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效应研究
- 贺娜
- 1793字
- 2024-12-25 17:10:28
1.2.2 企业技术创新
创新的概念由来已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从“分工”角度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进行了相关阐述,他认为分工能够提升劳动者专业技巧,促进某些机械的发明,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还指出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可通过改进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生产力来增加,而有用劳动生产力的改进则取决于劳动者自身能力的改进和其所有机械的改进,这些都是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不仅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还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阐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在其著作中虽然未明确使用“创新”,但使用了“技术”“发明”“科学技术”等词语,对创新还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例如,“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912年,熊彼特(Schumpeter J.M.)在其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明确提出创新,并在1939年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一书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新理论。他将创新形象地描述为“创造性的破坏”,认为企业的垄断实力越强,规模越大,企业资源更充裕,创新能力也就越强[28]。创新是一个相对综合的概念,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本书研究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且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目前,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是一个包含内容广泛的概念,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而且是动态发展的,是一个由创新到扩散,然后再创新再扩散的动态非均衡过程,是推动经济动态转变的动力。伊诺思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林恩(Lynn G.)则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中国学者傅家骥(1998)[29]将其定义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生产方法等,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邓子基和杨志宏(2011)[30]则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体。无论如何,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而开展的创新活动,可通过自主创新、合作、技术引进等方式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高、收益不确定,需要频繁试错,是一个积累性的、复杂的过程(Hsu et al.,2014)[31]。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具有风险高、周期长、信息不对称、研发成果不确定、融资难度大等特性。具体如下:①风险性。创新活动风险大,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设备、人力等,创新成果收益期长、不确定,一旦研发失败,面临巨大损失,如果研发成果被同行剽窃,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与高风险相对的必然是高收益性,成功的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持续的收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②不确定性。③长期性。研发活动周期长,创新过程包括多个阶段,包括决策阶段、投入阶段以及产出阶段等,整个过程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④融资难。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Chemmanur et al.,2014)[32],风险越大对资金的要求越高,企业需要足够的资金来应对研发失败的发生。但企业内部资金有限,外部融资受限,创新活动不易被监管,研发者和投资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且创新活动对人力资本依赖度较高,创新投入中人力资本占据较大部分且没有任何抵押物,企业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较难,使其常常陷入资金困境,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发展障碍。⑤公共产品性。创新的公共产品特性使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研发成果易引起同行企业“搭便车”行为,以较低的成本模仿甚至抄袭,技术创新者难以独自享受创新带来的知识溢出和消费剩余。另外,技术创新的不同特性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创新的长期性加剧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又进一步导致其融资难。根据定义可知,创新应是一个相对综合的过程性概念[9],本书将企业技术创新划分为“研发决策—研发投入—中间产出—最终产出”四个过程性阶段。高效的企业研发税收激励政策,在研发决策阶段能够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研发投入阶段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中间产出阶段能够带来更多的专利产品,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最终产出阶段是能够将创新成果应用于产成品上,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