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伙人制度:有效激励而不失控制权是怎样实现的
- 郑指梁 吕永丰
- 631字
- 2021-04-05 08:17:20
案例2.1 公司D的合伙人类型有哪些?
某公司C是浙江一家互联网企业。2013年5月成立,有甲、乙和丙3个股东。随着业务的开展,公司决定进军空气净化器市场。具体操作如下所述。
1.项目合伙:进行内部创业大赛,有野心、有能力的员工参赛,让公司C的高管用钱投票,获胜员工成为新公司股东及合伙人,并且在合伙人团队中选出总经理。
2.注册公司:成立控股子公司D,注册资金1000万元;公司C(由甲和乙股东出资)投入600万,占51%;事业合伙人团队E(包括公司C的高管)投入400万,占49%。
3.增资扩股:公司D注册资金提高至4000万元,新增出资3000万元的来源为上游供应商2家公司投入500万元;代理商共8个自然人投入2500万元,划归新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F。这时公司D的股权架构为:甲和乙股东35%;合伙人团队41%,合伙企业F(持股平台)24%。
3年后,公司D的销售业绩如图2.1所示。
图2.1 公司2013—2015年的销售额
经过测算,公司D的销售额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531%;2015年比2014年增长了近200%。这是一个把员工变成内部合伙人、把供应商和客户变成外部合伙人的经典案例。尤其要注意的是大股东甲和乙的度量与让利,因为这两个创始股东在引进外部合伙人时,股权稀释了16%,而事业合伙人团队仅为8%。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D中有股东合伙人甲、乙、丙三人,他们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有事业合伙人团队E,他们是公司D的合伙人,同时也是法律意义上的股东;有以合伙企业F为持股平台的生态链合伙人。
因此,企业的合伙人可以分成股东合伙人、事业合伙人和生态链合伙人,如图2.2所示。
图2.2 合伙人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