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预习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优等生的预习方法(2)

优等生不在预习上花费太多时间,他们会根据学习计划中可以提供的实际时间来安排预习活动,决不会因为预习时间过长而挤掉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如果时间过长,就会适得其反。

一是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做作业;

二是容易疲劳,效果不佳;

三是看了过多的内容,第二天上课还讲不到,用途就不太大了。

预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础性的知识,熟悉教材,在听课时能够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一时看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做个记号,留到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不需要将所有的问题都在预习中弄懂,那样浪费的时间太多,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优等生的预习方法。

迅速测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

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

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关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大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画为主。所圈点勾画的应该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联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比如,语文课首先要排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风格、手法,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优等生能保证预习的效果。

优等生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要从以下方面的工作进行落实。

第一,优等生要定预习计划。

学校里要学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每门课都做预习。如果随便拿起一本教科书就看,就会因不专心而影响效率,况且也没有那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优等生每天计划好要预习哪些功课,通常他们选择预习自己稍微薄弱、吃力的科目上。

第二,预习要有时间保证。

优等生并没有比别人多出时间来,他们是必须靠抓紧时间来挤出预习功课的时间。平时,一定要保证每天预习第二天的一两门功课。如果某一章刚讲完,优等生就会趁热打铁,马上抽出一小段时间(一般在周末)把下一章预习一下。这样下来,不知不觉地就做了预习的工作,学习能力逐渐提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时间相对就觉得宽裕了。

第三,努力克服预习中的困难。

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优等生不会合上书本,等老师上课时再去解决,他们会先自己开动脑际,仔细思考,看能不能自己弄明白。如果无法弄明白也不太去考虑,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自己弄明白各种问题。这时候,优等生会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画“?”的去查字典,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

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是这样说的:“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来,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另外,预习的新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学过的旧知识。这只要翻翻旧课本或参考书,找到相应部分就能搞清楚。通过这样做,可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旧知识也得到了复习和巩固。

第四,优等生会根据各科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优等生不会教条主义,去死搬硬套一种预习方法,他们会根据科目自身的特点,而去选择相应的预习方法。

优等生预习语文的方法。

由于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而预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优等生在预习前就把握住课程特点,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相宜的预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预习效率。

那么,优等生是怎样预习语文课呢?

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母语,二是训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

通读课文。

优等生一般都要通读课文一次,接着再朗读一次。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清除障碍,过好字词关。

在读课文的时候,优等生就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就去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查资料去搞清楚。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

初步分析课文。

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在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优等生就会在课文边作上符号,提醒自己在老师讲到此处时格外注意一下。

归纳中心思想。

最后,优等生会用笔把自己对课文主题归纳的内容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

经过上面四步,优等生就找准了自己听课时的重点、疑点和难点,一篇课文的预习就基本解决了。

总之,优等生给自己的语文预习归纳出一句话就是: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思考。

优等生预习数理化的方法。

把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和语文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数理化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重要的特点:知识的连续性特别强。所以优等生虽然有时也作及时预习数理化课程,但更多的是选择集中时间作阶段预习和学期预习,这样他们觉得学习效率会更高一些。

数理化课程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预习时却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于是,优等生采用了下面的预习方法:

阅读课文。

数理化预习的第一步也是阅读,这是预习下几个步骤的基础。

亲自推导公式。

数理化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有的课本上有推导过程;有的课本上没有推导过程,只是把公式的最初形式写出来,然后说一句,“经推导可得”,就把结果式子写出来了。无论课本上有无推导过程,优等生预习的时候都会合上书亲自把公式推导一遍。书上有推导过程的,可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上的相对照;书上没有推导过程的,就在课堂上和老师的推导过程相对照。这一对照,就容易发现自己的推导出错的地方。

优等生把这个步骤作为预习的重点,因为自行推导公式既是自己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在发现自己的知识准备情况。通常,推导不下去或推导出现错误,都是由于自己的知识准备不够,要么是学过的忘记了,要么是有些内容自己还没有学过,这就给自己提供了知识漏洞的讯息,便于下一步的补缺。

扫除绊脚石。

数理化的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不清楚的,就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

汇集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等。

数理化课程中大量的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等,是学习数理化课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需要深刻理解,牢牢记住的。所以,优等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把这些内容单独汇集在一起,每抄录一遍,就能加深一次印象。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些地方时,就把自己预习时的理解和老师讲的相对照,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的地方。

试做练习题。

数理化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优等生在预习的最后一步是试做那些习题。之所以说试做,是因为并不强调要做对,而是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习题是可以做出来的。

经过上面五步,优等生就找准了自己听课时的重点、难点,查出了自己知识的缺陷,一节数理化课的预习就基本解决了。

总之,优等生给自己的数学预习归纳出一句话就是: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思考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