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实施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是高超的战略家。“中国梦”是中国的理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支撑之一。关于欧亚大陆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国际政治学家早已达成共识。英国学者麦金德的主要观点是“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征服全世界”[4]。美国学者斯皮克曼主张:“谁控制了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5]两者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看重欧亚大陆,强调了欧亚“心脏地带”的极端重要性。从地理范围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并大于“欧亚心脏地带”,并具有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气魄,“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国际合作的关键抓手,对中国是全方位的发展战略,对世界是大视野的国际战略”[6]。“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近期目标是建立利益共同体,长远目标是建立命运共同体[7]。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系战略考量,恰逢其时。

第一,从全球层面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体现了亚欧区域陆地与海洋、陆权与海权、陆路与海路的竞争;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大势和需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助长了全球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已然全球GDP第二位,按PPP计算为世界第一位。“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中国来说,是亚欧区域和全球治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的重要平台。

第二,从地缘经济(地区层面)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欧亚、东西,实现共同、和平、合作、包容性发展,通过“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即互联互通互动方式服务于沿途国家和人民。“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盟经济圈,穿越亚欧18个国家,腹地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约1/4,总人口近30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亚欧大陆又是世界上国家最多、人口最众、发展机遇最多、潜力最大的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促进亚欧合作、南南合作、南北合作。

第三,从中国周边层面看。奥巴马时期,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大搞“重返亚太”和TPP(后放弃,特朗普搞“印太战略”,拜登又搞AUKUS),俄罗斯在中国西北方向搞欧亚经济联盟。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欧亚大战略。其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够整合上海合作组织,全面加深中俄战略协作;其二,中俄印三个亚欧金砖国家都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助于加强中俄印三个亚欧金砖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战略协调,加强金砖体制,亚欧会议的国际协同,改善中国西部环境。其三,在亚欧中心地带,中美在投资、能源、反恐、防扩散、地区稳定等领域合作潜力较大,发生直接军事对抗的风险不大,故中国“西望”时也有利于改善与美日关系[8],实现中国周边环境和平稳定和内部东西平衡发展,提高中国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四,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与古丝绸之路没有什么关系的国家都提出了以“丝绸之路”命名的各种关于中亚—欧亚区域的构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发端国,也作为以中国产品和文化符号“丝绸”命名的品牌之路,为古丝绸之路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国家,以及当前亚欧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国应当仁不让,也应提出自己关于亚欧地区的国家大战略,并与“丝绸之路”天然相联系。同时,现代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是古丝绸之路的简单“复活”或“翻版”,它有更宽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内涵,是面向未来的宏大战略构想[9]。“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既是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调整的新布局,也是互利共赢战略的具体化。

第五,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思想为重要内容和指导的新发展模式正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历史上先是陆权优于海权,后随着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权压倒了陆权。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陆权距离、成本、时间大大缩小,运输数量和效益提高,陆权的优越性开始凸显,陆权的比重上升,海权的比重下降,陆权与海权趋向平衡,陆权可能再次超过海权。如果中国的高速铁路继续向欧亚大陆内部深入,中欧班列等将连通亚欧,加速欧亚大陆的整合,为中国突破美日等国的海权封锁,建立陆权优势,建立大亚欧共同体,显现巨大的战略价值[10]。如果说,“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反映的是海权,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反映的则是陆权。“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在亚欧大陆上驾驭“陆权”的一项重大战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