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阶认知
  • 舒文
  • 2187字
  • 2020-06-25 02:47:35

自我认知:找准自我成长的脉络

自我认知:找准自我成长的脉络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其实,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以前我在对自己的生活到底好不好感到迷茫的时候,就会特别沮丧,此时尤其喜欢翻看好友状态,窥探别人的状况。说窥探其实很准确,因为我既非关注这个人,也并不留下任何观看痕迹,纯粹想要偷偷地了解别人的生活而已。

然而这样的窥探,往往不会给我带来更好的状态。如果别人的近况很好,小有成就,我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继而变得焦虑和慌张,再联想到眼下的状态,遂演变成无力,而无力感往往是腐蚀人的第一杀手;如果别人的状态不好,我多少有种自以为是的骄傲,觉得自己也没有太差,片面地认为自己这样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于是继续维持让自己舒适的状态,似乎也不需要太多改变。

这让我意识到,关于别人的生活,你看到的只是你选择看到的,只是别人愿意展示的,而真实的世界,还包括你不愿意看到的和别人不愿意展示的。

我曾经在读书会上认识了一位朋友。第一次见面就被她优雅的言谈举止吸引住了,一番攀谈后了解到,她不仅是有想法的姑娘,跨界、创业无所不能,更是一个有魄力的女孩,曾经独自一人环游了大半个地球。

都说第一印象就像是一个人的印记,深深烙刻在认知当中,想要改变是比较难的。所以长久以来,我对这位女孩的认知和印象都非常好,绝不会认为她也有迷茫、颓废和方向不清的时候。

认识她后的半年里,无论她在朋友圈发什么个人状态,或是转发什么文章,我都认为她的状态应该不错。

但最近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认知。

因为临时被派遣到外地长期出差,我到这位朋友家里借宿。

人的相处都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近距离接触,习惯、态度还有认知难免会暴露。

我发现这位朋友虽然很有想法,但是没有主线,总是想一出是一出,没有缘由和根据地开始,没有总结和反思地结束。因为这样“善变”,所以她始终处在一种游离状态,不知道什么是稳定,也找不到稳定的方式。

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震惊,至少惊讶于自己的判断。但后来仔细一想,我就明白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是趋利避害、有选择地暴露自己和展现自己。

你看到的只是你愿意看到的,这与心理学中的“视网膜效应”有着类似的解读,即当我们拥有一件东西或一种特征时,就会比平常人更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些。生活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我们总是会发现周围有和我们穿同样衣服、同样鞋子的人,撞衫的概率很高。我们注意力的焦点容易被自己关注和在意的事物所吸引。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和别人相处时,你所展现出来的所有特征,只是你认为别人能够接受、愿意接纳而你自己觉得没必要回避的。

其实这样会很累,你从来不能真实地做自己。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她很善于伪装,比如恋爱时,她首先会摸清对方喜欢什么类型的人,然后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往这个方向靠拢。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就好像给自己武装上不同风格的面具,戴上之后她就觉得自己会受到欢迎、得到认可,于是就安全了。

久而久之,这种不真实的状态让她处在一种矛盾、对立和分裂当中。她时刻都在担惊受怕,害怕被人发现她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于是慢慢陷入一个个怪圈之中:越想被爱,就越要伪装成对方喜欢和接受的样子;越是伪装,就越害怕真实的自己没办法被接纳和包容。她说自己像一个演员,每天投他人所好地进行一场场演出。

伪装得越完美,就越不敢离对方太近,因为怕被拆穿,有时会有一种自己都无法接纳自己的感觉。

后来她选择改变自己,拒绝过分重视外界的看法和眼光,遵循自己最喜欢的状态。想开心大笑,她一定不会刻意忍住,难过伤心时也不会逞强。她慢慢做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发现这样的状态是那么轻松、那么真实,生活一下子轻了、幸福了起来。

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认可度,会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点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其实,你大可不必变成大家都喜欢的样子,你只需要按照心里所想,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那样才是你自己。只有这样做,你才能够开心。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缺点,我们只是把那些不被别人接受、喜欢的特点,命名为缺点罢了。

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希望你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是明年,不是明日,而是现在。”

所以,宠辱不惊地看待世事,带上批判性的思维认知所有人事。当所有人都认为一个东西好的时候,你不必非要去找它的坏处,但绝不能全盘接受它的所有好处。

电影《疯狂动物城》中,一群动物经过进化,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摆脱了古老的生活习性,签订了和平共处协议,一起在疯狂动物城里生活。无论是什么动物,都拥有无限的可能,即“You can be everything”(你可以成为一切)。在这种精神鼓舞下的主角兔子朱蒂立志要成为一名警察,尽管一直以来,身边的人都认为小型草食动物不可能做警察,一只兔子最好的出路是成为种胡萝卜的农民。但这不是朱蒂的人生目标,所以也就有了影片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很多事情不仅需要“看见”,而且需要用心感受,这样你能够看到的世界就不仅仅是一个局限的空间和范畴了。

保有你个人唯一且独特的认知,是你区别于他人的最强烙印。记住,尝试一切,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