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二)
- 张伯江
- 3667字
- 2022-09-02 12:18:01
2. 连词的浮现义
复句的前后项之间可以呈现出三种不同范畴的关系,一类属于行域(content),表达事理关系;再一类属于知域(epistemic modality),表达说话人的认识;第三类属于言域(speech acts),用作说话人提示受话人“我说”。行域用法时,主句代表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预设的命题;知域用法时,主句是说话人的推断;言域用法时,主句是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沈家煊,2003)[4]。下面主要讨论会话中知域和言域的用法。
1) 事理上的起因→说话人的推断的理由→说话人补充的理由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法要略》(21.21)里就已经指出,“原因”是个总括的名称,细分起来至少有:(1)事实的原因,如“因为天冷,缸里的水都结了冰”;(2)行事的理由,如“因为天冷,我把毛线衣穿上了”;(3)推论的理由,如“天一定很冷,因为缸里的水都结冰了”。
我们知道,在叙述句中,“因为”小句有前置和后置两种自然位置(参看吕叔湘,1948;Li and Thompson,1981;邢福义,2001)[5]。宋作艳、陶红印(2008)的研究认为,前置与后置很不相同,前者主要是提供背景知识,后者的功能主要是解释和说明。
我们发现,“因为”小句在后的时候,往往引出说话人推断的理由(reason),而未必是客观的起因(cause)。这时候,后置甚至是唯一的选择。也就是说,“因为”也可用作后项连词。例如:
(10) 丁聪是漫画家。有人以为漫画家藏书不会多,因为不做学问。此言不确。丁聪家里,最多也最难整理的就是书。
(11) 然而,连续12年,榜首的位置被盖茨牢牢占据,于是人们慢慢开始习惯直接从第二名看富豪排行榜,因为盖茨似乎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一个不倒的神话。
上面两例“因为”引导的都不是一种客观真实或者存在客观的必然联系。这时,都不能把“因为”句放到前面,因为与客观事实或事理相悖。
(10′) ?丁聪是漫画家。因为不做学问,有人以为漫画家藏书不会多。此言不确。丁聪家里,最多也最难整理的就是书。
(11′) *然而,连续12年,因为盖茨似乎在人们的心目中变成了一个不倒的神话,榜首的位置被盖茨牢牢占据,于是人们慢慢开始习惯直接从第二名看富豪排行榜。
值得注意的是,对话中后续话轮起始位置也可以出现“因为”,但是这种“因为”引出的是说话人的理解和推论,是言者推断的理由,意义表达上相当于叙述句里用作后项连词的“因为”。这种“因为”属于知域的用法。例如:
(12) 甲:大概剪了有一个小时吧,然后他睡着了。我就感觉不对劲,因为他头是这样的,不是要扶正才好剪嘛。刚扶正他头“嘣”又下来了,刚扶起来就又下来了,然后就睡着了。
乙:因为她剪得很轻。
这种知域的“因为”不能删除。一旦删除,这种推论关系就无从显示。另外,这种“因为”也不能换作“是因为”。其原因就是沈家煊(2003)所揭示的,行域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添加“是”把“因为”变成“是因为”,而知域和言域用法不可以这样变换。
后续话轮的“因为”还可以引出说话人给对方观点提供的证据,是言域用法。例如:
(13) 甲:从身体角度上来说两个队相差不大,但那个技战成分上来看,那个德国队要优于英格兰队。
乙:因为我们从射门次数上也确实看得出来,德国队仅靠百分之三十九的控球率就获得了四次射门,而英格兰队只有一次射门。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因为”可以出现在主语前也可以在主语后,但是在后续话轮里的位置却是相对固定的,只能用在话轮起始位置。例如:
(12′) 甲:大概剪了有一个小时吧,然后他睡着了。我就感觉不对劲,因为他头是这样的,不是要扶正才好剪嘛。刚扶正他头“嘣”又下来了,刚扶起来就又下来了,然后就睡着了。
乙:?她因为剪得很轻。
(13′) 甲:从身体角度上来说两个队相差不大,但那个技战成分上来看,那个德国队要优于英格兰队。
乙:?我们因为从射门次数上也确实看得出来,德国队仅靠百分之三十九的控球率就获得了四次射门,而英格兰队只有一次射门。
相邻话对的起始位置偏爱后项连词,但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似乎是个例外。不过仔细分析,这是因为“因为”小句本来就有前置和后置两种自然的位置(参看吕叔湘,1948;Li and Thompson,1981;邢福义,2001),而且在口语里“因为”句后置是高频用法(Biq,1995;宋作艳、陶红印,2008)[6],“因为”小句引出说话人的解释和推断。
2) 事理上的后果→说话人推断的结果→说话人说出回应行为
“所以”的行域义是引出一个客观事理上的后果。比如,“今年旱情严重,四个月没下雨,所以土壤墒情不好。” 在会话里,“所以”还有知域用法,引出说话人推断的结果。例如:
(14) 甲:你(教练)老是那个心里嘀嘀咕咕嘀嘀咕咕的,运动员没法儿有信心。
乙:所以来了一个崇尚进攻的教练,至少在这个心气儿方面,自信心方面对国家队有很大提升。
在上面的例子里,说话人乙知道以前的教练不自信导致队员不自信这个事实,这是他得出国家队换帅有助于提高队员自信这个结论的依据。这里的“所以”是知域用法,引出言者的推断,如果删除“所以”,表达言者推断的这层意思就无从体现。
下面这个例子里,说话人用“所以”引出对对方请求的回应行为,“所以”是言域用法。
(15) 甲:你做的牛肉还有吗?
乙:有。
→ 甲:给我拿点儿吧。
乙:这牛肉啊,跟别人家做的不一样,
甲:是,味道不一样。
乙:用高压锅炖15分钟,再加各种作料炖2个小时,是跟猪蹄子一起炖的。
甲:嗯。
乙:用猪蹄子吧就能结成牛肉冻。
甲:好吃。
→ 乙:所以,赶紧给你去拿牛肉。
知域的“所以”可以换作“可以说”。本文认可董秀芳(2003)的观点,“所以说”表示推断[7]。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所以说”有两种可能:知域义的和言域义的。
(一) 知域义的,表示推断。例如:
(16) 甲:我偏头疼又犯了。
乙:所以说那个药根本不管用。
这里,说话人知道对方的在吃某种药,因对方仍旧头疼而推断那药不管用,但是那药并不是导致头疼的起因。
(二) 言域义的,用作说话人建议做某事。例如:
(17) 甲:我偏头疼又犯了。
乙:所以说,该找大夫还是要找大夫吧,别自己瞎琢磨着吃药了。
3) 递进→说话人追加信息
“而且”的行域义是表达递进关系。会话里“而且”还有言域用法。
下面例(18)有两个“而且”,说话人甲话语里的“而且1”是行域义,“而且”引出的小句表达递进意义。但说话人乙话轮起始位置的“而且2”则不同,“而且2”相当于说话人说“我还要说”,甲乙两个话轮相连不能构成“(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18) 甲:国美更便宜,而且1便宜一两百块钱哪,一两百块钱。
乙:而且2大中他也不做什么活动,你看那个国美,赠什么的,赠椅子的,还有赠还有什么,什么茶具,然后还有赠那个花生油,还有赠那个什么动感地带的号。
这里“而且2”是言域义。因为一般而言,递进关系的后项应该比前项的范围大。不过这只适用于行域,不适合于言域。言域内的复句关系可以不适应事理或一般逻辑关系(参看沈家煊,2003)。
4) 转折→质疑
在对话里转折连词可以用来追问(如(19))或质疑事实(如(20)),或反驳观点(如(21))。例如:
(19) 甲:嗯,对,大概就是两三块钱,就可以看得到电影,在学校里边。
乙:但是那种大片儿什么的你能看得到吗?
(20) 甲:起初我不想见。
乙:但是是谁安排你们见的面呢?
甲:战友们怂恿我去见的面。
(21) 甲:不一定在这种三大报工作嘛。
乙:但是在那种小报工作有多大意思呢?
(19)的“但是”引出对对方所述事实的疑问;(20)的“但是”是说话人乙基于一个已知的相反的事实(说话人甲事实上见过面了)而引出疑问;(21)的“但是”则是引出说话人乙的对立观点。
这上面三例都属于言域用法,即“虽然你说P,但我不这么说,我说Q。”其中的“但是”都不表达事理上的相对或相反关系,删除“但是”不影响命题意义表达。与知域用法不同,言域用法逻辑语义已经弱化,其功能仅仅是体现言者的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8]。
连词言域义的解读离不开对答语境,是对话语体中产生的浮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