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祠堂记:巡抚王来任的来与去
- 郭海鸿
- 2054字
- 2024-12-20 18:34:59
那时广东
广东,地处南岭以南,又是南海之滨,东临台湾海峡,西连北部湾,有着4000余公里的海岸线,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一个省份。
从政治地理上看,广东远离京城,远离气象万千的中原文化,早期属于偏远蛮荒之地。要不是唐宋以来,流放到此的官员不少都成了后人景仰的大文豪,他们给悲情的贬谪之旅创作了传诵千古的诗词文章,这个省份除了枯燥、单调的史料地理记载,恐怕不会有太多的文学抒情。
这么一个地方,被作为历代朝廷贬谪、流放官员地之选,可以想象,那时是一个怎样的广东。韩愈、刘禹锡、苏轼、秦观等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广东履历,又被赋予了不同的色彩。被贬潮州的韩愈、惠州的苏轼、连州的刘禹锡、雷州的秦观、徐闻的汤显祖,他们的踪迹拼贴出了一幅广东人文历史地图。
不过,诗词歌赋的抒情,仍然改变不了这个远离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化外之地”。
然而,朝代更迭,进入清王朝,这个省份却成了朝廷的忧心之地。事关社稷安宁,朝廷的国防视线,不得不盯紧了这里。广东海防,在万里海岸线上,显得重之又重。众所周知,一直不曾消停的反清势力,不仅零星分布于内陆地区,更来自茫茫大海—那股以郑成功为首的强悍势力,乃朝廷的心头大患。
新安县位于广东的南部,毗邻东莞、惠阳,绵延珠江的入海口与大鹏湾、大亚湾链接其间,县属全境靠山面海,山环海绕。朝廷在此布下精干驻军,以应海上来犯之敌,清剿山海盗匪。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稍停下来,回望清王朝的建立与清军入粤的历史节点,梳理其中的诸多细节,了解清王朝治理广东的艰难,有助于对本书后续叙事的理解。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清廷定都北京。但是,对全国的统治尚未完成,可谓任重道远,危机四伏。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余部与数个南明政权在南方不断发起反清斗争,其中以郑成功为首的海上反清力量最为强悍。
可以想象,从白山黑水的大东北进入关内,雄心壮志欲一统天下的清王朝那些官僚们,是如何咬牙切齿地注视地图上的南方,如何尝试认识浩渺无际的海洋。他们肯定难以预料,未来的清王朝统治历史中,商贸、战争会与海洋如此紧密相连。
我们从顺治三年(1646年)的广东说起。
逃亡路上的隆武帝被清军擒杀,南明官员再一次拥立万历皇帝嫡孙桂王朱由榔监国,为躲避清军的追击,桂王从广东肇庆迁往广西梧州。
以苏观生(南明隆武大学士)为首的官员,在广州拥立隆武帝之弟朱聿粤为帝,建立南明绍武政权。相隔没多久,南明两广总督丁魁楚等人,为了快速抢夺南明政权的正统领导权,决定让桂王在肇庆登上帝位,建立永历政权。于是,在广东有了绍武、永历两个南明政权。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吊诡。本已是逃亡末路,大乱当前,众多明朝官僚依旧忘不了争权夺利,处处互相倾轧。永历政权建立之后,永历皇帝下诏,让绍武政权前来归附,共同对抗清军。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归附?说得好听。绍武政权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为了南明王朝的正统领导权,双方势力竟然兵戈相见,互相厮杀起来。
郑成功为首的海上反清力量(王大中丞祠 供图)
很多时候,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是难以置信的事实—面对清朝南下大军日益逼近的形势,两个相互对立的南明政权不仅未能以大局为重,达成一致的对抗意志,反而手足相残。1647年1月,拥立朱聿粤建立绍武政权的苏观生为了抢夺正统地位,一怒之下派遣爱将陈际泰调集大军进攻肇庆。永历皇帝眼看夺权纷争已经无法缓和,下令部将李明忠带领一万大军迎战。两军在三水县展开厮杀,结果陈际泰大败。李明忠部队趁势追击,不料全军陷入沼泽,几乎尽数覆灭。
绍武政权意外取胜,在广州举城欢庆,祝捷庆功。令两个南明政权未料到的是,此时,清朝军队已在佟养甲、李成栋两大名将的率领下,从福建挥师入粤,以排山倒海之势攻陷潮州、惠州,从粤东直奔广州城。
李成栋的先锋部队数万人率先抵达,从东门攻入广州,居然没有费多大的功夫。战局来得太突然,可谓是猝不及防,尚沉浸在庆功喜色中的广州城,瞬间陷入清军之手,朱聿粤、苏观生等绍武君臣,最后都自缢而死,绍武政权仅存在41天即遭覆灭。
清军占领广州后,大开杀戒,烧杀掳掠,广州城陷入血光火海。肇庆的永历政权君臣闻讯后分头溃逃,朱由榔仓皇逃往广西梧州。
清军稳占广州后,李成栋率军继续征战肇庆、梧州,扫荡南明残余势力,佟养甲则留守广州。
清军入粤,尽管拿下了广州,涤荡了南明政权,却非一战得太平—此时,南明兵部主事陈邦彦、监军御史张家玉和大学士陈子壮分别组织农民军在顺德、东莞和南海举起反清大旗,响应者甚众。他们与从西部转战回到广州的李成栋大军整整纠缠了10个月之久,迟滞广东清军西进的战略,暂时保住了永历政权,但最终还是没能挺过1647年10月。
伴随清朝顺治政权对广东治理序幕一起拉开的,是与沿海抗清势力斗争的大幕。得水陆两利,新安县、东莞县成为抗清势力的根据地,成为官军征讨剿匪绕不开的主战场。
在新安县,发生一系列声震广东的反清斗争,主要策动者、领导者,便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布衣义士”陈文豹,一个土生土长的西乡秀才。陈文豹在新安策动反清力量,组建队伍,与东莞的张家玉相呼应,展开了与清军的殊死斗争,谱写了一曲新安民间的抗清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