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 黄才华 郭国侠主编
- 3930字
- 2020-08-29 00:22:00
二、加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是拓展中职毕业生就业途径的重要环节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成功的典型很多,但以上所选取的10个案例都是负面典型,笔者想通过对这些负面的案例进行分析、解剖,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中职生更广阔的就业途径。总的来看,以上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业不稳定,这里面有工作条件、工作待遇、气候环境和饮食起居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学生个体主观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就业不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针对这些因素,有的放矢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教育。结合一些成功案例的研究,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经不起挫折、社交恐惧、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等是中职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发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中职生恰好处于这样一个矛盾期。第一,中职生就业选择是人生一件大事。他们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第二,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和不健全的时期,主要表现在理想与实现矛盾、开放与封闭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第三,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中职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近几年中职生大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独生子女。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让这些独生子女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生活在父母的重点“保护”之下。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征和经历,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势必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学校教育就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磨砺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2.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没有被重点高中录取,他们有的自卑情绪严重,缺乏求成勇气;有的畏惧课堂学习,把上课学习视同迫于无奈的“劳役”;有的生活目标迷失,认识混沌,几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待一切均取“混”的态度;就业后总觉得领导和老员工看不起自己,产生逃避思想。总之缺乏自信心是中职生中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中职素质教育发展与中职生自身成长的主要瓶颈之一。重新树立自信,勇于面对困难,是中职素质教育,尤其是德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培植中职生的自信心,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第二,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要让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第三,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用表扬,慎用批评;第四,要开展以“多侧面、低起点、广参与”为原则的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用成功激励学生去追求更大的成功。
3.加强适应能力训练
中职生毕业后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有时因专业不对口而带来的就业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刚刚离校,大多思想都比较单纯,对如何应对复杂、突变的事物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加之学生知识面窄、技能不过硬、心理承受能力差、竞争意识淡薄、人际关系紧张等,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全新的工作、生活,于是选择了逃避。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说,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什么专业,学习成绩是否优秀,毕业后第一次就业质量如何,很多时候对学生的就业前途影响并不大,影响大的主要是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及意识的培养。适者生存,适应能力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学校应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提高学生生存适应的能力,这是稳定就业的关键。
4.加强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目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创业能力不强,更缺少吃苦耐劳的历练。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仍然把就业的希望寄托于学校的分配安置上,习惯于“等、靠、要”的方式,缺乏自我创业的意识。他们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在就业上想走捷径,幻想成功的道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很多职校生被一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所指引,希望通过两三年甚至更短时间的职校教育,掌握一门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获得富裕美满的物质享受。他们既不满意自己的现状,又缺乏奋发图强的精神,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行走于希望与困惑之中。
劳动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稳定就业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通过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给学生“能力护照”,从而为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创造条件。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创业教育的主题班会,采集制作并播放学校历届优秀毕业生勤劳致富、自主创业的录像片,请自我创业成才的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等措施,激励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成为开拓型人才。
5.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是否具有负责精神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核心品质之一,因为它可以派生出其他许多健康的人格特质,一个拥有责任感的人,往往能激发和实现自身的潜能。而一个人如果缺乏责任感,则容易向环境屈服,自我实现也就无从谈起。根据调查和观察,发现在就业上不稳定的学生责任意识普遍较差。他们在父母过多的呵护中成长,习惯了只知索取,不知付出,他们不知道怎样对自己负责,更谈不上对他人、对社会、对企业的责任感。他们在学业上对自己没有要求,每天在学校混日子,上课睡觉;对学校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不关灯、不爱护公物、不爱护环境整洁;对供职的企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对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稍不如意就不打招呼走人。反思学生当中存在的对他人缺乏关心,对父母缺乏感激,对集体缺乏热情,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对未来缺乏思考等的种种不良表现,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缺乏最起码的责任感。导致中职生责任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对独生子女的过分保护,学校教育手段的不力,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6.加强耐心和恒心训练
恒心毅力是一种心智状态,是可以培养训练的。但很多中职学生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训练。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耐心和恒心,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岗位。有的这山看着那山高,当外界诱因强烈,则容易动摇;当工作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无论做什么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没有一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是一帆风顺的。对中职生来说,既然已经在这个环境里了,那么就只有两种选择:坚持和退出。如果不想退出,就只有坚持,把现在该干的事干好。
对学校教育来说,培养训练学生的恒心毅力更应该是德育的重要课题。让学生目标坚定,知道自己所求为何物,强烈的动机可以驱使人超越诸多困境。追求强烈渴望的目标,则比较容易有恒心毅力,并坚持到底。
7.引导学生对自身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确定自己的期望值
中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表现在求职方向、薪酬待遇和工作岗位三个方面。很多毕业生非大型企业、独资企业不就,工资低者不就。对信阳市一千名中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求职方向”上,选择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乡镇企业、个体企业及其他的比例分别是26%、23%、44%、5%、2%;在“工作岗位”的选择上,选择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生产岗位的比例为48%、26%、26%,说明中职生真正愿意从基层干起的并不多。而在“薪酬待遇”问题上,希望实习期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占83%,800~1000元的占16%,在600元以下的岗位几乎无人问津,反映了中职生大都希望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的工作岗位。这与全国中职生平均工资800~1000元的实际水平形成较大反差。中职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现。
8.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毕业了不知自己该干啥,把挣钱多少作为谋求职业的唯一标准。一方面依赖学校安置,一方面又在不断跳槽,这是就业不稳定学生的普遍表现。为了给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作为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从新生报名、入学、学习到职场实习的整个过程,就应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针对这些,结合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设计合适的职业,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咨询活动,指明他们应学习那些课程,具备怎样的素质,掌握哪些技能才能实现其就业期望和理想,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稳定就业的选择。
影响中职生就业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个体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内因;市场经济下的新价值观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根本原因;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跟进程度,是生成中职生就业是否稳定的主要原因。稳定学生就业需多方共同努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奋斗意识、责任意识和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在学生实习就业后应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不能学生一诉苦,就不问青红皂白到学校质询;学校应加快职业指导教学的改革,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岗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的培养;社会更应加大法规建设,为中职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