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与病原生物复习指导
- 向宇 徐芳 刘鹏波主编
- 3752字
- 2020-06-25 21:03:37
第九章 超敏反应
【重点内容】
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在摄入的抗原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为四型:Ⅰ型称速发型,是由IgE抗体介导;Ⅱ型引起的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Ⅲ型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基底膜,激活补体后引发的炎症反应,故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IV型是由T细胞介导,引起以单核及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
四型超敏反应比较(表9-1)
表9-1
超敏感反应病的防治原则
1.询问病史。发现变应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变应原。
2.皮肤试验。对常引起超敏反应的青霉素等药物、破伤风抗毒素等免疫血清,在使用前常规进行皮试,以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3.脱敏疗法。①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对破伤风抗毒素血清皮试阳性者,采用小剂量、短间隔连续注射的方法进行脱敏。其机制是微量变应原引起轻微反应,机体可耐受,体内组胺酶等可及时灭活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可消耗致敏靶细胞中预存颗粒,使机体脱敏。②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用花粉、尘螨、真菌等制剂进行注射,诱导封闭抗体(IgG),阻止变应原与IgE结合,使机体脱敏。
4.药物治疗。①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色甘酸钠等;②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物,如苯海拉明等;③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如肾上腺素等;④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
【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抗体是( )
A.IgA
B.IgG
C.IgE
D.IgM
E.IgD
2.IgE对以下细胞有高度亲和力( )
A.单核细胞、血小板
B.T、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
D.中性粒细胞、红细胞
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3.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属于( )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4.下列生物活性介质与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 )
A.组胺
B.白三烯
C.激肽
D.备解素
E.前列腺素
5.“新生儿溶血症”多发生于( )
A.Rh+的母体
B.Rh-的母体
C.Rh-的胎儿Rh+的母体
D.Rh+的胎儿Rh+的母体
E.Rh-的母体Rh+的胎儿
6.易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复合物是( )
A.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形成的大分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
B.抗原量大大超过抗体量,形成的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C.抗原量略多于抗体量,形成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D.抗体量多于抗原量,形成的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
E.多价抗原与多个高亲和力抗体分子结合,形成的大分子免疫复合物
7.下列细胞在免疫复合物疾病引起的组织损伤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红细胞
D.血小板
E.淋巴细胞
8.参与Ⅳ型超敏反应的免疫成分为( )
A.IgM抗体
B.补体
C.NK细胞
D.致敏T细胞
E.IgG抗体
9.接触性皮炎多属于( )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10.在抗毒素皮试阳性时正确的措施是( )
A.禁用抗毒素
B.改用抗生素
C.全量一次注射
D.少量多次注射
E.以上都不是
11.少量多次的抗毒素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 )
A.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其脱颗粒
B.逐步消耗肥大细胞上的IgE
C.舒张平滑肌
D.中和IgD
E.以上都是
12.IgE分子的哪个部位与肥大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
A.Fab段
B.CH2
C.H链可变区
D.H链恒定区
E.Fc段
13.病人发生过敏性休克,应考虑立即使用的药物是( )
A.肾上腺素
B.抗组织胺药
C.胆碱类药物
D.甲基黄嘌呤
E.色苷酸二钠
14.防止Rh溶血症,可通过以下方法( )
A.分娩后12 h内给孩子输入抗体
B.分娩后72 h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
C.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体内的抗体
D.孩子出生后立即应用免疫抑制剂
E.以上都不是
15.迟发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阳性与下列物质有关( )
A.抗原抗体复合物
B.抗原、补体和淋巴因子
C.抗原、致敏T细胞和巨噬细胞
D.抗原、巨噬细胞和补体
E.抗原、IgE和肥大细胞
16.与Arthus反应有关的是( )
A.IgG抗体
B.组织胺
C.致敏T细胞
D.NK细胞
E.磷脂酶D
17.有关Ⅱ型超敏反应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
B.组胺酶的释放可起重要调节作用
C.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
D.NK细胞是引起靶细胞溶解的主要细胞
E.两种细胞与组织损伤机制
18.下列属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是( )
A.接触性皮炎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D.类风湿关节炎
E.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19.初次注入大量抗毒素血清制剂引起血清病的发生机制属于( )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Ⅴ型超敏反应
20.Ⅲ型超敏反应的始动因素是( )
A.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B.免疫复合物量过大
C.免疫复合物沉积
D.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
E.以上各项均错误
B型题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非超敏反应
21.Arthus反应属于( )
2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属于( )
23.结核菌素试验属于( )
2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属于( )
25.过敏性哮喘属于( )
A.Mφ、Th1
B.Mφ、补体、NK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IgE
D.中性粒细胞、免疫复合物沉积
E.免疫复合物沉积、Mφ、IgE
26.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 )
27.与Ⅱ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 )
28.与Ⅲ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 )
29.与Ⅳ型超敏反应有关的是( )
二、填空题
1.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也称为_______。它可以是完全抗原,如_______、_______;也可以是半抗原,如_______等。
2.Ⅱ型超敏反应导致靶细胞破坏的三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肥大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可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各种过敏症状。
4.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_______、_______。
5.青霉素降解产物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属半抗原,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可获得免疫原性。
6.表面具有IgEFc受体的细胞有_______和_______。
7.对必须使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而又过敏的病人,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射的方法,可以避免发生过敏反应,称为_______。
8.Rh阴性母亲首次分娩Rh阳性胎儿后,为预防再次妊娠时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可于分娩后_______小时内给母体注射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
2.Arthus反应
3.变应原
四、问答题
1.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以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为例,说明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3.以新生儿溶血症为例,说明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4.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5.简述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1.C 2.E 3.B 4.D 5.E 6.C 7.A 8.D 9.D 10.D 11.B 12.E 13.A 14.B 15.C 16.A 17.D 18.C 19.C 20.C
B型题:21.C 22.C 23.D 24.B 25.A 26.C 27.B 28.D 29.A
二、填空题
1.变应原、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青霉素
2.补体激活、吞噬细胞吞噬、NK细胞ADCC作用
3.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
4.IgG、IgM
5.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
6.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7.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多次、脱敏疗法
8.72、Rh抗体
三、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性反应。
2.Arthus反应是一种动物实验性Ⅲ型超敏反应。用马血清经皮下多次注射家兔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现象被称为Arthus反应。这是抗原在注入局部与已经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所致。
3.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
四、问答题
1.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相应抗原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抗体,IgE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FcεR1)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②介质释放阶段。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变应原与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搭桥联结,可致细胞膜上FcεR1受体移位、变构,细胞被激活,膜稳定性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③效应阶段。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产生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黏膜腺体分泌增加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导致过敏反应发生。
2.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多为半抗原而无免疫原性,若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即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3.多发生于孕妇为Rh-血型。母亲初次妊娠时因流产、胎盘出血或分娩时胎盘剥离,胎儿少量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的IgG类抗体。再次妊娠胎儿仍为Rh+时,母体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与Rh+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及相关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引起流产、死产或新生儿溶血症。
4.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①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②参与Ab为结合在细胞膜上的IgE;③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④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⑤没有补体参与。
5.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①Ag在细胞膜表面;②参与Ab为IgM、IgG, Ag与Ab在细胞表面结合;③需要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参与;④结果造成靶细胞溶解破坏。
(陈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