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习惯养成(3)

第一件事情就遇到阻力。先说上厕所,摇头;再说去卫生间,他说要妈妈抱;三说我们去给水龙头“放水”吧,成功!第二件事情洗手洗脸,他又摇头,理由是“我昨天都洗过了”;没关系,宝贝儿,你是小石猴吗,现在小石猴要跳进水帘洞里了,先进去,再出来,毫发无损,哈哈,小石猴就当了大王了——洗脸快乐搞定。换衣服的时候边聊天儿边动手,三下五除二,焕然一新,拉到镜子跟前照一照,坐着“滑梯”——从妈妈的腿上滑下来,去找鞋。然后第五件事情就很轻松了,因为孩子已经拥有了快乐的心情。

坚持数日之后,有一天我因为有事不能送他去幼儿园,由姥姥送他。前一天晚上由他自己和姥姥说明起床后五件事情的顺序,第二天居然执行得自觉自动。清早出门从最初的20分钟到现在的不到5分钟,早起五件事,顺利地解决了德昀迷恋电视入园拖拉的毛病。

通过这件小事,也让我认识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因小失大,就像让孩子看电视学知识却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坏的习惯和惰性一旦养成,就需要及时地去修正。对教育而言,最难的就是实际的执行。目标分解,简单易行,充分利用孩子的秩序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文·蝶舞轻灵

快乐收积木

两岁八个月的德昀非常喜欢玩积木,还有很多的创意。比如搭条火车道,建座黄鹤楼,盖个停车场,等等,常常一玩就是半天。积木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每次在玩过之后,儿子都是一走了之,把收积木的工作交给了照顾他的姥姥。

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定要想办法教育德昀自己收积木,让他养成玩过玩具之后自己整理的好习惯。

有一天晚上在姥姥家,儿子又要求玩积木。我把积木盒子递给他的时候说:“今天你玩完之后自己把积木收起来,然后我们再回家好吗?”他想都没想,立刻回答:“好,好。”

玩完积木,儿子像往常一样站起来说:“我要回家。”说完抬脚就要往门外走。我叫住他:“儿子,我们先把玩具送回家再走吧。”

他不同意,拉我的手让我站起来和他一起走。我坐着不动,说:“你看玩具不回家,他们的爸爸和妈妈想他们怎么办呢?”

儿子说:“玩具的爸爸妈妈都上班了,不在家。”

看来这个办法不行,我就把他抱过来,换了个方式教育他。

我说:“你看积木这么多都堆在姥姥的床头,姥姥上床踩到积木把脚硌疼了,怎么办呢?”他说:“我们把玩具放到盒子里,姥姥就不会把脚弄疼了。”好啊,我趁热打铁:“那咱们就把玩具盒子打开,把玩具放进去吧。”

“不好,要盖上盒子,从盒子上的窟窿里放进去。”好啊,我心想,怎么放都可以,只要把玩具收好就行了。

母子俩你一个我一个比量着积木的形状,把积木都按着盒盖上的孔洞投进了盒子里。完全收好后,我把他抱起来说:“宝宝真棒,把玩具都送回家,玩具们好高兴啊。”他也一脸兴奋,高兴地和玩具盒子说:“再见!”

我和他一起收积木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儿子玩完积木之后,我说:“妈妈来帮你,我们一起把积木收好吧。”

他自己把积木盒子抱起来说:“不用妈妈帮,我自己来。”然后他就开始自己一个一个按照积木的形状从盒盖上的孔洞往里面放。姥姥坐在旁边有意无意地说:“有108块呢。”

我说:“儿子,你边放积木边和妈妈一起数一数,看看是不是108块。”儿子摇摇头,对我说:“妈妈,你别数,我自己数。”他数到30,我看出他有点儿烦了,就在他往盒里放积木的时候,等积木一落地,我夸张地叫了声“!”儿子哈哈大笑,举着积木对我说:“妈妈,你再说一个‘’!”

一块积木落地,一个象声词应声,除了“!”还有“噗!”“嘟!”“呜!”“咔!”等等,每一次儿子都哈哈大笑,不知不觉就把积木都收完了。儿子还意犹未尽,手抱着积木盒子看着我眉开眼笑。

姥姥原本一直静坐在一旁,微笑地看着德昀收拾,等他收完了才走过来说:“德昀真棒啊,自己把积木都收好了!”

儿子一脸自豪,对着姥姥大声说:“我是爱整洁的富兰克林爵士!”(哈哈,这句话的出处是《富兰克林是个小邋遢》,看过英文故事之后,他管自己叫“富兰克林”,就是故事里主人公的名字)

由我引导儿子和他一起收积木,到他自己有意识快乐地把积木都收好,在整理的过程中,儿子感受到了另一种收获的快乐。孩子能自己把积木由简单的组合搭成多种形状,是一种创造成功的快乐体验;而能够自己独立把积木收好,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自理自立的快乐体验。

文·蝶舞轻灵

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试错”行为

我和先生带德昀和菲菲从游乐场出来后,去超市买了一盒稻香村的绿豆糕。买的时候德昀就说:“我不喜欢吃绿豆糕。”说这句话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真的不喜欢吃绿豆糕,而是他不想回家所以借此来表达自己不开心的情绪。

到家后,先生、菲菲和我我们三个开始吃绿豆糕,德昀自己坐在地上看我们吃。当我们叫他让他也尝一尝的时候,他噘着嘴说:“你们要是再让我吃,我就和你们拼了。”这是一个新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我和先生对视一眼,假装没听见。但是菲菲不高兴了。她走到德昀跟前,非常严肃地说:“弟弟,你那样说话是不对的。你不能说拼。”德昀看见姐姐说他,不服气,加重语气对姐姐说:“我就是要和你拼了,要是你还让我吃绿豆糕的话。”

姐姐“哇”的一声哭了,对我说:“姑姑,弟弟说得不对。他还不承认,又说了我一次。”我拍拍菲菲的后背,说:“宝贝儿,是弟弟说得不对。”

儿子看我支持菲菲姐姐,瘪着嘴想哭,眼泪忍着没掉下来,对我们说:“妈妈和姐姐,我讨厌你们两个。”

姐姐立刻大声对我说:“姑姑,弟弟是第二次说不对的话了。”

我抱过儿子,告诉他“拼”和“讨厌”不是随便用的,妈妈和姐姐都是你爱和爱你的人,所以我们听了你那样说是会生气和难过的。

姐姐看弟弟不承认错误就哭着说:“你要是这样说话,我就再也不和你玩了,永远都不和你玩。我今天晚上就回家去。”说完生气地转身走了。儿子在后面还嘴硬,嘴里嘟囔:“你走了我也不想你,回家就回家。”

两个孩子僵持了有10分钟自己玩自己的,后来姐姐止了哭,弟弟道了歉,两个人又和好如初了。姐姐回姥姥家睡觉去了,儿子对我说:“妈妈,我想吃点儿绿豆糕。”

我把绿豆糕拿给他,他放在嘴里吃了一口说:“真的比较甜啊,很好吃呢。”

晚上睡觉前我问儿子:“你和谁学的‘拼’和‘讨厌’啊?”儿子说:“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学的。”我问他:“妈妈给你讲了那么多故事书,你看书上的小朋友有这样说话的吗?”儿子说:“没有。”

他抱着我的胳膊说:“妈妈,我以后再不说那样的话了。”我继续问:“为什么呢?”

“因为说了妈妈和姐姐会不高兴,姐姐都哭了。是不好的话。”

我点头,告诉他:“你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告诉妈妈,但是不要说那样的话。”然后他躺在枕头上,若有所思地说:“妈妈,我要是不尝尝绿豆糕,就不会知道原来绿豆糕那么好吃。”

我说:“是啊,宝贝儿!无论是食物还是新的玩具,你只有自己尝过了、玩过了,才知道是什么味道,好不好玩儿。说话也是如此,不好听的话你知道伤害了别人,别人会生气,你就不要再说了。”

当孩子固执己见时,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做父母的一定要想一想原因是什么。德昀在这个阶段的很多行为和语言都是在“试错”——甚至有时候在他自己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判断,但他还是要故意把问题抛出来,在父母以及其他家人面前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其实他是在建立自己内在的秩序,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只有经历与体验,他才能确切地感知对与错,以及度的把握。

我感动于儿子的成长,更为他小小年纪所具有的自省能力而喜悦!

文·蝶舞轻灵

宝贝儿,请学会等待

从家到菜市场中途要路过一个小超市,超市的门口摆放了两个摇摆的投币儿童车。每次小孩子们路过那里,都会要求上去坐一坐,德昀也不例外。

下午我和他一起去买菜的时候,路过这里,他就自己爬上了车,然后告诉我:“妈妈买币!宝宝要玩。”

我没有答应他,他开始哭起来。看见他哭,反而使我想到不能因为他哭就答应他,这样他就会以为哭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好办法。我对他说:“我们现在不坐,等买菜回来的时候再坐。你看可以吗?”

他还是不答应。我就把他抱起来,让他看路边的马车以及车上的大西瓜,分散了他的注意力,离超市也越来越远。孩子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停止了哭泣,暂时把坐车的事情放在了一边。

我买了小白菜,他就帮我拎上。按以往回去的情况他一般都会要求我抱他,但是这一次,出了菜市场的门,我就告诉他:“宝宝要快点儿走啊,我们去坐小车。”他在我前面拎着装小白菜的袋子颠颠地跑,一直跑到了车跟前,满脸通红,满头大汗;再看他手里拎的小白菜,叶子跑飞了不少。

他坐上小车,我买了币,小车开动起来,他满面笑容。我问他:“妈妈说话算数吗?”他点头,幸福地享受这延迟的快乐。

车停了,他愉快地下了车,还是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一直走回了家。在路上的时候,我们边聊天儿边玩,我告诉他想要做什么事情或者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能靠哭来达到,而是一要明确地用语言来表达,二是要学会耐心等待。如果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一定会尽力满足;如果是不合理的请求,哭也不会答应。小人儿似懂非懂地点头答应。

这是生活中的小事,也是生活中每天几乎都会发生的事情。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外面的诱惑会越来越多,他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如何让孩子学会合理地表达需求以及学会耐心等待,也许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

通过这一件小事,我更想对孩子说的是:宝贝儿,请学会等待!人生的路很长,快乐与幸福常因为得来得太过容易,而被人们忽视甚至放大临界的域值,拥有而不懂得珍惜;当我们内心充满期盼与向往时,即使目标还在前方,我们的心里已经充满了希望与幸福!

文·蝶舞轻灵

亲子游戏“变三变”

孩子逐渐地长大,本事长了,毛病也跟着来了,比如三岁多的德昀最近就学会了赖地。

最开始看到他赖地,我假装没看见,同时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比如拿根香蕉,举过头顶,对他说:“儿子快来看,妈妈变成了香蕉树,你快来摘香蕉啊。”于是他眼睛就盯着香蕉爬起来了。可是香蕉不是时时有,而小孩子的脸却是说变就变。明明刚才还好好的,就因为出门时没让他按电梯,一下子赖在了电梯里;看书时因为没拿他想看的那本,就又赖在了地板上……在家里还好,可以给他时间让他自己起来;若是在外面,大庭广众之下,这么一个赖地的小娃娃,又哭又叫的可真够人受的。

打是不行的,只能动脑筋想办法。

当儿子又扑通一声趴在地上的时候,我就故意夸张地大叫:“儿子,你现在是掉在河里了吗?”

儿子一愣,马上说:“是啊,妈妈。你快来救救我。”

“好,我来了。”我故意站得远远地使劲伸手给他,“你快游过来,把手递给我。”

儿子便很快地努力伸手给我,自己嘴里还叫:“大鳄鱼就要抓住我了。妈妈,救命啊!”

我说:“你得说‘help me!help me!’我才能救你起来。”于是他大叫着“help me!”就拉着我的手站了起来。玩得高兴的时候,他还变成了大鳄鱼,抓住我的衣服要咬我;我就在前面假装快跑,他就在后面追,赖地的问题解决了,他的不愉快也烟消云散。

后来有时候他也会由小蝌蚪变成小青蛙,呱呱地跳上岸,或者变成小鸟扑棱棱地张着手臂飞。总之,大地可以变成河流,自然也可以变成天空,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乐的游戏、丰富的想象永远比赖地能带给他更多的快乐。

赖地的毛病刚翻过一页,贪玩又被提上了日程。德昀对自己近一个月的表现做了一个总结:一个字是玩,两个字是玩、吃,三个字是玩、吃、睡,总之,玩是排在首位。玩到什么程度了呢,每天早上醒来早早就到幼儿园——大多数是第一个,放学的时候接他之后还要再返回幼儿园里玩一个多小时才回家。我一提要带他回家,他就说:“妈妈,我还没玩够,再玩一会儿。”

我就不再说要带他回家,转而说要带一只小羊回家。他就问:“小羊在哪里啊?”我说:“就在我身后啊。”他拉住我的后衣襟,说:“我才是小羊呢!”还跟在我身后学羊叫“咩咩”。于是,我就牵着一只“小羊”回了家。第二天,“小羊”自己说“我是小兔子”,之后蹦蹦跳跳地自己把手指举在头上像个小兔子一样和我回了家。

晚上到洗澡的时间了,我说:“我们去洗澡吧。”儿子说:“不去,我还没玩够。”我说:“谁去玩水啊?”儿子举手说:“我去,我去。”然后自己脱了衣服,拿了瓶子和杯子,自己放开水龙头,盆子里放满了水就一屁股坐到了里面,洗澡不费吹灰之力。洗到高兴之处还自己引吭高歌,并告诉我他在进行“海上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