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经济学:有趣又实用的80个经济学常识
- 朱虹编著
- 1713字
- 2025-04-21 18:19:26
6.理性人: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理性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每个人都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这一假设是对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般性假设。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不会考虑其他人或者团体的利益,去进行经济活动。
乍看这个概念,觉得人实在是自私自利,与我们传统道德观念相差甚远。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如此自私的话,那这不就是一个冷漠无情、充满钩心斗角的社会?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之后才发现,理性人的自私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自私,而是出于人的一种本能,一种生存的欲望。
在经济学历史上,这一概念曾饱受争议,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和史密斯通过长达30年的实验证明,现实社会中,人不可能是理性的。同时,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理性人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会破坏一个组织的内部结构,会对社会造成极为深刻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人将此上升到影响国家稳定的层面上。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对理性人的理解,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因素、人的心理因素等。理性人假设最早源自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自己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早已告诫过人们美德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认为一切经济现象都源于人类利己主义的本性,即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例如,在大城市中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蚁族”,反映的是大学毕业生或打工人,宁愿吃差点,住差点,忍受拥挤的交通、工作的压力等,也要留在大城市中的一种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蚁族”就是理性人,是一部分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教育、消费、心理收益等非经济利益,主动选择留在大城市的现象。而且“蚁族”自认为,这是获取这些经济或非经济利益,付出的最小代价。起码可以通过自己的学识、智慧、能力去拼搏,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无论付出多少可能永远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权利,“蚁族”作为一种特殊群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难道能说他们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吗?显然不能,这就是理性人假设存在的合理性。关于理性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理解。
(1)理性人追求的利益中不只是金钱
理性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并不只是金钱,除此之外,还当包含情感、道德、名望等。比如,当一个人面临金钱和亲情的选择时,他选择了后者,而非单纯地追求金钱,因为在他看来选择后者所带来的收益要大于选择前者。
(2)理性人在经济学上指普通的正常人
理性人获得信息后进行判断并最终做出理性的选择,并非要求其拥有超乎一般人的智力水平,或是精于算计。在经济学上,理性人首先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在此范围内,理性与否与其智力水平无关。理性人假设只是经济学家方便推导经济学定律、模拟理想环境中人们所做选择时做出的假设。
(3)理性人并不都损害他人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理性人是“自利”的,但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理性人并不一定要损人利己,也可以“双赢”“合作共赢”,在很多情况下,互利互惠更有利于理性人达到利己的目的。
总而言之,理性人是经济学的第一大假设,是经济学的基础。通过上述分析,想成为理性人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充分获取信息
不管是内部信息,还是外部信息,都应充分搜集和获取,在现代社会,信息不对称往往就是利益差的来源。对于个人而言,一旦比对方获取更多信息,则更容易形成自身优势。对于企业而言,获得更多信息,则更易构建优势壁垒,以防竞争对手掠夺资源。总之,获取更充分的信息是利益最大化的开始。
(2)合理分析信息
由于信息类别不同,例如文字、数据、声频、视频等,在获得充分信息后,必须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汇总,提炼出有用信息或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线索。
(3)理性做出选择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我们手上已经拥有了做出初步判断的信息池,这时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判断、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尽可能理性地做出选择。
(4)持续修正偏差
在实际生活中,上述选择只能被称为有限理性选择,而非完全理性选择,因为每个人或企业在上述三个步骤中都会出现行为偏差,如:收集信息不够充分、分析信息不够到位。因此,在首次做出选择后,我们必须继续重复上述三步骤,持续修正偏差,不断向最优选择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