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合道之德: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德性如水之性也。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水总是处于低卑之处,最无利益之处,人人所不愿处之地。所以水性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柔、下、不争,是上善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若水的上善之人,他们所居之处都显得美好,他们的心性沉稳而深邃。他们为人仁慈,言而有信,善于治理国家,办事能力强,处理事物能把握住最有利的时机。因为他们这种无为不争、顺时顺事的德性,才使得他们不会出现过失,无所忧虑呀。
——知道、明道,则行处坐卧均合道,是为德了。庄子说,调和而顺应它,便是德;无心而顺应它,就是道。看来庄子与老子的看法不尽一致。
在这一章,老子认为合于道的德性如水性。水之性有形、有动,这是合于大道的有存在、有运动这两点的。同时水有柔、向下、不争这三大特点,就更被老子称赞了。当然,比喻就是比喻,比喻得再好也是“几于”道。
佛家以水来形容色与空的关系。水有波、浪、倒影……佛家认为这只是水的色相、形也,是幻而不常的。真常不变的是水无色无味之本性,以及它可以生成波、浪、倒影……乃至汇江河、注大海等妙用。空的本性必以色的相和妙用来体现它的存在,同理,色与妙用必以真空的本体来做其本性。
兵家也常以水作喻:“兵形如水,避实击虚。”
儒家也钟情于水。孔子说:“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古人似乎都愿以水来喻事喻理,这是囿于文明低下和生活环境所致。不像当代人可以拿能量、光波、电波、信息场、生物场来比喻。而修行之人千万不能认为老子是暗示什么“气要柔”“往下走”, “阴阳二气、魂魄二神要不争”。如此引申下去,水性杨花亦是上善大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