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女性问题的历史沿革与现代演进
- 蒋茂霞
- 3376字
- 2025-04-24 21:02:17
序言
南亚、东南亚地处亚洲大陆南部和东南部,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和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亿。南亚次大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东濒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囊括了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至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域,是亚洲大陆除东亚地区以外的第二大区域。东南亚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菲律宾、文莱、东帝汶11个国家,面积约4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亿。东南亚地区连接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的咽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著名的湄公河,源自中国云南境内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总长4900公里左右,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公里。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中国西向开放和周边外交战略的新布局,其战略指向是解决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西部大开发与大开放相结合,与沿线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位于亚欧陆上、海上交通通道的枢纽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是对我国西向方向开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周边地区,也是中国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重要地区之一。
从历史交往和相互关系来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山水相依、人文相亲、守望相助,双方平等交往、相互反哺、互通有无的友好关系史绵延至今最少也有两千余年。在漫长的古代,依托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连通中缅印且贯通亚欧大陆的古老国际通道,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经贸交往频繁、人员往来不断,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一部互学互鉴,交相辉映的精彩华章。一方面,古蜀丝绸最早让南亚知道了中国,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梵文经典《摩诃婆罗多》及公元前2世纪的《摩奴法典》中都有“支那”产“丝”的记载。此外,考古学者还在四川三星堆遗址发现大量象牙,又在云南江川、晋宁等地春秋晚期至西汉中期墓葬中挖掘出大量海贝和金属制品。经考证,上述出土文物很可能是从古代印度输入的。这表明,古代中国与南亚之间的经贸交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互动频繁。另一方面,在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唐代高僧玄奘的西行求经,天竺鸠摩罗什、达摩祖师的东来送法,以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从古印度经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此后再传播至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过程中,佛教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和东南亚,并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据统计,从公元2世纪到12世纪的一千年间,中国翻译的南亚佛教经典著作多达1600种、共5700余卷。可以说,以“丝绸东去”和“佛陀西来”为典型,中华文明与南亚东南亚文明的交流互动,无论其内容还是规模,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均属罕见。
这些多条多向的古代国际通道,不仅是古代中国云南通往南亚、东南亚的交通通道,也是操藏缅语族、孟高棉语族等语言的古代诸民族的迁徙走廊。可以说,至迟自蜀身毒道的开通以来,途经云南或以云南为起点的多条多向通道,使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南半岛地区和孟中印缅毗邻地区较早产生了互联互通的历史萌芽,促进了中华文明、南亚文明与东南亚文明在漫长古代的整体互动。到了近现代,无论是滇越铁路,还是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这些在近现代交通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交通线路,无一不以云南为起点,而云南也正是凭借这些线路,在大湄公河地区和孟中印缅毗邻地区互联互通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并占据着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在我国西南边疆省区中率先提出了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对外开放战略。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加强西部大开发期间,又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建议。进入21世纪,云南着力推进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努力打造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合作)、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BCIM合作)为代表,云南省在推动面向东南亚和南亚这两个战略方向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云南是我国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开辟航线最多、国家级口岸最多、与周边国家连接的陆路通道最多、民间交流最频繁的省之一;也是泛亚铁路、亚洲公路网的覆盖地区,多条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规划路线通过云南走出中国。2013年,中国—南亚博览会永久落户云南省会昆明,云南获得了加强与南亚、东南亚、西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全面交流合作的新平台。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印期间,中印两国共同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强地区互联互通。云南学者最先提出的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构想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云南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大,发展空间广。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创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是对云南发展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由于云南是中国西南方向与周边东南亚和南亚接壤和邻近国家最多的省,也是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地区开展经济合作最具区位优势的省。因此,云南理所当然担负着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周边外交的重任。
云南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强顶层设计,九届十次全会作出了《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的优势在“边”,困难也在“边”。如何在沿边开放中倒逼改革,在改革创新中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处理好与邻国的关系,对接各国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共商、共建、共享经济走廊;准确研判国际形势和周边情势,都需要云南智库深入调研、长期跟踪地进行国别研究、国际关系和国际区域合作问题研究,提出科学及有价值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为此,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依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了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这是云南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南亚东南亚研究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早在20世纪60年代,外交部落实毛主席、周总理《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报告》批示精神,在全国布局成立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就在我院成立了印巴研究室和东南亚研究室,经一代又一代社科专家的积淀和传承,发展成了现在的南亚研究所和东南亚研究所。南亚东南亚研究是我院优势特色学科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好的声誉和影响力,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院高度重视对我国和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东南亚南亚国别问题和地区形势的研究。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区域合作战略、中国和印度经贸合作新战略、中国与南亚经贸合作战略、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东南亚南亚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人文交流合作、印度洋地区研究等领域,推出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支专业从事东南亚南亚研究的学者队伍。
当前,云南省充分利用边疆省份的区位优势,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南半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推出南亚·东南亚国情研究、“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专题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环印度洋地区研究等组成的书系,深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对外关系、地理生态环境,以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环印度洋地区的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人文交流、非传统安全合作等问题的研究,推出一批成果,使广大读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期对政府、学界、商界等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政策沟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商、共建、共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所裨益。
任佳
2015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