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乡试前夕

专注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自从进入国子监以来,林瑾大部分时间都在监内度过,只有在年节和平常休假时才能回林府。

当然,他偶尔也会和娘亲、黛玉一起去贾府走走。

就这样三点一线地度过了四个年头,乡试终于就要开始了。

如今已是隆治十五年八月初五,距离八月初九开考的乡试还有三天。

这并非他入监以来遇到的第一场乡试。

早在三年前的这个时候,也就是隆治十二年八月份,上一科的乡试也照常在各省城举行,其中自然包括神京城。

只是当时林瑾实在是入学时日尚短,才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虽说他已经凭借自己的天赋提前完成了经、史的学习,但只学得其广,未学得其精。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他见识了太多凭借自己的学识从全国各地选送而来的贡监,其中不乏天赋绝伦、聪慧机敏之辈。

与他们相比,林瑾觉得自己的才学还不足以中举,再加上他当时年岁尚幼,所以并未参加那一年的乡试。

如今又过去了三年,林瑾已然十三岁,自是志在必得了。

大周朝科举大体上沿袭了前明制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

前两级分别由当地知县、知府主持,都通过后便可前往省城,参加由本省学政主持的院试,院试通过后即为生员,俗称秀才。

但考中秀才并不意味着便可直接参加乡试,他们还需在乡试之前参加科考。注意,此处是科考而非科举。

科考是指乡试的资格考试。考试成绩分六等,只有一、二等,以及三等的前三名生员才能拿到乡试入场券。

国子监监生则不在此列,监内考核合格者即可参加乡试。

而乡试便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考中即为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

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一般在八月份左右开考,故而又被称为秋闱。考期一共三天,但中间亦有休息时间。

比如今年的秋闱,首场在八月初九,十二日考第二场,十五日考第三场。

每场考试当天凌晨考生入场,经过点名、搜检等流程后,大约辰时开始答题,一天考完,天黑收卷。

前场考试结束到下一场考试开考期间,考生能适当休息,补充精力,准备后续考试。

科考的第三阶段便是会试和殿试,在神京城举办,所以也被称为进京赶考。

会试的考试时间一般是乡试后第二年的二月份,故而又被称为春闱,考期和乡试一样,考中即为贡士。

殿试在会试结束一个月左右之后举办,于皇宫大殿之内接受皇帝的亲自考核,考中即为进士。

除此之外,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连中三元便是指连中解元、会元和状元。

林瑾其实于今年三月份就从国子监顺利毕业了,但为了迎接乡试,他选择继续留在国子监学习。

“如今离考试还有三天,也是时候回家休息一下了。”他于心里想着,然后便开始收拾起来。

……

林府。

如今黛玉已经十四岁了,与四年前相比,她个子长高了一些,也成熟了一些,但身材依旧瘦弱,小荷才露尖尖角。

此时他们一家三口正于厅内闲聊。

“娘亲,瑾儿什么时候回家啊?他上次走时说了考前要回来的。”

黛玉有些心疼林瑾,心疼他这几年来,不论严寒酷暑,都要于国子监中学习,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她也曾向林瑾打听过监内的学习、生活情况,虽林瑾已经尽量隐去其中的辛苦,但黛玉听来,依旧觉得艰辛。

“就快回来了,应该就是今明两天,玉儿你别着急。”贾敏轻声回应着,看着自家女儿眼中的急切,她的嘴角不自觉扬起。

自从告知一双儿女林瑾的身世以来,他们两人虽不再继续像姐弟一般相处,但也并未有丝毫疏远。

如今自家女儿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

这几年来,黛玉对林瑾态度的慢慢转变,以及那一丝丝连黛玉自己都未曾察觉到的情愫,都被身为母亲的贾敏看在眼里。

但她并没有点破、插手的打算。

如果两人互有情意,最终能走到一起,那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并未能如愿,她也不会强求。

身为母亲,她相信林瑾不会在没有承诺的情况下,随意逾越了礼制。

几人正聊着,却见紫鹃兴冲冲跑了进来,但还未等她通报,林瑾便已经快步走进了厅内。

“孩儿给父亲、母亲请安。”他先向林如海和贾敏行了礼,然后便挨着黛玉坐下。

“瑾儿,此番秋闱,可有把握?”看着面前虽然风尘仆仆、但眼神很是明亮的儿子,林如海想到了自己当年科举时的情景。

身为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林如海自是学识渊博的,科举之路也很顺利。

但说实话,他觉得自己儿时并没有林瑾聪慧。如今林瑾所写的八股策论,字里行间充满了灵气,有时连他看了都会觉得眼前一亮。

所以虽然林瑾现在年纪尚小,但他依旧对这场秋闱抱有信心,期盼着奇迹发生。

“父亲,这段时日我又仔细复习了遍经史,并请监内大儒帮忙斧正了策论文章,所以还是有一些把握的。

但就算是落榜也没关系,我毕竟年纪还小,后面机会还有很多。”

林瑾稍显谦逊地答道,并没有把话说得太满,也没有太过谦虚扫了家人的兴致。

听闻此言,林如海一脸赞赏地点了点头。

……

荣国府,荣庆堂。

贾母正和西府一众太太姑娘们说着话。

“瑾儿马上就要下场了吧?也不知道他能不能中。天可怜见的,当初那么小小的一个人儿,转眼间竟已经可以科考了。”

贾母有些感慨。

一旁的宝钗、迎春、探春、湘云听了,也不自觉想起了那个可爱俊俏的男孩。

“希望他这次能高中吧。”她们于心中默念。

“哎呦喂老祖宗,瑾哥儿自然是极聪明的,但这也是托了您老的福不是?

要不是您把姑母生的这般聪慧,哪有瑾哥儿和黛玉这两个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外孙儿?

以后等他和他老子一样中了探花,您就成了探花郎的老祖宗了!”凤姐在一旁逗贾母笑。

听到这话,贾母果然乐得合不拢嘴,“你们看看凤辣子这张嘴,就擅长哄我这个老太婆开心!”

众人闻言,都掩嘴笑了起来。

王太太听着众人对林瑾的夸赞,想起了自己十四岁中秀才的贾珠,和视仕途经济如粪土的贾宝玉,忍不住插嘴。

“老太太,瑾哥儿虽然聪慧,但毕竟年纪还小,和他一起参加秋闱的都是些比他年长许多、且多进了几年学的前辈。

我们还是应该平常心看待才是,就算他这次不中,以后参加科举的机会还多得是。”

见她这么说,众人都回过神来,贾母也轻轻叹了口气。

“唉,希望瑾儿一次就中吧,就算不中,也不要失了心气儿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