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驱动因素研究
- 高剑平等
- 6516字
- 2021-03-26 00:24:15
第二节 研究动态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动态分为两个部分: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及针对北部湾经济区的研究。前一个问题属于理论基础的研究范畴,后一个问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术界对区域协调的内涵、区域发展的动因、动力、机制等有过比较多的研究。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学术界有五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陈秀山为代表,可以概括为整体发展论。在2006年第1期的《党政干部学刊》上发表题为《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的文章,该文认为区域发展是一种战略,是一种既要达到区域间的互动,又要达到区域内部增长的一种共同发展的战略。其内在的理念以及要达到的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做到高效,其次要达到均衡,务必使区内、区间的差距控制并稳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做到各区域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优势互补发展模式论,以高志刚为代表。高志刚在2003年第2期《经济师》上发表题为《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若干问题探讨》的论文,表达的就是这种观点。
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持续均衡发展过程论,以张敦富、覃成林为代表。2001年两人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专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该著作的观点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均衡被打破,从而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以至于违背经济发展的初衷。为防患于未然,应该加强区域间的联动,注重区域间的动态平衡与相对协调,自始至终关注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整个过程,随时用宏观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区域的持续均衡和谐发展。
第四种观点,可以称之为要素禀赋决定论,以郝寿义为代表。2007年他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区域经济学原理》一书,其主要观点是:区域发展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前提:地理区位与自然禀赋。因此,区域的发展自始至终都要坚持一个理念: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依据发展条件,确定合理分工,既要高速发展,又要看自身条件,还要控制区域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第五种观点,可以表达为区间合理分工论,以彭荣胜为代表。彭荣胜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里,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要想达到区域之间既要高速又要协调发展的目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布局,让自然联系和发展联系融为一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交往的密切、联系的加深,这种谋划是否合理得当就显得尤其重要,谋划得当就会成为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否则,就可能成为区域发展的“瓶颈”。
上述五种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一纲四目。一纲是区域之间必然联系之存在的客观性;四目就是要素禀赋各异,区域分工合理,经济联系密切,整体协调增长。用哲学的话表达就是内在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具体运用。
就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需求而言,其主要观点有四种:第一种是基于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需求;第二种是单方面的具体空间地域内迫切发展经济的内在渴求;第三种是两个空间区域联手发展经济,取长补短、共存共荣的共同需求;第四种是三个以上的空间区域相互联动,区域协调、协同一致的共同发展的诉求。但从哲学层面加以归纳,无外乎两种动因:内因和外因。
就内因而言,具体的经济发展区域,基于其自然及人文资源的禀赋,必然衍生出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经济发展方略,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资本和技术,最优限度地配置优质资源,从而发挥本地域的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其具体的办法不外乎两个:一是空间吸附,即通过制度、政策等手段营造出充分的要素流通的氛围。各地方政府的种种招商引资政策,即可归入此类。二是空间延伸及拓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重新定位区域经济发展的角色,从而共同促进区域空间内的经济发展,获得共赢。各种的产业集团组建即可归入此类。
就外因而言,主要是域外的强力推动,这种驱动无外乎地理相邻的区域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守夜人”,有着均衡各区域发展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制定较为全面与均衡的发展方略,依据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与人文资源等,有区别地规划各区域的重要任务和阶段性任务,实现全国协调和有序发展,避免东西失衡和南北失衡。这是中央政府带来的强大外部推动力。地理相邻的区域,一旦找到其经济发展的共同钥匙,便会迅速步入区域联合的节奏,共商经济发展大计。这是地理相邻的区域各自给对方带来的外部推动力。
因此,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换句话说,无论是外部推动力还是内部驱动力,都需要一个具体的合适的经济发展空间作为载体,这个空间必须具备吸引力并满足各种要素流动的地缘经济优势,在宏观的经济政策推出之后,诸如技术、资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源源不断地被吸纳进这个特殊的空间。一体化区域便逐渐形成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内因是获取利益,资本、技术等域外因素的加入其目的也是追逐利润。如此则内因与外因相互缠绕、互为推动,为了追逐利益,便走到一起来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正是内因与外因的合理推动,外部推动力和内部驱动力的深刻关联,掀起了蔚为大观的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浪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内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研究和探寻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的驱动因素。
就国际经验而言,最典型的莫过于欧盟的成功经验。通过多样化的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欧盟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就国内经验而言,发达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在历经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后,为了参与更大范围的外部竞争,主动探索区域合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秩序。这些区域的范例指明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景,也为其他区域投身实践提供了客观指导。
就经济区的运行机制或者说治理机制而言,学术界取得共识的有四种机制:市场经济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区域合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
(1)市场经济机制。无论是区域内的发展,还是区域之间的协调,市场机制都是不二选择,是实现其发展目的的根本途径。这已被国内外发展的正反例证所证明。正面的例子如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与之相对应的例子如苏联、东欧国家计划经济的失败,以及我国计划经济的低效率等。为什么?这是因为经济发展是任何地域任何人的内在需求,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所有地球人的共同目标。在此目标下,区域之间因资源禀赋的相同或相异而自发地采取与之相关的政策,以协调其经济发展,各种相关的政策在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种种因素以及市场机制的复杂性作用下,或是技术发明,或是技术创新,或是产业转移,或是内在扩张,等等。这些都是在自组织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即都是自发的、自然的、自组织的,用一句话表达,即是自发演进的结果,其目的是逐利。因此,必须营造市场经济环境,即只有营造资源高效快捷配置的环境,才能达到区域发展的目的。
(2)空间组织机制。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快捷高效,但它也可能向着相反方向演进,即存在着扩大区域差距的可能性,并从而演化出“马太效应”,使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违背区域发展的初衷。故而,单一的市场机制不能确保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目的。这从近三四十年来实行市场经济的拉美各国发展中可以看到。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这两种发展经济的思路与体制,是人类迄今为止所找到的最为典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就公平而言,计划经济更能彰显人与人的平等,更能体现社会整体的发展。就效率而言,市场经济更能调动单个人的积极性。我们所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首先要注重人的平等、人的解放,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兼顾社会整体与个体、兼顾效率与公平。因而,空间组织机制就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美国五大湖的产业空间组织结构、日本东京城市圈的空间组织结构等概莫能外。
而经济学界之空间结构理论的演进,则经历了三个较为长期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此阶段是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的研究阶段;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此阶段是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的研究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研究阶段。其理论的重心是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进行动力学分析。系统科学的演化动力学是其主要方法,尤其是混沌学理论的相关方法。至此,区域经济的动力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伴随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
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必须依托具体的空间,并通过其特定的网络组织形式形成其空间结构。所谓结构不过是空间排序。结构决定功能。良好的空间结构不仅有利于资源和要素的集聚,而且有利于形成“节约成本—规模扩张—形成规模经济—空间优势充分释放—区域整体效益提高”这样一个良性链条。
(3)区域合作机制。需要强调的是,区域合作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本着自愿参与、优势互补、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来规划或者制定合作机制。诸如在产业政策制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研发、各种经验的交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物资供应、具体的融资、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对外经贸、信息共享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的自愿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把分散在区域内或者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要素集聚起来,规避劣势,优势共享或者优势叠加,激活其潜在的活力,获取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达到各方共同发展的目的。
合作机制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是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区域合作可以实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在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激发相关区域的潜在经济活力。促进区域内产业优化,获得综合优势和整体经济效益。
(4)政策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治理内容:一是在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机制体系中,通过全程的、持续的、跟踪的、不间断的制度改革及其创新,为市场经济机制、空间组织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等发挥作用提供充分必要的政策条件,以促进各机制之间、各政策之间能够相互兼容、相互融合;二是设立专门的治理机构,当然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机构,以使区域协调发展有一个可以依托的制度运作乃至运行的平台。
上述四个机制构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彼此制约。一荣则俱荣,一损则俱损。这就要求决策者们要从宏观着眼去规划,从微观着手去努力,及时反馈各种信息,及时修正政策偏差。
第二个问题:关于北部湾经济区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的研究围绕着生产力的提高,围绕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大主题,主要涵盖四个层面: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政治层面主要是政策的制定及协调机制的建立研究等;经济层面研究主要包括资本的引进、产业的布局、增长极的建立等;社会层面主要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生态层面的研究归属于经济层面,主要研究北部湾的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围绕政策设计与产业布局、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三个视角进行研究。政策设计与产业布局研究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带有计划经济的基因;从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等入手研究,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这些经济要素如想活跃并不断发展壮大,必然要为其提供市场经济体制。
就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方面而言,李步芬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政府作用研究》里面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归纳为五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布局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其趋于合理。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协调者、仲裁者以及促进者。政府要尽最大的力量把市场的参与者都团结起来,为其提供良好软性环境,建立有利的产业制度,建设好硬性的支撑性的基础设施,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据此,将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作用归纳为:提供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的场所;确保公共机构培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勾画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经济前景,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和不断升级的氛围;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等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型的政策取向;二是自下而上型的政策取向。第一种政策取向,政府设置国家战略优先原则,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远景规划。第二种政策取向,政府则着重于改进市场的不完善、培育动态的市场功能,立足于以市场为主、以政府为辅的功能。这时,政府只作为市场运作的助推器或缓和器,并组织各行为者在政策过程中对话。之后,进一步的产业集聚就成为一个市场主导的过程,无须再由政府干预。
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布局是自生自发秩序的结果,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作用比想象的小得多。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
第四种观点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政策往往关注特定企业和产业的需要。产业布局政策则将企业和产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虑,支持产业的集中、系统发展。这种观点鼓励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有限资源进行有效分配,使得产业基础多元化,并为产业的扩充和完善提供支持,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在已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学者将产业布局政策作用归纳为六点:一是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经济及政治环境。二是为自由市场的有效、动态运作创造一个有利的结构性条件,以改善市场的不完善。三是通过提供战略性信息以克服信息失真问题。四是促进改革系统内各行为者(团体)之间的知识和信息交流。五是改善政府失效和阻碍产业集聚化改革进程的政府规划。六是解决改革系统的制度不协调及组织失效问题。
第五种观点认为,应从产业布局的政府作用出发,归纳出几个制定产业政策的指导性原则和政策工具。一是政府要从现有的产业出发,制定相应规划和政策,而不是试图创造新的产业集聚;二是产业布局的政策目标是鼓励地区间的企业合作和一体化,重点放在为需要或有潜在服务需要的企业提供尽可能完善的基础服务,如提供信息、建立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平台;三是公共部门和政府只是产业集聚的催化剂和润滑剂,企业才是产业集聚的主导者。
上述种种观点,加以归纳,无外乎强调三点:一是产业布局政策旨在加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系,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二是产业布局要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并且不同区域间由于产业的类型、环境以及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的不同,相应的产业政策要有显著的差异;三是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产业布局规划政策的协同。
就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等要素而言,学术界有以下观点:
从资本市场发展的本质来看,发展资本市场不但是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而且是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体现。“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实践证明,他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因此,北部湾经济区同样离不开资本市场及其支持。故而亟须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增长募集更多的资金,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从资本市场融入的资金可以引进和研发先进技术,可以引进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开发经济增长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使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通过配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北部湾经济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有两条基本的途径:一是银行的间接融资即银行信贷,二是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有高成本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导致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和增长的难以继续,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低成本、高流动性以及对资金的配置等优点可以带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而将上述观点加以归纳,不外乎强调三点:一是避免市场的失灵。因为任何市场经济,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有失灵的时候,要做到未雨绸缪,需要政府导向。二是避免政府的失灵。因为政府如果不是担任市场经济“守夜人”的角色,它就会引发角色错位,演化成企业型的政府,就会与民争利,从而使政策走偏,因此要从制度上防范。三是避免恶性竞争。空间及产业布局的相对合理,可从源头上堵住并避免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