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的侧影:从轴心时代的李耳到科技社会的李约瑟
- 陈志谦 陈乐濛编著
- 2278字
- 2024-12-30 15:14:47
传播中土
东汉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的一个晚上,汉明帝刘庄睡得很香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被光环绕着,轻盈飘荡地从远方飞来,徐徐降落在御殿里,端庄祥和地坐着,好像喃喃自语的样子。
汉明帝醒来感到非常奇怪。第二天,他就召集满朝大臣为他解梦,看看是吉是凶。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在这时,掌管朝廷奏章和传达圣旨的太史傅毅上奏说:“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026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动,江河泛滥,晚上西方的天空现出五色祥光。就在那天晚上,昭王梦见有金人飞来华庭。这应当是一位大圣人在西天诞生了,这位圣人降临人间应该是为了救苦救难。他的信义,将在千年后传入我国啊!”
傅毅看皇上专注地听着自己解释,继续说:“屈指算来,从昭王梦见金人飞来至今将近千年了,陛下梦到的金人,大概就是这位圣人吧!据臣所闻,现在西域有位神人,其名为‘佛’。陛下梦见的必定就是他吧!”
汉明帝听了傅毅的话,感到十分高兴,就想了解一下这位神人的详情。于是,他就选派郎中蔡愔[yīn]和博士秦景等12人,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前往西域寻佛求法。
蔡愔一行12人离开都城洛阳后,在去西域的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在一年后终于到了今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dà ròu zhī]国。当时大月氏国佛教已经十分盛行,那里寺院众多,宝塔林立,香火十分旺盛。
蔡愔一行人在大月氏国搜集了一些佛经佛像后,又邀请了到大月氏国传教的中天竺高僧摄摩腾(又译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永平十年(67年)返回京都洛阳。蔡愔迎佛画归国,佛像在中国始有蓝本。
汉明帝非常高兴,特意召见了两位远道而来的僧人,然后请他们在接待外国使节的鸿胪寺住下,翻译带回来的那些佛经。
第二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依天竺的建筑样式,修建了一座僧院。僧院建成后,主要用于收藏带回来的佛经。
由于这两位高僧来到汉朝时住在鸿胪寺,所以两位高僧住的地方就以“寺”著称,并且从此延传下去,以后所有的僧院都被称为“寺”了。
河南洛阳白马寺
68年,汉明帝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命名,称为白马寺。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摄摩腾在寺中曾译《四十二章经》,藏于14石函中,于是建起塔寺。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皈依佛门,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徒。刘英经常与沙门、佛徒们在一起祭祀佛陀,并使佛教传到了中国南方。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是南梁开国皇帝(502—549年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萧衍晚年笃信佛教,“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梁武帝笃信佛教,他信佛做的最为惊人的事就是不顾大权旁落、社稷安危和朝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什么叫舍身?就是不仅舍弃皇帝的权威和尊严,不当皇帝,而且舍弃自己的肉身,去庙里当和尚(应该说是最彻底的舍弃了)。他的这个惊人之举,确实给满朝的大臣出了个难题,从古到今,哪有人舍弃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皇帝不当,去做和尚的呢?大臣们想出了个万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给同泰寺了,但可以用钱来向同泰寺赎回来。梁武帝四次舍身: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第一次亲自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37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鸡鸣寺
老年的梁武帝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他建立了大批寺寮,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 700余人,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就有大寺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
杜牧(803—852年)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北朝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来说,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有寺院3万余座,僧尼200余万人。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在两晋南北朝,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佛经。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由于官方的保护和提倡,佛教迅速发展,佛教艺术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金铜佛像数量很多,此外,闻名于世的大同云冈、洛阳龙门两大石窟,都是这时由官方主持开凿的,所以规模巨大,空前绝后,显示了非同凡响的宏伟气势。大同作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佛教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被称为“平城模式”的艺术风格,对当时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