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藏史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在春秋中期,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左右,老子出生于陈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少小聪颖,师从常枞(也称常摐[chuāng])。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因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见识,老子被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周王室的藏书、典籍与档案)。

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初夏,天子带着满朝公卿到京城之北邙狩猎去了。老子孤坐守藏室中,慢慢翻看简册,心直往下沉。平王被戎人逼迫东迁,王室从此式微;桓王被郑人射中肩膀,险些命丧九泉;庄王遭大臣谋杀,侥幸躲过大难;惠王为五大夫所逐,借诸侯兵助方得复归;襄王亦为弟叔带勾结戎狄所逐,诸侯发兵诛叔带,好歹平息了叛乱;定王时,楚庄王伐戎而兵临京郊,竟然派人专问天子传国之宝“九鼎”(5)的轻重,夺位野心昭然若揭……至于大小诸侯各国,也都动乱不宁,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上下相克之事充满简册。总之是尊卑长幼之序颠三倒四,等级名分之礼乱七八糟!

春秋期间,有36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次(著名的有长勺之战(6)、泓水之战、城濮之战(7)、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8)),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鲁国朝王3次,聘周4次。但按礼制,“诸侯每年派大夫聘问于天子,每三年使卿聘问,每五年则君亲自聘问”。(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礼记·王制》)

老子推开简册,想起孔丘前来问礼的情形。多年前,孔丘带着弟子南宫敬叔等适周都问礼。老子觉得孔丘虽然阳刚之气过盛,理想之火太旺,但毕竟有经天纬地之才,天降大任之志。处事上,孔丘积极进取,精神像火一样燃烧,将恢复周礼作为平生目标,而老子对待万事万物无为不争、顺其自然。两个性格如水火的人竟然惺惺相惜,但又各具志向。想到这里,老子不禁抚膝长叹道:“孔丘说当今之世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礼崩乐坏,王道毁弃。果然如此!可是,何以处之呢……”他想,倘若在位天子圣明,励精图治,情况自然会慢慢好转。然而,当今天子也非圣贤,王子猛已是太子,周景王却偏宠庶长子王子朝和其师傅宾孟,企图废嫡立庶,引发一些公卿大夫的强烈不满。这不是又要自惹祸乱吗?

周景王的王后生有两子:姬猛、姬匄[gài]。周景王初立嫡长子姬猛为太子,但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王子朝却有勇有谋,具备王者风范。于是周景王欲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为太子,但大臣单旗等竭力反对,认为太子废立乃国之大事,王位传嫡不传贤。公元前520年夏,景王下定决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及颁诏而患病。景王自知必死,遂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

景王崩后,谁也没有心思举办葬礼。大夫单旗、刘卷认为若立王子朝,他们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派剑客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太子猛为王,是为周悼王(?—公元前520年,东周第13任君主,在位1年)。拖了数月,总算安葬了景王。

单旗、刘卷违先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宾孟,引起一些朝廷文武官员的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集合家兵,以南宫极为帅,攻打单旗、刘卷。周悼王命令平叛,刘卷率领的王室军队很快被击溃,周悼王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诸大臣即立王子朝为王。

晋国闻周王室大乱,遣大夫籍谈、荀跞率军队渡过黄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见晋师威猛,无法取胜,遂带百官迁居于京(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晋国军队护送周悼王入居王城。周悼王借兵复辟,不甚得人心,一日三惊,当年冬天忧惧而死。

于是单旗、刘卷拥立周悼王的同母弟姬匄为王,是为周敬王(?—公元前476年,东周第14任君主,在位44年)。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周敬王派兵迎战。周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周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河南省孟津县金村附近)。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为东王。

东、西二王互相攻杀,数年不绝。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周敬王使人散布谣言,称王子朝之乱使上天震怒,南宫极是被天雷劈死,于是王城民众人心悚惧。周敬王复请兵于晋国,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拒守,但城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搬空周朝守藏室,携全部典籍奔楚国而去,周敬王入居成周。至此,王子朝之乱初步平定。

两王并立时,争斗不休,战火益炽,国无宁日。老子再也不可能静坐观史究礼,常常随同百官东躲西藏,颠沛流离。

王子朝之乱平息后,老子匆匆返回王城,环顾空空如也的守藏室,心也完全空了,数十年的往事竟如烟云流散……怅惘久之,他终于向天子奏请辞官。周敬王见守藏室已经无藏可守,也就准奏了。

老子举家南归陈国故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处贱不闷,贫而能乐”,徜徉山水,自食其力。老子有时也外出漫游,并与一些老友相会。遭逢乱世,举目多见离乱之象:齐、晋、楚、秦加上后起的吴、越等强国连年争霸交战,中小诸侯也不消停,而各国内部的党争政变更如家常便饭。陈国屡遭吴、楚两大强邻的攻伐,国家危如累卵,但陈国的大夫们却醉生梦死,毫无作为,反而勾结蔡国大夫们将曾经批评过他们的孔丘及其门徒围困了七天七夜,造成“绝粮”事件,孔丘师生差点儿饿死。这大概也要怪孔丘忘记了老子当年在王城的临别赠言吧!到了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传来了孔丘病亡的消息,第二年陈国终于被楚灭亡,老子万念俱灰,决计远遁隐居。

当时,南方是吴、楚、越国,巴人、夷人攻伐不休;北方则“中原动荡”,到处难以驻足安身。老子只得把目光转向还算安定一点儿的关西地区。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北过王城,西入关中,一直走到函谷关下。关令尹喜是个喜好道术、“隐德修行”的君子,早已风闻老子西游之事,料定他必过此关,遂嘱关兵注意盘查迎候,果然迎到了老子。二人相见甚乐,连日交谈,尹喜虚心求教,聆听金声玉振,茅塞顿开,喜不自胜。他要老子终老此地,自己奉养不怠,老子却执意要走。尹喜见实在挽留不住,只好同意放行。但又想,若让这样一位无与伦比的“博大真人”连同其博大精深的学问一起永远消失,简直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大的、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于是他便恳求老子说:“老先生将远遁隐居了,我也留不住,只是请求您勉为其难,作书一部,把您的大学问存留于人世吧!”

老子推辞不过,只得答应下来。于是静坐默思,运刀动笔,“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多言,即《道德经》。然后,他告别尹喜,骑上大青牛,飘然出关而去,莫知其所终。(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始终。《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5000多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并不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道德二字在《道德经》里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37章讲道,后44章言德,道是体,德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