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针灸的刺激信号

在针刺疗法中,常规使用的毫针、梅花针、穴位埋针、三棱针刺激都属于机械刺激,还有相关的穴位按摩、推拿、火罐、刮痧等也都属于机械刺激。它们都是通过直接刺激体表或穴位内的各种机械感受器作用于人体的。这些机械刺激操作简便、安全;而且患者机体也不易于适应。但在临床或科学研究中较难控制它们的刺激量与重复性。

最常用的毫针针刺,是一种以挤压为主的刺激,当提插或捻针时也会合并有牵拉的刺激。针刺时,针尖与针体都可能刺激穴位内的机械感受器或神经分支。通常针尖部的刺激面积小,相等压强时产生的压力大,故多数针感都在针尖刺激下诱发。但针体对四周组织的挤压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刺激,特别是针体较长或留针时间较长时。针刺还有各种手法,如捻转、提插及其速率的改变可以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刺激形式,激发单一或复合的组织结构里的各种感受器。此外,针体的粗细,显然也可以影响刺激信号的强弱与不同针刺手法时的刺激效果。

艾灸则属于热刺激。艾灸传递的热刺激信息,既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穴位皮肤(直接灸),也可以通过实物(隔姜灸时的姜片或针体)、空气(雀啄灸)等媒介间接传导到穴位上(间接灸)。最常应用的艾柱或艾条灸法,主要刺激的是皮肤及皮下浅层的温热感受器。当把艾绒缠绕在针柄上点燃时,热刺激也可以通过针体传入,刺激针体所在的穴位各层包括深部所分布的温热感受器。但是,艾灸因使用时不容易控制温度,容易烫伤及有烟味,故在现代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传统的艾灸目前已经常被一些方便使用的电热灸或其他热疗器械如红外线灯等所替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穴位上的刺激类型现在已从传统的针灸扩展到电流、红外线、紫外线、激光、还有磁场等的刺激。其中最普遍使用的是电针刺激。它包括无针的穴位表面电极刺激与连接到毫针上的电刺激。后者实际上合并有机械刺激。电针刺激的应用,可以认为是针灸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贡献。由于它在操作上容易控制与重复,不需人力就可以连续刺激,临床治疗时既方便了操作者,又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针刺麻醉的成功,更是离不开电针的功劳。但是,电刺激也有它的缺点,如它长时间以同一频率应用于同一部位时,很容易被身体所适应,使其效应逐渐减弱。还有电针的滥用现象。因为电刺激接通后,不论取穴是否得当、穴位是否准确,机体局部都会有一定的刺激反应,如肌肉搐动。这会给操作者带来假象,以为已经向患者体内输入了有效的治疗信息,故当该法治疗无效时就得出电针或针灸对此患者无效的结论。其实,只有在准确取穴、刺准反映点或穴位内相应的反应层次的基础上,电刺激才会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气罐或火罐疗法,利用的是对体表穴位的负压刺激。火罐还合并有一定程度的热刺激。药罐则进一步加入中药的作用,企图让一些中药通过皮肤进入穴位。大多数膏药或敷药也都是同一道理。穴位注射疗法,是直接把小剂量的中西药制剂注入穴位肌肉内起作用的方法。其中最普遍使用的是水针疗法,即应用具有高渗透压的10%的葡萄糖溶液,在一个穴位内注入5~10ml。它主要是利用高渗透压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对于消除慢性疼痛性疾病的局部压痛点等有明显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针灸以及大多数相关外治法的刺激信号多属于物理刺激(表1-1),故它们也都属于物理疗法的范畴。当然,也有一些结合使用中西药的穴位刺激法,包括穴位注射疗法与中药外敷、熏洗等,它们已超出了纯物理疗法的范围。有时,当用毫针强刺激后可以在穴位局部造成一定程度的刺伤,即有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钾离子等释放出来。它们也可以成为对该穴位继发性的刺激,但它们已不再属于机械刺激,而是化学刺激了。分布于皮肤及其他组织里的痛觉游离神经末梢,也被认为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所谓“信息”,是指某种信号的量或者序列所包含的意义。在本书中经常提到“针灸治疗信息”或简称“针灸信息”,即是指对机体施与上述各种刺激时所输入的具有一定量及一定序列的信号。由于信号的刺激序列改变,其所包含的信息就不同,由此可以理解,即使同是用毫针刺激,但刺激手法不同(如捻转、提插及其速率的差别)时,输入人体的治疗信息会截然不同。由于不同性质的针刺感觉与针刺手法有关,也就可以理解,不同性质的针感通常也是不同的治疗信息。电针时选用不同的刺激波形与频率,那更是明显的不同的治疗信息了。

表1-1 现代针灸疗法的物理刺激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