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功能、语用、认知研究的深化(代序)
“说/是”与关联词语组合浅谈
0. 引言
1. “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的组合格局
2. “说”和“是”与关联词语组合例析
3. “说”和“是”的虚化与缀附能力的高低
4. “X”与“X说/是”的功能对立
5. 结语
2+1式三音节复合词构成中的一些问题
0. 引言
1. 2+1式复合词的名词属性
2. 2+1式复合词中修饰语的选择限制
3. 动宾结构充当复合词修饰语时的语序差异及其解释
4. 结论
会话结构与连词的浮现义
1. 连词在相邻话对的特殊分布
2. 连词的浮现义
3. 言域用法与话语标记用法
4. 影响连词意义和功能的篇章因素
5. 结语
汉语口误的修正和词的心理地位
1. 口误和口误的修正
2. 汉语口误的修正情况
3. 从语素口误的修正看词的心理现实性
从连读变调看句法结构的松紧度
0. 引言
1. 已有的研究及其局限
2. 我们的标准:语法变调
3. 从连读变调看各种句法结构的松紧度
4. 余论:假例外与真例外
汉语主观量表达的语序手段
1. 语序的变化引起主观量的变化
2. 语序的颠倒引起主观量大小的颠倒
3. 语序的改变引起主观性程度的变化
当功能遇到认知:两种概念系统的貌合神离
1. 引言: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基本分野
2. 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主要差异
3. “凸显”及其相关概念:“图形背景”和“焦点”等等
4. 句法等级,焦点重音与两种凸显观的对立
5. 讨论与分析
6. 小结
现代汉语同位同指组合的性质
0. 引言
1. 同位同指组合与定中式偏正结构
2. 同位同指组合与主谓结构
3. 同位同指组合与并列结构
4. 动静之间
5. 结语
重度-标志对应律:兼论功能动因的语用性落实和语法性落实
1. 从《马氏文通》一段描写说起
2. 重度-标志对应律
3. 功能动因的两种编码
4. 余言:更概括的“难度标志对应律”
目的标记“起见”的语法化
0. 引言
1. “起见1”与“起见2”
2. 从动词到后置词
3. 一些相关的变化
4. 汉语后置词语法化的类型和机制
主观性与施事的“意愿性”强度
1. 问题的提出
2. 施事意愿性强弱在三种句式中的表现
3. 主观性对施事意愿性的影响
4. 结语:主观性的两种相反的结果
语义综合与词义演变及动词的宾语
1. 语义综合
2. 语义综合与词义演变
3. 语义综合与动词的宾语
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
1. 引言
2. 操作指南语体
3. 基本论元结构概貌
4. 操作语体基本论元结构的话语解释
5. 非支配成分
6. 余论
事态句中的“的”
1. 事态句不是什么
2. 事态句是什么
3. “的”的功能
4. 结论
试论“不”与“没(有)”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
0. 引言
1. 上篇:观察与描写
2. 下篇:分析与解释
3. 余论
从“是”和“的”、“有”和“了”看肯定和叙述的分野
1. 多种句式里“是”和“的”相通
2. 多种句式里“有”和“了”相通
3. 多种句式里“是”和“有”的对立
4. 多种句式里“的”和“了”的对立
5. “是”和“有”的同现
6. “的”和“了”的同现
7. 结论
区分“了1”和“了2”问题初探
1. 坚持“二元论”
2. 如何区分“了1”与“了2”
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
1. 引言
2. 强制性语法范畴与非强制性语法范畴
3. 体标记“了”“着”的语法性质
4. 余论
同形异构体V+ N的复合化及其整合效应
0. 引言
1. “V双 + N单”的整合效应
2. 整合框架的特征分析
3. 整合元素的条件选择
4. 余论
“了2”的行、知、言三域
1. 引言
2. 表示“出现新言态”的“了言”
3. 表示“出现新知态”的“了知”
4. “了行1”和“了行2”
5. 交叉的情形
6. 同形歧域及其区分
7. 结语
“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
1. 从隐性否定看“差点儿VP”格式的不对称性
2. “差点儿”中隐性否定的语义溢出及其条件
3. 冗余否定格式“差点儿没VP”的形成机制
4. 如何消解否定格式“差点儿没VP”的歧义?
5. “差点儿(没有)VP”格式的道义约束
6. 结语
从人称和“了2”的搭配看汉语传信范畴在话语中的表现
1. 引言
2. “了2”的已有研究和汉语的传信范畴
3. 不同人称和“了2”在话语中与传信语的使用情况考察
5. 余论
汉语话题结构的根本性
1. 汉语话题结构是基本句法结构
2. “云想衣裳花想容”——话题不是动作者
3. “三下五除二”——准确离析出话题部分
4.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列的样式,不并列的结构
5. “曹操收了青龙伞”——韵律结构帮助辨识话题结构
6. “大河有水小河满”——顺向的语序,逆向的推理
7. 纠缠的逻辑关系,平铺的流水句
8. 结语
“N的V”结构就是“N的N”结构
1. 解题
2. “的”字为句法中心缺乏句法语义证据
3. 词类的包含模式
4. 名词和动词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实现组合变化的能力
5. 汉语中动词与名词的句法特征
6. 划类策略和划类标准
7. 词性标注
8. 余论
更新时间:2020-08-19 15: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