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阐释小说:“小说是通过想象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因此,“小说家既非历史学家,又非预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98]。对于徐訏这种研究哲学的生命体验性作家来说,其小说创作并不仅仅如有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用传奇式的形式美以及贾宝玉式男人必为若干女人所喜的爱情,织结成奇幻虚渺的故事引人入胜”[99],相反,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成为其小说中探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他在战争中的经历更是加强了其从自身独特的视角对人的命运、存在本身的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代上层知识分子追求人生真谛的苦难的心路历程,呈现出浓郁的诗性品格来。

本书对徐訏小说的考察,并不是孤立地对其作品进行文本解析与评述,而是放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历史的背景下。同时重点立足于徐訏小说文本的细读,并结合其诗歌、散文、戏剧、文论的写作来全面考察徐訏创作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几乎覆盖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密集时一日数篇,不仅诗作内容带有记录当时、当地情感与思想的性质,而且其诗作篇末所附的时间、地点记录,对于厘清各阶段的生活与创作状态大有帮助。

其次,本书所采用的材料包括文学史及社会历史资料,但尽量采用第一手材料。但由于徐訏直接的生平及创作材料不多,“既没有一堆书信可资参考,也没有一本日记可供分析”[100],在这种情况下,对现有材料的发掘与利用尤为重要,如吴义勤与王素霞合著的《我心彷徨:徐訏传》,徐訏女儿葛原的《孤星残月:我与父亲徐訏》,台湾研究者陈乃欣等编著的《徐訏二三事》及香港浸会学院中国语文学会出版的《徐訏纪念文集》收录了大量徐訏亲友及文坛同人的回忆文章,其中包括许多关于徐訏生平及创作方法的独家材料,此外还有一些散落在其他各处的与徐訏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纵观徐訏的人生经历,他从小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大学期间又曾接触过大量的关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在战争期间又经历过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见识过诸多的生离死别,后半生又置身于素有“文化沙漠”之称的香港,在他的感觉中,冥冥之中整个人生都仿佛被命运所摆布,因此他在文本中不断地思考命运对人的制约作用,展现出命运的神秘与无可抗拒性。同时也通过文本传达出自身对存在的感受与体验,那种孤独、偶然与荒诞的存在感受均是作者在面对人类的命运之谜以及生存困境时的真切体验。而追索人生意义的徐訏又不甘于沉沦于这种孤独与荒诞的处境中,毕竟人是一种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动物,“人生的本质问题或核心问题乃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究,而这是一个关涉‘实体世界’的终极性问题”。[101]所以在其小说中,徐訏不断地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及拯救的途径,其文中的主人公往往通过流浪甚至死亡的方式来对抗孤独和荒诞,从而进行一种自我救赎。

而这种对命运的关注,对存在的体验及存在意义的追问让其文体形式也呈现出明显的对应性。在徐訏小说中,他明显偏爱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而其中的“我”往往又是打上了作者自身烙印的哲学家、作家等孤独文人的形象,非常有利于展现自身对命运、存在的思考和感悟。在对命运、存在的思考和感悟下,徐訏小说明显呈现出人物性格的弱化。在结构特征上他偏爱采用一种“回忆”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更易于使个体生命向身前、身后进行无限的探问和质询。而在文体上,小说中诗歌的插入更利于情感的抒发和哲理的追问,而大量的意象采用以及具有抒情性、暗示性、哲理性的语言都更有利于传达出作者的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体验的物化和赋形,文体的意义已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符号形式,更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折射出作者的存在感受,其明显突破了现代诗性小说研究中仅仅偏重于对意境悠远、情意盎然的审美情境,情感抒发的节制以及人性美的探讨上。

而以往这种对审美情境、节制的情感抒发以及人性美的探讨往往集中在鲁迅的《故乡》、郁达夫的《迟桂花》、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一批诗性小说上,虽然他们也具有浓郁的诗性品格,但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古典的诗性精神,诸如对乡土田园和谐、朴素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美、道德美、风俗美的追求。与之相比,虽然徐訏也有少量的小说呈现出对乡土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更多的时候,其小说展现出的是一种面对生存折磨,面对内心虚无,面对死亡恐怖时坚韧挺拔的现代诗性精神。这种对现代诗性精神的追求和丰富明显拓宽了现代诗性小说的写作领域。

因此,循着这样的思路,本书的框架设计如下:第一章着重从徐訏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其创作时所遭遇的时代社会因素上深入分析徐訏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期探究他小说中诗性品格形成的文化基础。第二章主要从“诗性”这一角度分析徐訏小说的主题内涵,认为其重点通过小说展现出其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关注以及存在意义的追问。在命运的思考上,徐訏着重展示了命运的神秘性及它的无力抗拒性,充分体现出其在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时的困惑与茫然。在存在的体验上,徐訏基于自身的体验着重通过文本展示了存在的孤独、无意义以及偶然与荒诞,并在文本中秉持着担当存在的勇气思考着存在的意义,用流浪甚至死亡的方式反抗着存在的虚无,明显体现出自身对生命存在的关怀。第三章侧重分析徐訏小说在文体上的诗性特征,以哲学家、作家等“第一人称”限制视角的大量使用,回忆的叙事结构,诗歌文体的插入等都有利于作者的生命体验的传达。在表达方式上,这种对命运和存在的思考与追问让其更偏爱采用意象、营造意境等来进行传达,而且在语言的使用上,明显采用一种抒情性、暗示性、哲理性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从而建构了一种典型的诗性文体。第四章重点探讨这种诗性主题和文体特征背后隐藏的作者的精神特征。这种对命运的思考、存在的体验及其意义的追问更多的是作者在特殊年代作为边缘人的生命独语,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自身对灵魂拯救的渴望。第五章则把徐訏小说中所呈现的诗性品格放在整个文学史范围内进行考量。这种边缘人的生命独语和灵魂拯救的渴望让徐訏小说凸显出一种典型的现代诗性精神,它不仅是对大陆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诗性传统的接续和丰富,明显扩大了以沈从文、废名等小说家开创的诗性小说的内涵,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香港文学的审美格调,并对一些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通过“诗性”视角的切入,本书全面考察徐訏小说的主题内涵以及其所呈现的文体特征,并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作者的精神世界,希望能够突破以往仅仅局限于对徐訏小说表层的爱情书写、雅俗融合以及传奇特征的关注上,以期能够还原一个丰富、立体的徐訏。


[1] 寒山碧:《香港需要文学批评》,寒山碧编著《徐訏作品评论集》,香港文学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 秦贤次:《江湖行尽风萧萧》,陈乃欣等著《徐訏二三事》,尔雅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

[3]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612页。

[4] 赵遐秋、曾庆瑞:《中国现代小说史》(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95—796页。

[5]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前言》,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6] 陈封雄:《忆徐訏》,《徐訏纪念文集》,香港浸会学院中国语文学会1981年版,第105页。

[7] 辛雪:《鬼恋》,《中美日报》1941年10月22日。

[8] 程帆:《鬼恋与人恋——关于徐訏著〈鬼恋〉的题材与主题》,《微波》1944年第1卷第1期。

[9] 老白:《论洋场才子的“唯美恋爱观”——评徐訏的〈风萧萧〉》,《大公报》1948年1月27日。

[10] 《1955—1956年处理反动、淫秽、荒诞书刊工作及对私营书摊铺的安排改造》,《上海图书馆事业志·附记》,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 《文化部关于续发处理反动、淫秽、荒诞书刊图画问题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第8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2] 徐訏:《〈全集〉后记》,《徐訏文集》(第10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8页。

[13] 吴义勤、王素霞:《我心彷徨:徐訏传》,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7页。

[14] 吴金喜、郑家建:《诗学的与哲学的维度——论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的两个生长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15] 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的《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解志熙的《新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方式》(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杨联芬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倾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席建彬的《论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方锡德的《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

[16] 李建中、吴中胜、褚燕:《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7] 韩湖初、陈运良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18]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4页。

[19]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8页。

[20] 耿建华:《诗歌的意象艺术与批评》,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21] 郭沫若:《论节奏》,《沫若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25页。

[22] 转引自诺布旺丹《艺人、文本和语境: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7页。

[23]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页。

[24]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沈奇选编《西方诗论精华》,花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25] 李扬:《现代性视野中的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26]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27] 周汝昌:《〈负暄琐话〉骥尾篇》,张中行《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页。

[28] 贾平凹、曾令存:《九十年代“散文革命”检讨——关于散文创作的对话》,《东方文化》2003年第3期。

[29] 席建彬:《文学意蕴中的结构诗学:现代诗性小说的叙事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30]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1] [英]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

[32] 张箭飞:《鲁迅诗化小说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3]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页。

[34] 席建彬:《诗意的探寻——中国现当代抒情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35] 席建彬:《论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第4页。

[36] 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7] 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51页。

[38] 同上书,第859页。

[39] [德]海德格尔:《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孙周兴编《海德格尔选集》(上),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39页。

[40] 参见[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前言》,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41]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2页。

[42]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刘小枫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第561页。

[43] 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44] 徐訏:《〈风萧萧〉初版后记》,《徐訏文集》(第10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1页。

[45] 徐訏:《阿剌伯海的女神》,《徐訏文集》(第6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19页。

[46] 伍尔夫:《狭窄的艺术之桥》,瞿世镜编选《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77页。

[47] 席建彬:《论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第7页。

[48] 吴义勤、王素霞:《我心彷徨:徐訏传》,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01页。

[49] 徐訏:《谈鬼神》,《徐訏文集》(第9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28页。

[50] 徐訏:《江湖行》,《徐訏文集》(第2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页。

[51] 徐訏:《幻觉》,《徐訏文集》(第6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1页。

[52] 徐訏:《〈全集〉后记》,《徐訏文集》(第10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6页。

[53] 彭歌:《忆徐訏》,陈乃欣等著《徐訏二三事》,尔雅出版社1980年版,第249页。

[54] 陈旋波:《时与光: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55] 徐訏:《〈全集〉后记》,《徐訏文集》(第10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7页。

[56] 寒山碧:《香港需要文学批评》,寒山碧编著《徐訏作品评论集》,香港文学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57]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昭明出版社1978年版,第100页。

[58] 李辉英:《中国现代文学史》,香港文学研究社1978年版,第269—270页。

[59] 周锦:《中国新文学史》,长歌出版社1977年版,第655页。

[60] 夏志清:《夏志清书简》,《书评书目》第28期,1975年8月。

[61] 闫海田:《港台及海外汉学界评价徐訏的几个问题新考》,《文艺争鸣》2013年第3期。

[62] 司马长风:《书刊评介》,转引自陈乃欣《徐訏二三事》,尔雅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63]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版,第94—95页。

[64]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16卷本《徐訏文集》是目前大陆较为完备的版本,但徐訏一些反共倾向比较明显的作品被删除了,另外排版时出现了两个不应该出现的明显错误:一是第6卷中《初秋》的最后一段文字应放在《禁果》的文首,二是第7卷中《杀妻者》和《传统》的题名错置,应互换位置。

[65] 参见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9—316页。

[66] 徐訏:《启蒙时期的所谓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徐訏文集》(第10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页。

[67] 徐訏:《谈情书》,《徐訏文集》(第9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34页。

[68] 参见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51—861页。

[69] 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153页。

[70] 许道明:《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页。

[71] 刘成友、蒋先武:《并不浪漫的“后期浪漫派”》,《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72] 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73] 古剑:《施蛰存的“辨正”及其他》,《书城》2008年第1期。

[74] 王梅:《在通俗与现代之间——论徐訏小说的情爱母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75] 杨剑龙:《论徐訏创作中的宗教情结》,《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76] 邵平:《论徐訏在港的文学选择》,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

[77] 吴福辉:《城乡、沪港夹缝间的生命回应——从徐訏后期小说看一类中国现代作家》,《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

[78] 程亦骐:《精神分析学派对徐訏三、四十年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4期。

[79] 程亦骐:《马路的喧闹与书斋的雅静——徐訏小说艺术风格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3期。

[80] 赵凌河:《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两种建构——读郁达夫和徐訏的小说》,《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81] 张亚容:《诗性的浪漫:徐訏小说的特征》,《现代语文》2010年第4期。

[82] 江卫社:《徐訏小说的抒情特征》,《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

[83] 吴义勤:《论徐訏小说的叙述模式》,《扬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84] 王庆华:《作为故事家的徐訏——从〈鬼恋〉到〈风萧萧〉》,《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85] 李婷:《论徐訏后期小说的叙事艺术》,《名作欣赏》2010年第5期。

[86] 李曙豪:《论徐訏小说的叙事特色》,《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87] 何莲芳:《复调——徐訏、无名氏小说的叙事模式》,《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88] 李小杰:《说理慎密、抒情曲折——论徐訏小说的语言特征》,《福建论坛》2009年第2期。

[89] 王学谦:《自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141页。

[90] 吴义勤:《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1] 王璞:《一个孤独的讲故事人——徐訏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2] 耿传明:《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3] 陈旋波:《时与光——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的徐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94] 佟金丹:《徐訏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95] 袁坚:《论徐訏30—40年代的小说创作》,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96] 黄康显:《香港文学的发展与评价》,秋海棠文化企业1996年版,第149页。

[97] 王富仁:《重视对中国现当代作家晚年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

[98] [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99] 李辉英:《中国现代文学史》,香港文学研究社1978年版,第269页。

[100] 王璞:《一个孤独的讲故事的人——徐訏小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第4—5页。

[101] 檀传宝:《试论对宗教信仰的社会观照与人生观照》,《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