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穴位

穴位也称“腧穴”,是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和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穴”是空隙的意思,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会”、“节”、“气府”、“气穴”等,在《针灸甲乙经》中称为“孔穴”,而在《太平圣惠方》则称为“穴道”,《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 穴位来源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在公元前5至1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中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到晋代时,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学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将人体340个穴位位置、名称及别名和主治病症一一列出。到宋代时,王惟一重新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首创专供针灸教学和考试用的针灸铜人,而且铜人造型逼真,描刻精确,十分令人叹服。由此可见,在很早以前,我国的医学家就已经知道依据腧穴来治疗疾病,而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经络穴学说的完整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又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还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那么穴位究竟是什么?为何会有如此作用呢?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人体穴位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淋巴管、肌肉、血管等组织有着复杂的联系。但是,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医学家们仍旧说法不一,没有明确的答案。

◎ 穴位类别

人体穴位由奇穴、经穴和阿是穴组成。

(1)经穴

隶属十四经的穴位被称为经穴,十四经共有任脉24穴,督脉28穴,足厥阴肝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足少阴肾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足少阳胆经一侧44穴(左右两侧共88穴),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足阳明胃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足太阳膀胱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手厥阴心包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手少阳三焦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手太阳小肠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手少阴心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手阳明大肠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手太阴肺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以上共361个穴位,有770处之多。

(2)经外奇穴

既有固定名称,又有定位,但未列入十四经的穴位都被称经外奇穴。总共有56穴,176处。有些奇穴在一些经脉上但却不属于该经脉,例如印堂穴,位于督脉,却不属于督脉。还有一些穴位数量较多,如华佗夹脊穴共17对、34穴。

(3)阿是穴

没有固定的部位,随病变部位或压痛点而定的穴位被称为阿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