网络,推动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一是构建“双枢纽+多支线”的运输机场体系。积极推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扩容,加快江北机场第四跑道和T3B航站楼的建设,规划建设重庆第二国际机场,积极拓展国际货运网络,加密至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等欧洲货运枢纽航线,增强航空服务辐射能力,争取空中通道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布局主基地航空公司,吸引国内外航空物流巨头在重庆建立基地或设立地区性营运总部,争取航权、时刻、空域等航运资源配置,扩大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权开放。二是提升国际航空货运物流集疏运能力。依托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深化与新加坡机场间合作,创新以重庆为运营中心、新加坡为转运中心的国际集散货物流模式,提升航空口岸功能,大力发展点式中转货运,积极开展空空中转、空地联运,提升国际中转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对国际航空物流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航空运力,降低航空运价,保障航空货源。
6.提升通道间互联互通水平
统筹全市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提升开放通道间的互联互通水平。一是促进多通道协同联动。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长江航运、渝满俄班列、国际航空通道高效衔接机制,以开放通道枢纽节点无缝衔接为核心,加快实现重点物流节点铁路直通,加快铁路、公路、重要港口、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的有序对接,推动开放通道高效互联互通。二是强化多式联运组织能力。深入推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市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铁空、铁水、铁铁等多式联运,提升铁公水空四式联运能力。加快开展多式联运服务规则标准体系研究,推动不同行业、运输方式和企业间服务规则衔接,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构建四式联运无缝衔接的运输体系。三是推进多式联运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推动开放通道数字化平台互联互通,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方式和跨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开放班列到发时刻、货物装卸、船舶进离港等信息,实现多式联运信息协同共享、联动运营。
(二)推动开放平台协作协同
1.深化拓展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
立足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继续围绕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开展项目合作,深度拓展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科技创新等合作空间。一是深化拓展重点领域合作。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合作,持续办好中新金融峰会,推动金融领域合作取得新成效。加快陆上、空中交通走廊建设,提高物流枢纽联动能力,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交通物流合作实现新突破。共同打造临空经济产业集群,推动“航空+旅游”发展,促进航空产业合作迈出新步伐。积极扩大科技创新合作,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深化高端人才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合作迈上新台阶。做优做精“新加坡·重庆周”活动,合作开发重庆新加坡连线旅游产品,深入拓展医养国际合作,推动人文交流合作结出新硕果。二是共同深化第三方合作。发挥重庆和新加坡“双枢纽”作用,依托新加坡国际金融、贸易、创新中心功能,以新加坡企业、商协会、国际社团等民间力量为纽带,拓展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在东南亚地区以及“一带一路”的投资贸易合作,创新和深化构建金融、航空、物流、信息、低碳、智慧等领域第三方合作事项清单。三是拓展数字化、数据互联互通合作。加强数字经济、数字贸易、数字通道等方面合作,加快推进中新(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设数字化产品出海平台,推动落地一批跨境数字经济合作项目。用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平台,持续拓展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应用场景,推进多式联运数字信息高效交换,探索开展铁海联运数字提单互联互认合作,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生态圈。
2.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一是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完善开放制度体系。对标国际通行规则,聚焦贸易、投资、金融便利化等领域,积极探索推动适宜重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探索实施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推动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上线运行重庆自贸试验区陆路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制定符合知识产权案件规律的诉讼规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领域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失信惩戒等机制。二是深化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改革创新。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化目标、领域、政策、产业、机制和时序协同,联动推进贸易投资、物流枢纽、产业发展、开放平台、营商环境等领域协同改革开放,培育一批国际区域开放合作平台,打造一批川渝特色的开放产业集群,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便利、经济要素循环畅通、产业集群优势凸显、监管服务优质高效、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三是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培育数字贸易新业态,加快建设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积极建设市级数字服务出口示范基地,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字贸易板块,深化数据创新与监管沙盒、金融科技与电子支付等领域探索,创新数字合规和监管体系。
3.完善优化开发开放平台体系
突出产业集聚平台核心功能,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国家级平台为核心载体,着力促进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错位发展、协同发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内陆开放门户。一是深化国家级开发平台开放发展。聚焦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以及荣昌、永川、璧山高新区和长寿、万州经开区等国家级开发平台,发挥重点平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创新要素的集聚功能,加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商贸物流等领域与西欧、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紧密合作。二是优化开发开放平台布局。重庆重大开放平台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应进一步优化开发平台空间布局,切实推动主城以外其他地区开放平台及功能提档升级,形成全市区域开放平台协调布局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铜梁、潼南、涪陵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大足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推进万州经开区扩容,切实提升双桥经开区、万盛经开区等平台开放发展水平。三是推动开放平台差异化协同发展。引导全市各开发平台依托自身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资源要素等特点,布局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环节,着力建链、强链、补链。构建完善开发平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各类平台在产业对接、招商联动、创新协同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信息共享,形成对接“一带一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合力。
4.完善提升口岸和保税区功能
结合重庆区域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布局,提升口岸和保税区功能。一是完善口岸开放功能。以重庆水运口岸寸滩港区和果园港区、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重庆铁路口岸、万州机场等国家开放口岸为核心,促进铁路、航空、水运三类口岸资质及设施互享,推动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万州新田港区、涪陵龙头港区、江津珞璜港区,重点完善铁路口岸粮食、水果、肉类、活牛、木材等口岸功能,支持航空口岸完善药品进口功能,加快航空口岸离境免税店发展,为口岸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强化与中西部地区口岸对接联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推进建立成渝两地口岸功能共享共用机制,共建成渝大通道机制,促进两地口岸与沿线国家海关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促进保税货物跨关区便捷流转。三是优化提升保税区功能。完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涪陵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功能,积极向国家争取设立新的保税(港)区,进一步完善全市保税(港)区发展体系,加快发展保税加工贸易,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保税贸易中心。
5.拓展强化物流枢纽功能
稳步推进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多层级物流枢纽节点体系,强化国际物流枢纽分拨集散功能。一是建强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江津珞璜物流园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争取将北碚陆港物流园区纳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果园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争取将洛碛港及后方园区纳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万州新田港物流园区、长寿沿江现代物流园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争取将涪陵龙头港物流园区纳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江北国际机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远期将重庆新机场纳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强物流枢纽间集疏运、多式联运的衔接联动,推动水运港加快建设铁海货物直装作业的专用铁路设施,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二是做大做强重庆无水港。加快投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继续完善重庆无水港功能,搭建国际海运箱共享调拨中心,推行“铁箱下海,海箱进陆”,打造集“物流、贸易、产业、金融”于一体的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构建综合一站式、全场景服务体系,引导重庆及周边更大范围的货源向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聚。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建设,打造重庆南部国际物流枢纽、无水港产业新城、城乡融合高质量创新发展示范区。
(三)推动经贸合作做大做强
1.全面扩大产业开放
推进一、二、三产业扩大开放,增强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能力。一是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放宽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限制,逐步扩大物流、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电信、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开放,实施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创新试点等改革,推动在创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数据跨境流动等规则方面形成一批首创性、开拓性、可视化创新成果。探索建立适应改革创新的开放账户体系,便利跨境资本双向流动,开展QDLP试点,允许外资银行参与进出口通关缴税和关税保函业务,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金融机构在人才、资金、管理、风控、数据等方面的金融保障合作。二是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和合作,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等方面推出一批合作项目,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是推进农业开放合作。扩大三峡柑橘、涪陵榨菜、潼南柠檬等特色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出口规模,打造全球榨菜出口基地,建设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提升重庆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2.培育壮大服务贸易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建设全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基地。一是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通信、金融、保税研发、检测维修等新兴服务贸易,扩大先进服务、先进技术进口,提升服务贸易附加值。推动文化创意、广播影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教育等文化服务出口,加强中医药、体育、餐饮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二是创新服务贸易模式。推动服务贸易交易模式创新,扩大跨境交付服务贸易规模。加快建设新型服务贸易促进和交易平台,大力发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保税+维修”等保税贸易新业态,开展海关监管仓及海外仓建设。做大做强服务贸易发展集聚区,打造对外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等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三是拓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聚焦软件研发服务、集成电路和电子电路设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大数据服务、信息安全服务、人工智能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领域,布局建设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培育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打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3.优化升级货物贸易
持续优化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促进货物贸易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强一般贸易。推动汽车、摩托车、通用机械、装备、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增强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供给能力,提升产业外向度。积极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装备和零部件等进口,增加国内紧缺和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农产品进口,打造西部进口高地。二是做优加工贸易。加快建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推动西永、两路果园港等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企业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探索拓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境内外检测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积极创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推进市级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拓展加工贸易品类,打造加工贸易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广“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培育建设一批线下跨境电商产业园,打造国际快件分拨中心、公共海外仓。深入推进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提升试点区域集货、物流、品牌、配套、国际合作承载能力,打造“一带一路”中小企业外贸集聚区。加快发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加快进出口货物报关、保险、仓储、国际运输、装箱分拨、金融结算等业务创新。不断扩大二手车出口等贸易新业务规模。
4.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
拓宽吸引外资渠道,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一是加速聚集外资高端资源。发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开放平台优势,编制发布外商投资指引,建立外资重点项目库和企业库,大力引进境外产业链龙头企业,在渝设立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以及管理、采购、品牌、结算、研发中心等各类功能性机构。积极参与构建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蒙俄等国际经济走廊和国际多双边合作机制,重点加强与东盟投资贸易等全方位合作。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大力发展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二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引导外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依法参与不良债权重组与处置,优化完善相关管理和退出机制。发布外资并购项目机会清单,引导外资通过合资、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市内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市内企业以跨境并购、境外上市、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发行、返程投资等方式,集聚国际高端外资要素资源。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QFLP)境内股权投资试点,提升外商在上市公司投资水平。三是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引导外资积极投资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通信及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推动汽车、电子、化工、装备等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维修等领域延伸,提升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外商投资水平,促进外商投资向高端化转型。
(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1.深入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顺应全球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精准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CAI)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一是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服务业准入后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放开经营模式、牌照、业务范围、经营条件、业务许可等负面清单之外的准入限制措施,确保“非禁即入”全面落实。对接国家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完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等模式下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在人员流动、资格互认、市场监管等领域实现与国际接轨。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设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搭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充分发挥重庆知识产权法庭作用,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提高知识产权司法救济的及时性和便利性。完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搭建涉外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平台,争取设立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三是建立健全公平竞争规则。持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构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争议解决机制,强化信息披露,提升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公开透明度。加强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指标体系,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和举报绿色通道。四是强化国际标准衔接。对标CPTPP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实施标准体系认证,推进出口产品标准化发展。制定地方低碳技术规范和标准,推行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调整完善产品合格评定机制,争取允许境外合格评定机构从事境内认证、检测和检验业务试点。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提升“重庆造”标准在国际中的话语权。
2.强化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创新
深化国际合作制度创新,积极探索新兴领域规则,提升国际经贸新规则引领能力。一是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拓展铁路提单应用场景和融资功能,强化铁路提单及其融资产品市场化运用。推动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化试点与多式联运规则、贸易金融创新等有效对接,力争形成完备的贸易规则体系。持续推进多式联运服务规则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推动跨境公路领域探索突破。建立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共享分拨体系,探索海运集装箱和铁路集装箱的共享和调拨规则。探索创新铁海联运、江海联运沿线衔接合作模式,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二是探索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体系。推动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探索建立以数据分级分类规则、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规则、数据保护能力认证规则、跨境数据交易规则、跨境数字贸易“沙盒机制”等为核心的数字贸易规则体系。引导企业运用前沿技术探索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探索以高端服务为先导的“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推动标准行业互信互认。三是探索建立离岸贸易政策体系。探索制定重庆自贸试验区全球贸易商计划,积极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在重庆从事离岸贸易服务的企业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政策。稳定外汇管理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离岸贸易真实性管理创新,提升结算便利化水平。
3.提升外贸外资服务水平
持续对标国际一流,优环境、强服务、降成本,努力营造外贸外资优质服务环境。一是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试点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的“抵港直装”,开展“两步申报”“两段准入”改革试点。动态调整口岸进出口收费目录清单,推广口岸收费“一站式阳光价格”。推动集装箱设备交接单、装箱单、提货单、码头作业收据、电放保函、换单委托书等港航物流类单证无纸化,提升全流程电子化水平。全面推行网上申报和限时办结制度,优化简化出口退税事项办理流程。二是优化外商投资服务。深入清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的限制性措施,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对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物流、用工、用能等问题。用好商务往来“快捷通道”,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三是提升涉外法治水平。持续推进开放领域地方立法进程,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推动建设内陆国际争议解决中心,完善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加大外商投诉事项协调处理力度。拓展商事法律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协助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规范涉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加强涉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五)推动国际交往走深走实
1.拓展国际交往朋友圈
主动对接重点交往国家和地区,全面深化经贸、人文等深度合作,构建全方位对外交往新格局。一是强化与RCEP成员国友好交往。以RCEP成员国为重点,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深化与新加坡、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等东盟重点地区等经贸、领馆及传统文化交流,积极巩固拓展国际交往合作。二是优化与中东欧地区友好交往。依托“渝新欧”“蓉欧”等中欧大通道,以及中国—中东欧、中俄“两河流域”等平台,加强与各国驻华机构对接联系,强化领事沟通和涉外服务,拓展与波兰、立陶宛、匈牙利、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在国际贸易、引资引智、市场开发等方面务实合作。三是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地区友好交往。依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优势,不断加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伊朗、土耳其等中亚、南亚、西亚地区国际通航城市和铁路通道,丰富完善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走出去”平台和开放型经济载体,不断提高签证、通关和运输便利化水平。四是深化与非洲国家友好交往。充分发掘重庆与非洲国家在建材、建筑工程、劳务、农产品、手工艺品贸易等领域合作契机,积极拓展渝新欧非洲班列,加强与埃及、尼日利亚、加纳、埃塞俄比亚、喀麦隆、南非等非洲国家在商贸、旅游、矿产等领域合作,推进“渝货精品”在非洲的大力推广,高水平建设中非(重庆)人文交流教育试验区和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2.深化多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深化对外交往、贸易投资、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领域国际合作,提高重庆在世界的传播力和声誉。一是做强国际对外交往活动。吸引更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来渝设立领事、商务和办事机构,积极邀请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前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名人贤达等来渝参访,争取在渝举办国家元首主场外交活动。高水平举办更多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国际赛事和国家主场外交活动,将“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打造成为在渝举办的机制性会议,提档升级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际赛事活动。二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大力引进国际知名科研院校、世界500强企业等来渝设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全球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打造一批国际创新示范园和中外联合研究院(中心)。三是强化国际文旅交流。提升“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特色文化和旅游国际品牌,打造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用好用活重庆川剧院、歌剧院、铜梁龙舞等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办好“重庆日”“重庆周”“重庆之夜”等国际交流活动,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富有内涵的文化名城。
3.提升国际化生活服务功能
对接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供给,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国际化生活服务设施。加快完善与国际高水平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优质国际街区、国际社区,科学规划国际化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场所建设,打造舒心悦心的人居环境。开展国际化标识标牌改造,规范交通系统、旅游服务设施系统、提示导视系统等服务系统双语标识,提升涉外管理、涉外教育、窗口行业国际化标识水平。二是优化国际教育服务供给。用好现有国际化教育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大力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机构来渝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吸引外商投资各级民办教育机构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中德职业教育联盟西部中职示范基地合作共建,高水平建设国际教育园区、留学生基地、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积极开展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中外合作办学、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发推广。三是完善国际化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创办一批先进涉外医疗服务医院,引导大型三甲医院设立外宾医疗科或涉外医疗门诊部,建立适宜外籍人士就诊的“一站式”标准化服务体系,推动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认。强化国际高端医疗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医疗机构与专家来渝教研交流。四是畅通外籍人员来渝渠道。进一步加强在渝外籍人士服务,探索实施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停居留政策措施,打造优质高效的出入境“软环境”。落实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意见,深入推进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便利化试点,吸引更多外籍人才来渝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