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 黄才华 郭国侠主编
- 2716字
- 2020-08-29 00:22:00
一、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稳定的内因分析
下面以典型案例形式对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稳定的内因进行一些分析。
【案例1】
郝某某,女,罗山某职业中专普高班就读一年后转到职高班学习。按计划安排到东莞一台资企业顶岗实习。到岗后连续半个月每日打电话向家长哭诉,认为吃得不好,住得不好,同去的同学也反映该同学从不与大家说话,下班后除了睡觉不做别的。学校从多方考虑,派领导前往东莞处理。学校考虑是不是工作环境、食宿条件不够理想引起的学生情绪波动,于是又将其调整到生活、工作环境都不错的另一家公司顶岗实习。被调整的同时有11名学生,其他学生均非常满意,但该生坚决要求随领导回家,经家长、老师、同学做工作仍然不愿意在东莞工作。再三询问下,该生道出了原因—非常想家。无奈之下领导将该生领回家中。三天后该生又到学校要求重新将其送回东莞工作。
学校领导建议该生看一看心理医生,经心理医生诊断,结论是该生患有严重的恋母症和社交恐惧症。
分析:学生长期生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少与人沟通、社交的机会,不敢与人交流,对家庭有较浓的信赖心理,家长是唯一交流的对象。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心中有事无法倾诉,于是对新环境、新人际产生了较大的恐惧和抵触。
【案例2】
2007年9月,罗山某职校赴东莞一台资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一周后有4位同学打电话要求回家,主要倾诉:① 一个月800元实习津贴+250元伙食补助不够花;② 老员工看不起自己;③ 工作了五天还不休息,无法忍受。
分析:① 自卑心理较重,且不能主动克服;② 片面僵化理解五天八小时工作制;③ 适应新环境能力比较差;④ 缺少理财意识,不懂合理计划开支。
【案例3】
2005级潢川某校女生李某,被学校推荐安置到深圳某外资企业就业,休息时间在网吧上网聊天,认识了一位网友。网友称可在青岛为其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该生不听其他同学苦苦相劝,执意要到青岛赴约找网友找工作。
分析:① 遇事不冷静,心理防线脆弱,缺少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② 贪图小便宜,经不起利诱;③ 团队协作意识差,宁可怀疑同乡同学,也要轻信陌生人。
【案例4】
信阳市直属某职业学校王某等4人,原计划在苏州某公司实习一年。实习期间上半年实习生活补助每月600元,下半年生活补助800元。一年毕业后转正,签订劳动合同。该4名学生实习到四个月时不向企业打招呼,擅自离职到上海自找工作。临行还将同宿舍他人财物带走。后了解,他们认为在原公司实习生活补助低,想找一份工资收入高的工作。
分析:① 实习目标不明确,钱的多少决定了一切;② 责任意识差,对企业,对家长,对工友缺少应有的责任感,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③个人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身能力,没有长远职业规划;④ 缺少耐心和毅力。
【案例5】
陈某某,潢川一学校2005级机电专业学生。在苏州某公司就业。该生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是学生会干部。一次外线施工,任务完成一半后,按师傅安排回厂休息。项目主管不了解情况,以为是他自己跑回来休息,逃避工作,就发火批评了该生,该生一气之下就辞工离开了企业跑回了家中。
分析:抗挫折能力差,该生在校期间表现一直比较好,担任学生会干部,听到的都是老师、同学表扬的话,很少受到批评,尤其是无端的指责,没有这方面的心理挫折经历,所以工作后突然发生此类事件,该生不能承受,又不能理智地处理,不懂得如何恰当地为自己辩解,所以发生了负气离职的事情。
【案例6】
2009苏州某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150多人,在正式上岗前,学校计划让他们再顶岗实习4个月,适应企业选人用人需求。但是工作十多天后,部分学生称工作累,工作环境条件不好,专业不对口,煽动其他学生怠工、罢工,给企业造成损失,给学校造成不好影响。
分析:① 吃苦耐劳精神差;② 法律意识淡薄;③ 缺少足够的就业心理准备。
【案例7】
信阳市一民办学校2006年安置到苏州工业园区爱普生公司就业的学生共22人,截止到2007年年底,仍在爱普生工作的学生不足四分之一,其余学生除个别返乡外,其他人均已跳槽,部分学生三年换了四五个单位,到现在仍然拿试用期工资。
分析:根据回访了解,发现缺乏耐心和恒心,对自身能力缺少客观的评价,期望值过高,随大流,缺少主见等,是造成这些学生不断跳槽的主要原因。
【案例8】
胡某,女生,光山县一职校2005级服装专业学生。2007年6月推荐到北京英超服装集团工作,三个月后表现出古怪行为,整晚不睡觉,要么整天不说话,要么见谁骂谁。每天给家长打电话哭诉,说同宿舍外地员工都在背后骂她,都看不起她。最后发展到不上班,到处乱跑。无奈之下公司通知家长将人领回。回家后经医院检查,该生患了抑郁症与轻度精神分裂症。
分析:据班主任老师和同学反映,该同学在上学期间性格就特别孤僻内向,很少与同学交往。到企业工作后,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与校园生活截然不同的企业生活等问题扑面而来,这样就需要向亲人、同学更多的倾诉,以此宣泄紧张情绪。但由于性格的内向孤僻,此时就容易产生社交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如引导不及时,不正确,很容易发生抑郁症,严重的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不可能继续进行正常的工作。
【案例9】
2009年,信阳市直属某部门学校安置三十多名学生赴福州就业,实习期三个月结束后,有近三分之一学生打道回府。学生返校后,学校就返校原因进行了调查了解。绝大多数学生一方面是想家,另一方面是气候和饮食不习惯,对吃甜食感到无法适应。
分析:人们常说,环境改变人,环境造就人。但是由于在校期间环境适应能力教育的缺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到新的工作、生活环境后一时无法面对困难,缺少适应环境的心理和思想准备,不是理智、勇敢地去面对困难,适应环境的挑战,而是选择了逃避。
【案例10】
王某、徐某、赵某,信阳市一民办学校2005级电子专业学生,经学校安置到天津滨海经济开发区就业。到开发区第二天,他们到附近饭馆吃饭。三人点了五个菜和三瓶啤酒,共捌拾多元。当天下午就给家长打电话,告诉家长说生活开支太大,一个月一千三四的工资根本生活不下去,要求回家。经带队老师和家长的劝说动员,这几位学生留了下来。但两个月后这几名同学又给学校打电话要求返回重新安置。原因还是工资不够花。但实际情况是,这几位同学就业的企业包食宿,每月能实发1200元左右的工资。这几位同学一半时间吃员工食堂,一半时间在外面的饭馆吃饭。第一个月的工资每人买了一部800多元的手机,第二个月的电话费每人都在100元以上。没有住企业提供的免费员工宿舍,而是花300多元合伙在附近租了一套房子。
分析:学生就业后,告别了原先已熟悉了的一切,远离父母,要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面临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型期。这时如果缺乏自控力,往往会出现花钱无节制,做事随大流等现象。过度消费既会使自己生活拮据,也会给父母增加负担,同时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不利于个人今后的生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