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经济体系:演进与发展趋势
- 赵景峰
- 5636字
- 2021-03-26 00:13:26
第三节 世界市场的建立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和发展的概念,它的雏形是从区域性国际市场演变而来的,而它形成后又不断地将市场外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这一体系中来。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贯穿着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世界市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区域性国际市场阶段、早期的世界市场阶段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阶段。
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区域性国际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从国别市场发展到区域性国际市场,最终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的过程。
远在人类社会的中古时期,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贸易活动就已经存在。但是由于早期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各国占据主导地位,可以用于交换的产品很少,再加上国际贸易要以运输的发展为前提,而早期的运输工具主要以人力、畜力和风力为动力,无法保障长途运输的安全性。因此,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输条件下,国际贸易中流通的商品只能以那些数量少、体积小和重量轻的奢侈品为主,如香料、茶叶、丝绸和宝石等;贸易范围也相当小,一般主要限于相邻国家之间。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之后,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得到发展,推动了欧洲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而欧洲国家之间贸易的增长,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国际性集市,又吸引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与,从而推动了更大范围的区域性贸易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促进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发展。因此,在18世纪,区域性市场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特征。在欧洲,主要的区域性市场有以意大利城市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以荷兰及比利时城市弗兰德尔、布鲁日为中心的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以德意志北部城市汉堡、律伯克为中心的汉萨同盟;以东欧城市基辅、车尔尼哥夫、斯摩棱斯克为中心的俄罗斯贸易区;以英国为中心的不列颠贸易区等。这些贸易区不仅在区内形成了以自然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交换,而且各贸易区之间也开始了贸易活动。几乎与此同时,在亚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亚洲地区间的贸易也得以发展,并且形成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贸易区,如日本、中国、朝鲜之间的东亚贸易区,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贸易区以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形成的东南亚贸易区等。区域性市场的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早期的世界市场
区域性市场通过两个重要的因素联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早期世界市场。第一个因素是20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产生及其带来的殖民政策;第二个因素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及其带来的“地理大发现”,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是决定性的内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经萌生,就产生了强烈的原始积累的欲望。由于早期欧洲国家资源和财富有限,对外扩张就成为欧洲的封建贵族、商人、手工场主一致的愿望,而“地理大发现”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则使这种愿望得以转化为现实。从16世纪起,欧洲的殖民主义者先后征服了非洲、美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殖民主义者一方面将殖民地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金银和其他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另一方面殖民主义者采取“重商主义”贸易政策,垄断对殖民地的贸易。据估计,1521—1544年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运回的黄金平均每年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45—1560年间数量激增,黄金每年平均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000公斤。此外,还有大量的糖、棉花和烟草等。而从欧洲运往美洲的商品,往往由当地统治者强迫分配给居民,利润率往往高达400%—500%。欧洲的殖民政策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各个区域性国际市场,建立在区域性市场内部的分工开始服从于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分工体系,世界市场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早期统一市场。由于商品贸易更多地服从于宗主国的意志而不是以国际价值为核心的国际价格机制,因而这个市场带有强烈的不公平性,但它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制度通过贸易这一渠道联系起来的市场,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区域性国际市场相比,早期的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参加贸易的商品除了传统的建立在自然差异基础上的奢侈品外,由于欧洲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商品成为欧洲重要的出口商品,国际贸易开始建立在发展的差异而非自然差异的基础上,从而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其次,国际贸易在这一时期与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贸易不再仅仅作为封建贵族满足消费的工具,而是以商人和手工场主为代表的新兴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最后,国家开始自觉地参与和干预贸易。贸易被欧洲国家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一种重要工具。欧洲国家普遍采用了重商主义政策,追求贸易顺差,保护国内工业,成为日后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初形式。
(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范围内商品市场的基本形成主要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这一历史时期。这一过程主要是借助于国际贸易这一手段实现主要商品在国家间流通的过程。尽管早期的世界市场在16—18世纪就已经初步出现,并且早期世界市场上的贸易从商品种类到涉及的地区范围都在不断丰富,但就总体而言,早期世界市场中交换的商品基本上还未成为各国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环节。这时,在早期的世界市场上起主导作用的是商业资本,而作为形成世界经济体系最强推动力的工业资本尚未处于支配地位。不过,早期世界市场的出现和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活动,既为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西欧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也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的工业革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推动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从生产力发展这一角度来看,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工业技术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工业技术的变革首先是纺织工具的改进。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带动了造纸、印刷等其他轻工业部门从手工工具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引起了生产工具的革命。随着轻工业工厂的发展,对机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刺激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而这一行业的发展又对冶金等行业提出了技术改造的要求,引起了材料的革命。当机器得到逐渐改进之后,结构日益变得复杂的机器需要大功率而且稳定的动力来推动。蒸汽机的发明正是这种动力的代表。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因而被称为动力革命。工具革命、材料革命、动力革命三者相互补充,构成了英国工业技术革命的历史内容。工业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机器大工业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对开拓世界市场具有势不可挡的威力。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的有力工具。机器大工业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生产。它需要不间断地扩大再生产,从而要求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这样,必然驱使其从国内市场走向国外,到海外寻求新的市场。19世纪40—60年代,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工业的增长速度便是机器工业促进世界市场扩展的证明。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旦工厂制度达到一定的广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即机器本身也用机器来生产,一旦煤和铁的采掘、金属加工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在发生革命,总之,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了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这段话深刻地指出,由于工业革命的推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世界市场的形成已经成为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迅猛增加已超出生产地范围内的相对需要。相对过剩的社会产品要想实现其价值,必然要开拓新的市场。这就是以西欧为中心的区域性市场逐渐扩张成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原因。机器大工业不仅需要不断扩大海外销售市场,同时也需要日益扩大原料供应的来源,于是它不仅把工业品销售,而且还把原料产地都卷入到世界市场中去。广大殖民地国家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过程就是这些国家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数量和种类大幅度增加,使世界市场的内涵更加深化,使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与世界市场紧密相关,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是它区别于早期世界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
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又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保证。
19世纪,黄金逐渐成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这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工业革命促进交通运输业的突飞猛进,直接为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公路的修筑、铁路的兴建、运河的开凿,尤其是蒸汽动力的推广和使用,促使马车和木制帆船等让位于铁路机车和汽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这样,运输速度大大提高,交通条件大大便利,促使商品在一国生产、在全世界流通和消费成为可能,也促使商品市场向海外扩展成为可能,从而为建立世界商品市场创造了条件。
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同样对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工业革命前,生产力先进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稳定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资本主义手工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既无法囊括全部工业生产,也无法从根本上改造它。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的地位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的迅速增长和高额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劳动力。在工业中,这种高度集中起来的资本一方面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排挤了手工工业,也排挤了封建地主阶级和一切中间阶级,使社会的阶级结构分化为近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另一方面使工业从原来附属于农业的地位上升为举足轻重的国民经济部门,从而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社会后果体现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生产力先进的国家中占据统治地位,从而保证了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发展密切相关的世界市场得以建立和完善。
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发生的一项显著的变化,即价格机制的变化。如前所述,早期的世界市场上的贸易表现为宗主国通过战争以及不平等条约对殖民地的掠夺。殖民主义者往往以极低廉的价格从殖民地输入原材料,同时又通过殖民地的代理人将本国的商品强行分配给殖民地居民,获取高额利润。商品的国际交换价格不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供求关系,而取决于宗主国的意志。这是一种典型的不平等交换机制,不可能支持世界经济体系长期稳定地发展。工业革命后,欧洲由于其工业制成品实现了规模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已经不再需要使用武力同殖民地进行贸易了,同时殖民地的不断反抗也使得使用武力拓展市场的交易成本急剧上升,因而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中逐步形成了以国际价格为核心的等价交换机制。等价交换机制实质上就是供求决定价格的市场机制,等价交换机制的确立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制度基础,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了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因而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象征。
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商品交换相适应,这一时期世界市场的格局也是以少数欧美先进国家为中心,而广大落后国家则处于从属地位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最初是以英国为中心的,这是它作为“世界工场”的地位决定的。当时,英国宣扬自由贸易,实际上是英国对世界市场的垄断。以后,随着法、德、美等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英国对世界市场的垄断就为英、法、德、美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于是世界市场就形成了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广大经济落后国家依附于它的格局。
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世界市场的内容也不断深化发展。统一的世界市场于19世纪中叶形成之后,先是经历了100多年的以制成品贸易和原材料贸易为主导的商品结构,这种贸易秩序几乎扩展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一期间制成品的内涵不断丰富,在19世纪末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后,汽车、钢铁、石油产品代替棉纺织品成为大宗国际贸易货物。这一局面在20世纪中期开始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市场的内涵及其分支体系极大地丰富,不仅包括种类繁多的世界商品市场,还包括迅速发展的国际资本流通、劳务、信息与世界科技市场等。世界市场开始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
二 商品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
从前面对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建立过程也正是各国国内商品实现国际化的过程,即各国经济通过商品贸易联结在一起,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这表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人类生产方式的表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历史性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和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相伴而生的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这样,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年代,随着主要先进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19世纪中期国际分工体系的基本形成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市场的建立,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顶点,一个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体系也就开始形成了。
世界经济体系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联结而成的有机整体。因此,一个完善的世界经济体系体系在参与主体上,不仅应该包含世界上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应该能够涵盖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联系各国经济活动的纽带上,不仅应该包括商品市场,而且还应该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等;在国际化程度上,不仅能够实现商品的国际化,还必须能实现资本的国际化。但是,由于这时相当多的国家和地区还没有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体系;世界经济体系体系主要还是以商品国际流通为基础,在各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上也仅仅实现了商品的国际化。因此,世界经济体系体系并不完善,世界经济体系只是开始形成或初步形成,还没有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