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思达Ⅱ:张辉诚的创新教学心法
- 张辉诚
- 9563字
- 2020-06-25 00:05:20
引言
拥抱未来——从传统课堂迈向“学思达”的教师增能
“学思达”教学法,是一套完全针对学生学习所设计的教学法,真正可以在课堂上长期而稳定地训练学生自“学”、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归纳、表“达”、写作等综合多元能力。
通过教师的专业介入,制作以问答题为导向、补充完整资料的讲义,掌握学生学习的最佳专注时间,不断切换学习样貌,透过小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学习模式,将讲台还给学生,让老师转换成主持人、引导者、课堂设计者,把学习权交还学生。每一堂课、每一种学科都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各种能力,训练学生阅读、思考、表达、写作、判断、分析、应用、创造等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
“学思达”教学的五个步骤“自学、思考、讨论、表达、统整”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历程(如图一)。一开始非常简单、易学,而且便于复制,同时每一个步骤,又可以让不同学科、不同能力与不同专业的老师,以及不同特质的学生,再各自延伸出不同的高度专业。
为什么“学思达”可以做到?“学思达”真正的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技术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首推“‘学思达’讲义”。“学思达”讲义是教师专业学养的表现,老师必须将学术专业导入学习、用问答题让学生从低阶学习(记忆、理解为主的传统教学)转为高阶学习(应用、分析、评鉴、创造),以及课堂之间频繁而大量的师生对话与联结……这些都是学生之所以能够产生自学、思考、表达能力的主要成败关键。
图一:“学思达”教学五步骤
“学思达”并非只是单纯表面字义上的“翻转教学”,也就是所谓将传统老师的单向“教”导授课为主,改为学生自主“学”习而已,而是还借由教学观念和技术的改变,进一步翻转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速度”,翻转学生的“高低认知目标”。“学思达”也不是只单纯一直强调“倾听”和“等待”,而是强调“师生对话”和“专业介入”,上课时师生表层上是通过对话和学生传递、交流、讨论知识、激荡思考,底层却不断通过对话,让师生彼此都生出内在的联结,联结渴望,相互成长;再经由教师专业涵养的介入、设计、提问与引导,帮助学生进入高速度、高效率、高品质、多元样貌、高创造力、深刻思考的学习,同时又展现出生机盎然、活泼、满盈生命力及喜乐的迷人学习景象。
“学思达”教室里的角色翻转
“学思达”可以训练自学而让学生受益,同时也会反过来让老师受益,让师生走向共同成长。原因如下:
1.老师会从课堂上的“男、女主角”,升格转为“主持人”“导演”与“编剧”
老师上课一旦采取单向讲述为主,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变成课堂上的男、女主角,学生的眼光必须全部集中在老师身上,老师成为课堂上动见观瞻的对象,而这也是一般老师畏惧开放教室的主因之一,因为老师并不觉得自己是最佳男、女主角,所以压力倍增。
传统单向讲述的老师,课前会仔细地准备上课内容,强化自己的口说和解释能力(如果还有一点表演能力就更好了),课间就是让自己使出浑身解数、发光发热,好让学生如痴如醉。在这种模式之下,久而久之,老师口才会越来越好、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也许学生的知识量确实增加了,但学生的能力常常是不动如山——这样的老师其实很容易被取代,如果补习班的老师教得更好、网络教学影片教得更好,学生就会一窝蜂地向这些教得更好的人靠近。
但是老师一旦升格为“导演”,相对而言,就不太容易被取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最专业的观点、观看最好的教学影片、思考最好的问题,让所有的资源都变成自己可以调动和运用的教学利器,这样就不用再一个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独撑大梁、唱独角戏,以至于事倍功半,而是万事万物皆为我用,自己就是导演,自己可以选择用、如何用(当然也可以选择不用),主导权在教师自己手上。
老师转换为“导演”和“编剧”,这个过程很迷人,老师就会开始认真考量课堂的流程、时间的控制、效果的高低、教学工具的使用与切换、学生的反应与回馈……这些通通都会进入老师的课前规划、筹备。一旦进入课间,老师就直接化身为“主持人”,实践“导演”所有的规划与理想,开始和学生展开知识的探索、对话的碰撞、情感的交汇。老师的位阶提高了,就不容易被取代,因为补习班老师不会这样教书。无论网络教学影片教得再好、网络资源再丰富、时代再怎么变化、知识再怎么激增,老师都可以将其拿来成为教材的一部分,只要老师会搭配“问题和补充资料”,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成为老师上课的教材和内容。
实施“学思达”成功与否,主要是以“能否随时开放教室”为标准,这一点很奇妙,为什么“学思达”可以做到?原因就在于,“学思达”让老师的位置改变,从男、女主角升格,在课堂上化身为“主持人”,即使要担任男女主角,时间也很短暂(只有在进行“统整”时),在课前担任课程设计之“剧本家”与“导演”,然后把舞台还给学生,把学生训练成“最佳男、女主角”。
这样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学思达”要随时开放教室,因为唯有观众才能不断训练男、女主角的胆量、台风、机制和反应,使其终至成才——这里当然有一个风险存在,如果学生表现不尽理想,甚至上不了台、露了丑、出尽洋相,该怎么办?这时候老师的应对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感受到即使遭遇挫折、遭遇困难,老师依然包容他、爱护他、支持他。而这也是“学思达”老师为什么如此需要“萨提亚”的主因,也是“学思达”老师学习“萨提亚”效率极高的主因,因为他们每天几乎都在“刻意练习”。
2.老师会从“课本的傀儡”,转变成“课本的主导者”
传统以讲述为主的老师,课本写什么,老师就先设法弄懂这些,然后在课堂上教到学生听懂为止,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理解”层次,而且几乎都会受限在教科书本身,老师“理解”了课本知识,再教会学生“理解”,老师除了传递低阶的认知目标(依照布洛姆的认知六目标而言,理解效果还会出现递减),还会变成“课本的傀儡”,课本写什么,老师就教什么。
但是“学思达”老师面对教科书就有很多可能、很多变化。
首先,老师面对教科书的内容时,除了理解之外,也可以设计问答题让学生进入更高阶的认知目标,让学生可以“分析”“评鉴”“运用”“创造”。例如,我很敬重的台南教大附小温美玉老师,她分享出来的各种精彩教案,就是以教科书为基础,展开各种高阶认知目标的训练与达成。换句话说,她是教科书的主导者,不是教科书的傀儡,教科书只是她的一个起始点工具,温老师甚至经常抛开教科书,进入她结合课程各种新知识点与创造力的全新教学历程与内容,她让学生进入更惊人的各种高认知目标,展现出无穷的创造力。
再者,老师也可以利用“补充资料”的方式,搭配着教科书的知识点,除了提供详细注解之外,也可以补充一个到数个与教科书上不同的观点,设计出问题让学生比较,如此便可以训练学生的评鉴和分析能力;当学生自学速度加快,就可以增加更多教科书之外的额外资料,教科书的重要性也就会慢慢降低,因为学生能学到比教科书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阶的认知目标。当然,老师也可以将教科书知识点结合真实世界,设计出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真实运用”与“创造”的训练。
“学思达”,可以让老师从“教科书的傀儡”,转变成“教科书的主导者”。唯有老师成为教科书的主导者,老师的专业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上,而不是掌握在教科书的编辑手上。
3.老师会从“单一讲述”,转变成“师生频繁对话”
传统老师以讲述为主,自然就不会在课堂上和学生对话,一有对话通常是出现在闲聊或者指正学生行为上,课堂上大多数时间只是充斥着老师的声音,而且整堂课从头到尾都是如此。
“学思达”刚好相反,课堂上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对话为辅”,老师和学生之间有频繁的对话。对话的原因,在于“学思达”老师设计问题和讲义给学生,让学生来回答,一方面核对思考成果,另一方面又为了确定学生的思路、确定学生对于细节的掌握程度,所以师生对话时,老师必须拥有稳定的身心状态、平和的应对姿态、灵敏的反应、良好的主持能力、宽广的知识能力。
师生频繁对话,表面上是知识的讨论与交流,但同时又是师生之间情谊的联结与交汇(这点又再一次说明“萨提亚”模式有多重要),时间一久,联结越来越紧密,课堂就会出现一种迷人的教学气氛,课堂就仿佛学生的家庭一般亲切、温暖而动人。
师生对话的同时,也会让老师不断成长。因为老师设计出一个问答题之后,无论是封闭型的问题(有标准答案)或是开放型的问答题(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心中早已预设了一个或数个答案;但当学生答出来的答案在老师预设答案之外(千万不能忘了每一个后来的学生都是新时代的小孩,他们生活的世界和思维都是全新的),而且老师用专业判断之后,觉得比自己预设的答案更好,这时老师通常很难不激动、不感动,因为学生的答案回过头来开阔了老师的观念和视野,如此一来,师生便会一起成长。
4.老师会从“停滞学习状态”走向“终生持续成长”
传统以讲述为主的老师大约经过十年教学会走向成熟,教学热情却可能会下沉到谷底(这是我的观察,当然未必正确,大家可以参照看看)。
我且以初、高中教学三年一轮为例说明,头一轮教书,第一年到第三年,老师会很认真地备课,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一方面充实自己的学术专业知识,一方面锻炼自己的口才和班级经营能力。到了第二轮,也就是第四年到第六年,备课时间可能只需要第一轮的一半不到,口才和班级经营能力也开始稳定下来(第一轮不好的地方可以在第二轮得到修正)。到了第三轮,基本上,备课时间大幅度减少,甚至上课前只要瞄一眼即可,口才也已经越来越好,班级经营也渐上轨道。到了第四轮,也就是第十年,老师基本上不用备课了,连讲笑话让学生笑得东倒西歪,老师自己都不会笑了,班级经营也日渐上手。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惊人交叉点,很可能老师连教科书都不看了,甚至连书都不看了——倘若真是如此,意味着老师就会停滞在不再看教科书、不再看书的某一个时空点。不幸的是,学生却是不断更新的,老师很可能会用某个停滞不动的时空点,一直面对全新时代的学生并教导他们,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形成一个新、旧时空持续的冲突(当然,这只是我的观察,未必是对的。)
“学思达”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当“学思达”老师要教学生自学、思考、表达,自己就必须先自学、思考和表达,一旦老师进入自学,开始设计问答题、制作“学思达”讲义,老师必然就会进入搜寻资料、大量阅读、文字注解、创造、思考、设计问题等自学过程。老师要训练学生有高阶认知目标,老师必定也要先拥有高阶认知目标的这些能力。这些过程都让老师不再只是“理解教科书”而已,而是“主导教科书”,展现出教师强大的学术专业、学养、思考力和创造力,并且“学思达”讲义会随着学生的程度与反应、时代的发展、考试的变化、知识的推陈出新,而不断更新与精进。换句话说,老师也会因为不断修订“学思达”讲义而持续精进与成长,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内心充满动能和成就感。
成熟的“学思达”老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热情洋溢”,并且会“终生持续成长”,这些都和上述这些结构有关。
“学思达”讲义的特殊效益
“学思达”老师编写讲义,还有什么特殊效益,我想再从老师的角度多谈一些。
1.与课本平等对话
编写“学思达”讲义,可以让“学思达”老师和课本进行对话。这里所谓的课本,其实就是“课本编写者”所代表的思维、选择,当然也包括其局限。
过去老师授课,基本上就是全然接受课本的思维与选择,依照章节先后,一章一节、一课一课、一学期一本、一册又一册地授课。老师们没有能力可以决定哪个年级该学什么,因为编写课本的权利被预先夺走、决定了,决定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纲(决定了“编写原则”),以及出版社邀请来的专家学者或授课老师所编出来的课本(决定了“出版物”),老师们大多只能默默接受,即使有选择不同出版社和出版物的权力,但基本上还是已经受限于教育主管单位的课纲思维,以及单一出版社的教科书成品(除非有老师愿意抛弃教科书,自己编写讲义,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目前风起云涌的实验教育便开始尝试这些)。但是“学思达”老师编写讲义,终于有机会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即使“学思达”老师仍旧依照“课本”来进行教学,却可以补充更多相同的延伸资料,当然,也能补充相异观点,甚至完全不同思维的其他资料,如此一来,老师就会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判断,和课本进行对话与交流。
当“学思达”老师补充越来越多的课本之外的资料、设计出越来越好的问答题,就已经开始和课本产生对话。这和之前的课本“接受者”(下对上)不同,“学思达”老师摇身一变,变成和课本是“平等关系”的“对话者”——“学思达”老师通过自身的思考、对话和表达,让教科书变得多元、丰富、立体!
2.提高学习位阶
“学思达”老师制作讲义,终于有机会可以摆脱传统单向式口述上课时,大多只能聚焦在教会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上(加上学生考试不能看书,不断训练学生记忆力,台湾中小学生基本上都过度侧重在记忆力和理解力的训练上)。
“学思达”老师如果能够设计出好的问答题,就有机会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的过度训练,抬升至更高阶的应用、分析、评鉴和创造等认知能力的训练,学生也才有可能在学校拥有更好的学习品质、提升更高的学习位阶、被培养出更多元的能力。
3.实现差异化教学
当“学思达”老师教过完整一轮,编出所有讲义之后(如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除了会继续精进改良讲义之外,同时也会开始意识不同程度学生应该拥有不同讲义,于是又开始编出“上”和“下”两种程度的不同讲义,甚至又制作出“上、中、下”三种不同程度讲义,甚至更多不同需求的讲义(超前进度、正常教学和落后进度者,又或者像“考上大学”和“还没考上大学”两种截然不同的讲义)。
为什么“学思达”老师会编出这些不同讲义?除了满足不同学生之不同需求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学思达”很快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速度开始产生差别,有的快、有的慢,“学思达”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现场,做出调整,能够在同一时间(上课)与空间(教室),教授三种到四种完全不同内容的课程(如果再搭配翻转教室的“教学影片”就能做到完全“个别化学习”)。为什么“学思达”能够办到?原因很简单:“学思达”老师轮流到各组去聆听学生发表、进行统整,其他组别的学生会自动进入自学和讨论,各自得到需求与照顾。唯一忙碌的人是老师,得到最佳的学习对待的却是学生。
换而言之,“学思达”老师设计讲义,最后一定会走向因材施教、差异化以及特制化。
4.课本的解构与超越
当“学思达”老师编完所有任教课程的讲义之后,很快就会发现,除了越来越精进讲义内容之外,越来越多的补充内容会慢慢稀释掉课本内容、慢慢架空课本内容,逐渐进入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知识体系,远远超过原本传统上课所能传授的课本内容。并且渐渐发现,好像没有课本也没有关系了,课本只是知识的起点、知识的导引,而不是知识的全部,更不是知识的终点(台湾地区的教育是常常让学生读完课本之后,其就成为某类学科知识的终点,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挫伤),“学思达”老师会进入另一个“解构课本”的阶段。
解构课本,一开始是因为学生阅读量大增,老师补充资料和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多元能力不断增加,如此老师又会另行开始编写全新讲义。除了满足学生最后统一考试需求之外(这是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还会再朝向培养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能力而设计,慢慢就会和现实生活的能力连接在一起,编写出愈来愈多务实的、深入的、实际的、专业的、学术性强的不同讲义(根据老师的专业、能力和关注点不同而有异),讲义开始百花齐放、各显所能。
然后,“学思达”老师就会发现,他们已经有能力重新打造学习内容、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很快就会进入“解构课本”阶段,依照自己的方式,拆解课本的内容,甚至完全抛去课本,自行编写自己所需要的课本,而且效果比采用别人编好的课本来得更好!
传统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传统单向口说讲述式的老师授课时需要哪些能力?我认为必须具备三种最重要的基础能力。
1.备课能力:表现出老师的知识学养。
2.口才能力:尤其侧重解说能力,最好能把各种知识(或者考试重点),有条不紊、言简意赅、高效率地解说给学生听。如果老师能表现出好口才,还能带有一点表演能力,那就更好了!
3.基础班级经营能力:单向口述教学者的班级经营,通常会偏向“高压独裁管理”,因为学生上课必须表现良好,不能有不良的学习行为出现。高压独裁管理方式,最容易看到立即成效,我常戏称之为“暴君式班级经营”;另一种则是“无所谓管理”,老师对学生种种不良学习行为,装作没看见,视若无睹,只希望能够顺利赶完进度就好了,我则戏称之为“昏君式班级经营”。
当然,传统单向口说讲述式的老师还是能够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只是一旦老师进入单向口说讲述过程,班级经营通常就会不自觉地建立在“学生自身行为的压抑上”(学生上课不能讲话、不能走动、不能玩手机、不能吃东西、不能睡觉……),班级经营的重点也就落在如何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克制与压抑之上。
“学思达”老师的进阶增能
至于“学思达”老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我认为除了传统讲述老师该有的备课能力、口才表达能力和班级经营能力之外,还需要一些非常重要的其他能力,兹条列叙述于下。
1.讲义制作力
“学思达”教学现场,学生之所以能够“自学”(自主学习),完全建立在良好的讲义制作的基础之上。“学思达”讲义提供了学生自学最重要的起点,一方面补足课本不足之处,另一方面不断训练学生阅读、理解以及寻找答案的能力,同时又不断强化学生之阅读广度和深度。如此就能知道,“学思达”老师编制讲义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图二:“学思达”教师的专业增能
编制“学思达”讲义的重点,完全建立在老师专业能力与专业判断上:课本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注解、哪些不需要,补充注解时应该如何呈现;上课老师原本要解说的话需不需要转成文字呈现,若需要,应该如何呈现;如果让学生保有最佳的学习时间效应(小学生只有五至十分钟、初中生只有七至十五分钟、高中生只有十五至二十分钟),自学内容应该如何切分成小单元;学生如果还没有自学能力,需不需要将自学范围减少、困难度降低;讲义编写需要不需要由易而难、从简到繁、由浅至深;每份讲义需要达到何种目标;每份讲义要训练学生何种能力;需不需要将评量融入讲义之中;要不要借助影片或其他科技;影片要自己录还是用现成的,自己录要怎样录,用现成的去哪里找现成的品质又良好的……诸如此类,“学思达”老师编制讲义时,都必须耗费心神,不断琢磨,仔细考虑。可见,编制“学思达”讲义是老师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学思达”老师必须不断增强、锻炼、精益求精的能力之一。
2016年4月,在北京人大附中有一场苹果电脑长期赞助的“信息融入教学创意教师研习会议”,这群创意教师每年会定期在全世界各地开会,来自台湾的杨光昱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和来自香港、杭州、江苏等地以及新加坡的老师都很熟悉,且让我戏称之为“苹果派”,这群教师熟巧地运用mac、ipad和苹果公司提供的平台融入教学现场。这种信息化教学会议为什么会找“学思达”的我去演讲,而且演讲完之后还引起很大的回响?这才是其中奥妙关键处。我认为,不论工具怎么样改变,诱发学生学习动力、训练学生各种多元能力的目标并不会有任何改变,“学思达”正好是可上可下之法。往上可以不断创新,结合各种最新进的教学工具;往下也可以完全不用任何科技设备,只需要最简单的文字资料。但是,不论工具如何新颖、变化,教学本质几乎都离不开“学思达”。
当时,在香港第一个开始推广翻转教室的夏志雄老师,也是在北京听完演讲之后,希望我也能到香港演讲。我在7月时到香港汇基书院办“学思达”工作坊(刘华副校长主办,吸引了来自全香港各学校共三百多位老师参加),夏老师也来参加工作坊,夏老师是香港第一批翻转教室的先行者,他为什么会被“学思达”感动,也是同样的道理。
2.问题设计力
“学思达”讲义之好坏的另一关键,就是问答题设计的良窳。
讲义上的问答题可以诱发学生好奇心、刺激学生思考。对学生而言,问答题的考法比选择题难,因为没有四个或五个选项可以选;对老师而言,则是一方面显得相对友善,因为老师不用再出选择题,不用再挖空心思想出数个充满高诱惑力的选项(好让学生掉入陷阱,责怪学生不够小心。可是同时又把老师的“险恶用心”表露无遗);另一方面,出问答题对老师来说又显得生疏,因为老师的成长、师资培训过程,使其很少有机会接触如何设计问答题,他们也就不太容易掌握出问答题的方法、技巧以及思维。所以,增强设计问答题的能力,对“学思达”老师编制讲义、设计出适合的好问题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3.主持引导力
过去传统讲述的教学过程,有一个主要特色就是不断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或者不断向学生解释答案是怎样产生的。“学思达”刚好相反,老师什么都能告诉学生,就是不能告诉学生答案。所以老师要学会如何更有效、更简洁、更深入核心地提供线索、暗示、引导,来让学生自己想出答案。这时候,老师的引导能力好坏,在“学思达”教学课堂就显得异常重要。
过去传统讲述教学,老师经常是课堂主角、学生的焦点,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课堂讲台上淋漓尽致地演出,博得满堂彩。但“学思达”教学课堂,老师恰恰好相反,而是离开讲台,化身为主持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讲台上的主角,老师只在一旁维持着上课学习的所有流程、节奏和气氛。所以,老师必须学会各种主持技巧、提升学习氛围的能力,有时老师也不妨化身为“吴宗宪”,说一句:“请同学们掌声鼓励鼓励!”如果大家不喜欢宪哥(我是很喜欢宪哥的),后文我还会举更多实例谈如何引导,其中有一位是哈佛大学迈克·桑德尔教授,大家应该就不会排斥了。
4.对话统整力
在“学思达”教学现场,学生们陆续上台表达,说出自己针对问答题所设想出的各种答案,老师聆听完学生所有回答之后,必须迅速统整,同时深化、加广、邃密、抬升……老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整理思路、给予反馈。整个过程需要高品质、高效益、高吸引力的短讲及统整能力。这也是“学思达”老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攸关“学思达”课堂会不会沦为学生之间空泛、肤浅、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收获的讨论之成败关键。
5.更强大的班级经营力
传统讲述上课现场,学生大多被迫处于压抑状态;但是“学思达”教学现场,学生会进入频繁学习状态切换的状态,学生可以讲话、可以转动身体(也可以走动)、可以看手机(要查找资料),甚至可以吃东西、睡觉(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老师可以允许学生睡觉,因为学生手上有讲义可以自行重复学习、补救学习)。课堂氛围轻松之后,老师就需要更强大的班级经营能力,如果没有,课堂就容易演变成失控、混乱状态;但如果班级经营得当,教学现场就会进入一种动静分明、热情专注、愉悦美好的状态。所以“学思达”老师需要更强大的班级经营能力。
传统讲述教学,老师上课忙着追赶“教学进度”,不易有时间和学生进行对话。若有学生需要辅导,大多也只能利用下课、早自习、中午或放学后时间进行,时间相当有限。但是“学思达”课堂,老师每天都能趁着学生自学、讨论或发表时,和学生进行对话,都能和学生交流,当然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学思达”教学课堂,会有愈来愈多的时间让师生进行对话,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品质就异常重要,还有,老师还需要更强大的沟通能力以及辅导能力。
在我的上一本著作《学思达Ⅰ:张辉诚的翻转教学实践》中,介绍了我的“学思达”心路历程、“学思达”的教学五步骤设计,以及“学思达”伙伴们努力耕耘的成果;而在这本书的以下章节中,将详细说明如何培养“学思达”教师需要具备的上述五种能力。这五种“学思达”教师专业增能,能够帮助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中良好地运转“学思达”教学五步骤,依照自己的专业学识及教学理念,实现属于自己的“学思达”课堂(见图三)。
图三:“学思达”五项增能是运作“学思达”课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