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陛下这是点我呢?

日暮黄昏,众官员离宫。

卢植在宫门等着,见少府卿崔烈走来,快走几步迎上。

崔烈见了卢植,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卢植眉头皱起,看来拜托崔烈的事情没有办成。

昨日,桓典正式将奏表上呈,要严查二千石地方官,这事儿就落在卢植身上。

卢植知道桓典针对自己,于是拜托少府卿崔烈帮忙,想在中常侍这里,把这件事否了。

崔烈和赵忠是同乡,乃是安平国人,安平国和涿郡相邻,两人和卢植算是半个同乡。

卢植之所以不直接找赵忠,是因为在政见上,卢植是反对宦官的。

崔烈摇头道:“桓典坚持上奏,赵公阻止不了,两人闹到了陛下那里,陛下最终还是支持桓典。”

“唉!”

卢植满脸愁容,得罪顶头上司有多难受,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

崔烈提醒道:“不过,陛下详细说了一下,说哪里有民乱,就查处哪里的官吏,也算不用人人自危。”

卢植皱眉道:“这也算指了一条路。”

崔烈捋了捋胡子道:“对了,陛下提了九江,夸赞故司隶校尉阳球担任九江太守时,平贼有功。

“还说阳球提出了‘欲治其乱,先治其宦’的方略,并大加赞赏。

“陛下还说,卢尚书上奏请皇帝大赦天下,皇帝令尚书台,接回阳球的妻子,予以安置。

“阳球是有名的酷吏,陛下善待其家人,有为酷吏张目的意思,接下来桓典的地位会很稳固,卢尚书好自为之。”

崔烈说完,对卢植拱手,卢植拱手回礼,两人互相告辞。

寒风吹过宫道,卢植看了看夕阳,微微一叹,陛下难道是在点我?

卢植也做过九江太守,当时九江起了山贼,卢植出兵镇压,立下的军功。

卢植离任后,九江叛乱又起,山贼比往年更盛。

接任的九江太守阳球在剿贼之前,派人询问山贼作乱的原因,杀了逼迫山贼作乱的官吏、豪强,然后平贼,平贼效果比卢植好得多。

说到底,卢植还是过于爱惜羽毛,想做事,又不敢如阳球一般得罪人。

卢植心中有愧,自己一边骂宦官乱政,一边又不敢做事,实在虚伪。

正思索间。

只见黄昏日光中,几个人影缓缓靠近。

等来人走近。

卢植见为首一人穿着黑色令使官服,竟然是刘备。

“老师。”刘备拱手参拜。

卢植扶起来刘备,面带疑惑道:“玄德,你为何在此?”

刘备笑道:“多谢老师详查云长杀人潜逃始末,让朝廷网开一面,朝廷免了我等死罪,让我们在宫中服劳役。”

关羽在刘备身后,对卢植深深一礼。

卢植倒也没有多居功,帮刘备等人脱罪,实际上也是帮自己,见刘备没事,还在宫中谋了一份差事,卢植打心底高兴。

只是没想到,刘备做劳役,却穿着令使官服。

“玄德,你在何处服劳役。”

“骥厩丞。”

“哪里?”

“骥厩丞。”

“什么丞?”

“骥厩丞……”

刘备怀疑,宫中之人是不是都耳背,陛下这样,老师也这样。

卢植吞吞吐吐道:“玄德,你可知你的主官是……”

“是陛下。”

卢植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刘备交了什么好运,竟然被分配到了骥厩丞。

“你这令使……”

“陛下见我懂马,赐我令使一职,让我熟悉宫中事务。”

卢植深吸一口气。

没想到自己的门生就在陛下身边,还很得陛下看重,这真是天大的好事。

自从知道皇帝暂代骥厩丞,不知多少名仕甘愿做劳役伺候陛下,这便宜竟然让刘备捡到了。

卢植清了清嗓子道:“玄德,你虽然只是在为师门下读书,我没有收你为正式弟子,但你要知道,在为师眼里,你和公孙瓒都是一样的。”

“备知道,若非老师搭救,备恐怕早已是个死人了。”

卢植看了看日头,道:“玄德,咱们师徒好久不见,你跟我回家,一起喝几杯。”

刘备面露难色:“老师,对不住,备还是劳役身份,照例不得私自出宫。”

这一番说辞,让师徒关系瞬间疏远了一些。

刘备也不傻,知道自己刚刚在皇帝身边做事,不宜结交外臣,因此早已想到了拒绝卢植的话。

卢植倒也没想到刘备有这心思,只感觉这位弟子年龄小,重视宫中规矩,也不好强邀回家。

“玄德,你我师徒都为陛下做事,以后有的是机会相聚,眼看宫门要落锁,为师先走一步。”

“老师慢走。”

……

次日,尚书台。

司徒袁隗领着公府官员,一起来到尚书台,气势汹汹。

桓典领尚书台众官员出来迎接。

袁隗冷声道:“我们公府官员多次上书陛下,请陛下离开骥厩丞,回宫理政,你们尚书台上呈了吗?”

桓典客气道:“上呈了,宫中回应,陛下重视养马,乃是效仿祖宗成法,认为并无大碍,尚书台也赞同,不是已经回复你们了吗。”

袁隗哼了一声道:“我听说我们公府有一百多封奏表到尚书台,你们就挑了几篇上呈。”

“同类上奏太多,尚书台自然要筛选,这难道有错?”桓典反问道。

当然有错,一百多封奏表放在皇帝案头,多有气势,皇帝也能知道问题的严重。

你尚书台筛选一遍,中官再筛选一遍,即便最后递给了皇帝,只有一两篇,有什么用?

而且如果尚书台和中官意见一致,皇帝很可能看不到奏表,朝政不全被你们把持了?

我们公府也想把持朝政,朝政给你们把持了,我们把持什么?

袁隗眯了眯眼:“桓尚书,我看你这尚书令不称职,我们将联名上奏,请陛下罢免你这个尚书令。”

“上奏吧,到时候我尚书台转呈中官,中官要是觉得不该罢免我,只能说浪费袁司徒的笔墨了。”桓典毫不在乎。

在皇帝的说和下,赵忠已经和桓典达成一致,尚书台乃是中官的一道屏障,纵然桓典和赵忠有龃龉,赵忠也不会为了外臣,同意罢免桓典。

“桓典,你不要一意孤行,老夫就不信,尚书台没有反对你的。”

袁隗看向卢植。

卢植和袁隗都是马融门下,乃是师兄弟,前几日卢植还向袁隗抱怨,对桓典不满。

见袁隗看向自己,卢植清了嗓子道:“袁公,我们尚书台上下一致,都认为陛下重视祖制,对于大汉是好事,袁公何必反对呢?”

桓典身体微微一挺,心中惊讶,没想到卢植会帮自己。

卢植也无奈,自己已经被陛下点到脑袋上了,如果还不知进退,恐怕就要承受帝王之怒了。

袁隗怒道:“好好好,你们尚书台铁板一块,我走,我走!”

……

(汉)光和五年,以太常袁隗为司徒。

——《资治通鉴》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