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家对犯罪心理学的印象,可能更多地来自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如电影《沉默的羔羊》中那个精神病态的心理医生,电视剧《犯罪心理》中神奇的心理专家。当然,大家还会联想到现实中的某起案件,尤其是这些案件中残忍的犯罪者。
那么,犯罪心理究竟是什么?
犯罪心理就是犯罪人内心存在的犯罪动机与犯罪人格,其中的犯罪人格是指驱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认知、情感及外显的行为倾向。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研究犯罪心理、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对策的应用学科。
在众多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中,犯罪心理学是其中之一。
自奥地利犯罪学家、预审专家汉斯·格罗斯1897年创立犯罪心理学学科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出现了许多犯罪心理学理论,如精神病理学、犯罪进化论、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格主义、神经犯罪学等,并已经广泛而富有成效地应用于打击犯罪的司法活动。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犯罪动机的形成,以及各种犯罪人的精神面貌、行为特征。
我在三十年的犯罪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在与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精品课程“犯罪心理学”)27万注册学员的线上交流、互动中,自然地对于犯罪现象及犯罪人的特殊心理,从感性、理性上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
第一,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邪恶的犯罪人:在明处的或在暗处的,你注意到的或没有注意到的,他们都在那里蠢蠢欲动。无论是有预谋的犯罪还是冲动的犯罪,它们都会确定无疑地给社会及他人带来伤害。而且,是少数的犯罪人干了大部分的坏事。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研究这些特定人群特殊的心理状态。
第二,先有犯罪心理的存在,才有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是与社会规则强烈对抗的,也是隐蔽的。只有通过客观而可见的犯罪行为才能发现犯罪心理的具体存在及其特征。犯罪心理深藏不露,它是犯罪行为发动的内在起因,是犯罪的动力系统。没有犯罪心理,就不会有犯罪行为的发生。虽然一种犯罪心理可能有多种犯罪行为的具体体现,但是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内在联系。
第三,在犯罪心理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一个人天生的生物特性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紧密的交互作用。其中,诸如犯罪基因、神经递质异常、神经功能异常、染色体异常、性激素异常、物质代谢异常、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先天因素,是当代神经犯罪学研讨的核心;而在后天环境因素中,诸如早期创伤性经历、错误的教养方式(溺爱、放任、棍棒惩罚)以及青春期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力受到了重点关注。但是,对某一个具体的犯罪人来说,消极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的生活环境对于犯罪行为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
第四,精神分析的理论在深度解析犯罪心理时具有独特的作用。虽然潜意识犯罪动机、性本能、人格的冲突及心理创伤、自罪动机、自我防御机制这些概念神秘且晦涩难懂,但是,它们在解析诸如病态的性犯罪、人格障碍犯罪中是极具价值的理念与路径。此外,神经犯罪学是在当代基因技术、脑电技术及精神病理诊断等技术支持下犯罪心理探索的前沿领域,具有典型的科学实证主义的特征,也是犯罪心理学走向科学主义的必经之路。
第五,犯罪心理学探讨极端的,甚至变态的犯罪心理。正如犯罪心理学开创之初的取向一样,其重点在于研究性变态、人格障碍、精神病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深层次起因及其特征。不仅如此,它还研究众多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如常态下的暴力犯罪(掠夺性与情绪性暴力)、性侵害(性欲动机与非性欲动机)、青少年犯罪(青春期有限型与终身持续型)、女性犯罪(情感动机、色情与依从性、掩饰性)、群体犯罪(团伙犯罪、集群犯罪与有组织犯罪)等。
第六,犯罪心理学着力于一系列应用技术。犯罪心理学为实现其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罪犯矫正的学科使命,特别研发了相应的犯罪心理策略与技术,如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测谎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危机谈判技术、侦查与审讯技术、罪犯心理矫正技术,以及时下正热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为基础的危险性评估技术(如情感计算技术)。这些实用技术犹如高悬在犯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七,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我们研究犯罪人及犯罪心理,需要科学实证精神,也需要从进化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对人性进行深刻思考和深入体验。只有从科学与情感相结合的视角切入,才能全面而准确地看清楚人类中的这些特殊群体。
在犯罪心理学演化与发展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有许多的学说与理论,它们仿佛从不同角度去窥视一个黑洞洞的房子,对于了解黑房子中的细节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是我们全面解析犯罪人心理的一把把智慧的钥匙。
犯罪人是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当对其采取矫治措施的人。我们分析各种犯罪人的时候,从犯罪警示、犯罪预防的角度看,此时的犯罪人也会指向虞犯(较可能犯罪的人)、高风险犯罪人等潜在犯罪人。犯罪现象林林总总,有预谋的、冲动的,也有掠夺性的、情绪反应性的。但是,所有的犯罪行为对于常人来说都是疯狂造次之举。同时,犯罪现象中的关键因素——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之中、之后,多数情况下又是清醒的、冷静的(即使是冲动性犯罪也有短暂的冷静期,而非完全的情绪冲动表达),其犯罪行为也是在他们自己的心智范围之内“精心策划”(至少是犯罪人自以为是的“精心策划”)的。如此,他们似乎又都是理性的犯罪者,并且还持有不同程度的“犯罪合理”的逻辑。在本书解析的这些犯罪人中,既有狂妄凶狠的习惯性犯罪人,也有在特定情境下或者特定事件中突变的情绪性犯罪人,更有以反社会人格、精神病态为典型代表的掠夺性犯罪人(也是干了较多坏事的邪恶少数人)。他们可能戴着不同的人格面具,在个人欲望的驱使下实施各式各样的罪恶行为。只有层层揭开他们用于伪装的人格面具,我们才能看清楚这些犯罪人的本来面目。
本书以犯罪心理学的系统结构为蓝图,选择具有学科特殊性的知识点展开。
具体而言,本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 神经犯罪学指向:天生犯罪人争议与探索性证据、低静息心率与越轨犯罪、ADHD与青少年品行障碍;
● 精神分析指向:性本能犯罪人、神秘的犯罪情结;
● 暴力犯罪指向:掠夺性暴力与情绪性暴力;
● 性犯罪指向:性欲动机与病态动机;
● 青少年犯罪指向:青春期危机犯罪人、校园暴力、自卑—愤怒攻击;
● 女性犯罪指向:致命的情感诱惑、情感创伤;
● 群体犯罪指向:权力服从实验与模拟监狱实验;
● 变态犯罪指向:天才与疯子、精神病态、恋童癖、怪癖型犯罪;
● 犯罪心理对策指向:测谎术、心理画像技术与证言可靠性评估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
● 典型案例分析指向:弑母案、“开膛手杰克”案、邦迪案、猫鼠游戏案等。
本书的路径:案例—解析—启示
本书以典型案例为引导,对其中的犯罪人及其犯罪行为进行专业的心理解析,归纳对应的关键知识点,并指出这些行为特征带给普通人的警醒和启示:例如识别潜在犯罪人、预防犯罪、打击犯罪,远离犯罪风险,防范潜在犯罪动力向现实犯罪行为的转化。
只有真正了解犯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知晓他们想从犯罪行为中得到什么,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犯罪行为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打击犯罪、改造罪犯和预防犯罪,也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刘建清
2023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