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 杨金栓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河南省各地、各部门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部加大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力度,不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2008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7.64万人,比2003年增加25.74万人;在校生171.75万人,比2003年增加71.26万人。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如何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为适应河南省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需要,河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推进课程改革。二是适应“双证书”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三是开展技能竞赛,突出实践性教学。四是大力推行“2+1”办学模式,积极推进“顶岗实习”的实施。近几年来,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社会对中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变化,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亦应增强其适应性。但是,由于众多原因,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社会对中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突出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考核评价制度单一,培养途径封闭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多次讲话中也指出,“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些均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本课题作为研究方向,旨在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议。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外实践表明,只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才能为中等职业教育赢得质量和社会的认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观念相对滞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培养途径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梳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进行理性思考,构建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可以丰富高职高专教育的研究内容,推动并指导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

2.实践价值

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为提高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支持。

(三)研究的内容

该课题从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出发,通过深入调研,并广泛借鉴与参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材料,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以开放式人才培养途径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三是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需求;五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查阅、整理、分析、总结和运用学术领域有关的研究成果,寻求理论支撑的数据和材料,用来丰富和发展所论证的课题内容。

2.调查法

通过对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者、教师的调查,了解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情,掌握真实的数据资料和客观情况,以便使理论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实践研究更有效果。

3.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及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从而指导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五)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组通过研究,按照“教育性和生产性相结合、适应性和发展性相结合、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培养评价”五个方面构建构建了“一个育人理念、一个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教材体系、三种开放式培养途径、多元化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