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薪传(修订版)(述而作)
- 张义尚
- 1410字
- 2020-08-29 07:39:39
第四节 三焦辨证法
三焦辨证,为温病派之辨证方法。源出叶天士、吴鞠通,实际乃六经辨证法之发展。三焦分上、中、下,表示病变由上而下,与脏腑中之三焦,意义不同。
一 上焦病
上焦,指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络两经脏。肺司气而主皮毛,心包主血而通神明。温邪首先犯肺,症见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如逆传心包,则见烦躁,口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色绛赤。凡温邪由肺传胃为顺传,即由上焦传入中焦;若由肺传心包,则是由气传血,称作逆传。
二 中焦病
中焦,指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两经脏。阳明主燥,太阴主湿。上焦温邪传入阳明,即见壮热,多汗,日晡更甚,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口干引饮,舌苔黄糙,或黑有芒刺。若传入太阴,即见身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身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白腻或微黄。如热甚或湿热熏蒸,即皮肤出现斑疹或白,并狂妄谵语,或神识如蒙(似明似昧)。
三 下焦病
下焦,指足少阴肾与足厥阴肝两经脏。肾主阴,肝主血。病至下焦,必津枯液涸,甚至伤血耗阴。肾病为昼日较静,夜间烦躁,口干,不欲多食,咽喉痛,或生疮不能言语,心烦下利,溲短色赤。肝证为厥热交替,心中疼热,懊恼烦闷,时作干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食。在上则口干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耳聋等。
三焦与六经对比:
三焦自上而下,六经从表达里,恰是一纵一横。如将二者联结一起,则其纵横之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则为阳明太阴,原是一处。寒邪化热后之阳明证与温病根本相同,仅温病太阴证属于湿热,伤寒太阴证则属寒湿,病邪有所不同耳。六经中之太阳病,不能离开上焦肺,六经中之少阴、厥阴,亦即下焦之肝肾,故六经与三焦,两种辨证法,经常结合使用。
三焦辨证法与卫气营血:
温病家常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意谓卫分最浅,气分次之,深入为营,最深为血,可知三焦指发病部位,卫气营血,指病变浅深。
外感初袭,首及卫分,发热(或午后较高),微恶风寒,无汗或汗不畅,头痛,身痛,鼻塞,声音重浊,咳嗽,饮食乏味,口干或不干,舌苔薄白,脉浮,此由表邪外束腠理,开合不利,皮毛受邪,内合于肺所致,为恶寒期,即是表证。凡上焦病皆属之。
邪入气分(一般表邪已净,形寒怕风消失),里热渐盛,症见壮熟,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气粗,口渴,咳嗽加剧,脉滑数或洪大,舌苔由白转黄。如热邪传入胸膈之上,即兼胸中烦闷,懊呕吐等症;传入肠胃,即有腹胀满且痛,大便秘结,或自利灼肛,谵语潮热,溲涩色黄或赤,脉数实,苔黄厚干燥等,通称里证,为化热期,亦即中焦阳明证。
邪入营分,或在上焦(逆传心包,症见烦躁,神昏谵语),或在中焦,必有烦躁不宁,夜不得寐,懊烦悗,舌质红绛(最为要诊),脉细数,唇燥口干,饮水不多,似睡非睡,壮热神昏,谵语喃喃,小便涩少热痛,甚则溲赤如血,热势持续不退,日晡则甚,或斑疹隐隐等,此为入营期。
邪入血分,舌质必深绛少液,甚则色紫干晦,脉细数或弦数,外则斑点透露,内则吐衄便血,大便色黑易解,小便自利,昼静夜躁,谵语发狂,或有痉挛抽搐昏厥等。此伤阴期,证属下焦,病为最重。
温病家用药,依此严分诊域,所谓“邪在卫汗之,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乃恐耗血动血,直须清血散血”。亦即恶寒期当疏散表邪,化热期当清热透邪,入营期当清热凉血,伤阴期当滋阴潜阳。
三焦传变,有顺有逆,有循有越,有直中,有合病、并病,皆与伤寒六经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