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红色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延安调查队

延安市认真贯彻实施《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快旅游经济发展,坚持红色旅游兴业战略,以建设全国红色旅游首选之地、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之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为工作目标,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引领,市场化运作,全方位推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服务质量,推动转型升级,使延安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深入分析了延安旅游业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破解发展“瓶颈”,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延安旅游业发展状况

(一)延安旅游资源丰富,品牌特点鲜明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有文化遗址5808处。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以及革命圣地“三黄一圣“享誉中外。毛主席、党中央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留下了350多处革命旧址,红色旅游景区24处。延安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有黄河壶口瀑布、黄河乾坤湾、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三大地质奇观;拥有劳山、蟒头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安塞腰鼓、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农民画等民间艺术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布广泛,文化风情浓郁,观赏性、震撼性和收藏性极强,是黄土风情文化的典型代表。延安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恢宏的独特气势和无穷魅力。

重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新建了延安新闻纪念馆、抗大纪念馆、毛岸英拜师务农景区,完成了枣园、杨家岭等13处革命旧址的维修恢复工作,成功策划推出了全国首个红色旅游大型实景演出《梦回延安保卫战》、大型陕北信天游歌舞剧《兰花花》《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等旅游项目娱乐演出,极大地提高了红色旅游吸引力。

延安旅游业的四大品牌特点鲜明:“全球炎黄子孙朝圣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具有神圣性;“黄河自然遗产观光地”具有神奇性;“黄土风情文化传播地”具有神秘性。这些为延安旅游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旅游景区建设形成规模,乡村游和县域游快速发展

延安旅游景区的总量不断扩大,全市对外开放营运的旅游景区由2004年的22处增加到35处,其中红色旅游景区24处。目前,延安已形成了五大旅游景区:以宝塔区为核心辐射全市的红色旅游区;以黄帝陵景区为核心带动百药沟、李自成纪念馆、香林寺、万花山、钟山石窟等新景区发展的延安人文旅游区;以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为核心连动黄河乾坤湾景区和黄土地貌游的黄河综合旅游区;以安塞、洛川、延川等县陕北民俗文化为核心统筹发展全市文化旅游的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区;遍布于延安山山水水的诸如九吾山、蟒头山、龙虎山、翠屏山等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绿色旅游区。全市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4处、3A级7处。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整体部署,发挥延安农村风貌、田园生态、农事活动、民俗节庆、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优势,不断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目前,延安从事乡村旅游的专业村60个,乡村旅游业经营户2400余户。2011年进行了首批星级农家乐授牌仪式,有83家四星级和三星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涌现出了宝塔区枣园村、井家湾村、黄陵县刘家川村、洛川县谷咀村等一大批省级旅游典型示范村。各县区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柱产业,如志丹县九吾山景区、富县“李自成纪念馆”景区、吴起县胜利山景区、延长县翠屏山景区、黄陵县百药沟景区、安塞县腰鼓山景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积极运作,策划推出了《兰花花》《信天游永世唱不完》等一批晚间文化娱乐项目,进一步优化了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了县城经济快速发展。

(三)旅游投资力度加大,设施进一步完善

延安市县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引进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构成了“中部红色旅游文化区、北部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区、南部黄帝文化旅游区和东部黄河文化旅游区以及遍布于延安山山水水的自然生态绿色旅游区”的旅游大框架。仅“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延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5个县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20多个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用旅游规划指导发展。在旅游项目建设上,投资5.7亿多元建成了全国红色旅游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壶口瀑布景区广场整治和观瀑舫大酒店改建项目;投资1000多万在主要旅游景区新建14所三星级以上旅游厕所;投资1个多亿,新建抗大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广场和瓦窑堡、保安、吴起等六处革命旧址陈列室;投资5000多万元,对宝塔山景区实施了综合治理;由总参三局投资200多万元修复了军委二局旧址;志丹县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开发建成了九吾山(原名马头山)景区;原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吴满有后人吴凌云投资100万元开发建成了毛岸英拜师务农景区;温州洪加盛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梦回延安保卫战》全国首家红色旅游实景演出景区;2010年,延安市财政投资500万元,特邀曾经执导过北京奥运会的全国著名导演陈维亚对《梦回延安保卫战》这一红色经典演出项目进行重新打造;投资1000多万元的程家大院农家乐项目已建成开业;启动了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南泥湾景区项目;2011年引资近两个亿,启动了凤凰山旅游商品一条街项目;延安市与陕西省旅游集团合作的延安红色旅游大型歌舞剧项目、延安保育院景区建设项目、凤凰山庄五星级酒店项目、桥山森林公园项目等六大旅游项目成功签约,引进资金15亿元。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了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8年增加到1000万元。2011年,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投资1300多万元,完成了三山旅游公厕、上山道路、山体点亮、万花山排污排洪,延安自驾车营地的水、电、气、路、护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宝塔山滑坡治理项目前期工作。

(四)旅游市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接待能力加大

全市旅行社由2004年的27家发展到2011年的52家,旅游星级宾馆饭店由2004年的18家发展到35家,其他旅游接待饭店58家,全市拥有标准床位19000张,年接待能力已达到1500万人次以上。全市旅游企业由2004年的7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24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由2004年的不足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0万人以上。

(五)旅游交通条件便利,游客出行顺畅

近五年来,延安的旅游交通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高速公路已开通2条,包茂高速和青兰高速穿境而过,与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连成网络,四通八达;铁路客运线已开通由延安到西安、北京、上海、齐齐哈尔、太原、包头、呼和浩特、安康等22条客运专线;民航航线由原来的延安至西安增加到延安至西安、北京、广州三大航线;全市实现县县通二级路,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

(六)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游客满意度提升

一是延安旅游指南方便了游客。延安市旅游局设计的多功能宣传箱已在全市所有星级酒店大厅和公共场所内摆放,成为游客延安出行的指南。它是一座能转动的三面体旅游宣传箱,一面是景区景点介绍,一面是延安旅游地图,另一面是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的电话以及旅游主管部门的咨询投诉电话。

二是开展了旅游环境大整治活动,游客满意度有所上升。延安深入开展环境卫生、广告牌匾、违法建设等十方面的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全市启动了上山建城、山体居民搬迁、老城改造、沟道治理、市政设施配套、城市景观建设等六大工程。公安交警部门全面规范了道路交通标识,科学调整了交通信号灯,增辟了停车位和临时停车点,并将沿河岸边的两条街道划为单行线,缓解了交通拥堵现象。延河水景工程、大桥街人防工程、二道街地板砖整治工程以及南寨砭农贸市场拆迁工程竣工。城市环境和形象明显改观。

三是出台了扶持酒店餐饮业发展实施意见。为了解决旅游旺季住宿餐饮紧张的现状,市政府进一步扶持酒店餐饮业快速发展,对上规模的四、五星级宾馆酒店开业后可获得一次性补贴200万元,三星级宾馆酒店补贴100万元;新建、改建以及开展连锁经营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客房规模200间以上的,一次性补贴100万元,100间以上的,一次性补贴50万元;对就餐规模达到500人次以上的餐饮服务区,可获得一次性补贴100万元。

(七)旅游宣传促销成效明显,品牌效应凸显

近年来,“民族圣地·红色延安”城市旅游形象深入人心,延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先后到北京、上海、重庆、南京、广州、深圳、郑州、无锡、包头等地举办了100多场次延安红色旅游推介活动;“延安精神宣讲团”足迹遍布全国;延安黄土风情文化演出团多次赴巴黎、悉尼、香港、上海等国际城市演出;邀请全国“百强”旅行社和各级新闻媒体记者、知名摄影家多次来圣地踩线采风;精心打造了“延安过大年”“公祭民祭黄帝陵”“万花山牡丹节”等七大节会;策划实施了“中国百姓生活游”“世博在上海·旅游到延安”等大型宣传促销活动;投资23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首都机场推出了延安红色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创新出台了《延安市旅游营销奖励办法》,对旅行社组织大型旅游团队来延安旅游给予重奖。推动了“延安红色之旅”的持续升温,使延安在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1年,市政府把“革命圣地、精神家园”作为标志品牌,旅行社、宾馆酒店和景区成为促销的主角;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这条主线,让国内外游客了解“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在西安世园会省内园区里,延安园内分为“宝塔西照”“雄鸡报晓”“延安五鼓”和“红色记忆”四个景点,分别展现了延安三山雄立、两水汇流的自然山水格局以及延安的人文情怀和革命历程;利用庆祝建党90周年之机,精心打造《梦回延安保卫战》(夜间版)、《延安颂》《舞动延安》《延安保育院》等大型文艺演出,增添了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在西安曲江成功举行了由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延安市旅游局承办的“延安旅游推介暨项目签约仪式”,签订了11个旅游项目合作,推动了全市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八)旅游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带动辐射作用显现

200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8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3亿元,占三产增加值的25.3%;2011年来延游客达到205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1亿元,占三产增加值的52.1%。较2004年分别增长4.3倍、6.2倍、26.8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为9.9%,比2004年增加4.3个百分点。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8%,旅游综合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2.6%。旅游业已成为全市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要产业之一。

图1 2004—2011年旅游综合收入及增长速度

图2 2004—2011年国内外旅游人数及增长速度

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了延安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了农业、工业、林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学习教育旅游、生态农业旅游、森林度假等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旅游业拉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果类、枣类、豆类、羊系列等为主要加工原料的旅游商品,以及腰鼓、剪纸、布堆画、农民画、面花等旅游纪念品;促使商业、交通、餐饮、邮政、电信、金融等服务业迅速发展,激活了市场,刺激了消费;拓宽了就业渠道,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理念,在安塞、延川、延长、洛川等县出现了民歌村、农民画村、腰鼓村、布堆画村、剪纸村,许多农民走出昔日封闭落后的村寨,当上了服务员、导游员和总经理,靠旅游摘掉了贫困帽子。

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亿元,住宿餐饮业收入4.5亿元;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亿元,住宿餐饮业收入16.6亿元。分别增长2.7倍、2.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8%,住宿餐饮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0.4%。

图3 2004—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住宿餐饮业收入

二、延安旅游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延安红色旅游火爆繁荣背后,延安旅游业也暴露出游客满意度低、旅游“软”环境不到位等问题,成为制约延安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一)旅游产业六要素发展不平衡,导致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少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购物和娱乐是增加旅游收入弹性最大的两项,也是延安的短板项目。景区规模小、分布散,旅游产品静态的多、动态的少;被动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大众的多、主题的少。门票、住宿、交通占的比重较大,娱乐、购物消费较低,销售的旅游商品种类单一,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低,吸引力不强。各类景点展示方式单一、自身特色不明显,观赏性不强,几乎没有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互动性、参与性项目,单调而缺乏生机。这是游客在延停留时间短,留不住游客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旅游宣传营销渠道单一,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在整合旅游资源、推介精品线路、整体联动、宣传促销上形不成合力,宣传手段简单、创意性不强,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宣传促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延安的旅游宣传促销主要依靠政府出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尚未形成,以致很具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卖点、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业服务水平滞后,宾至如家的氛围没有形成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服务水平相对滞后,景区越来越多,但技术含量不高;企业越来越多,但自主知识产权不多;资本越来越多,但科技应用不广泛;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高素质人才缺乏。没有形成旅游业一条龙服务。在车队、景区、导游安排上缺乏统一性、连续性,不能很好地适应自驾游、散客游增多的市场需求。

三、对策和建议

(一)高度认识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旅游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一五”以来,延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三产比重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山”字形产业结构。2010年,延安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为8.0∶71.8∶20.2,全国为10.2∶46.8∶43.0,发达国家大约为3.0∶36.0∶61.0,相比之下延安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产业结构上分析,延安市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石油工业。财源结构单一,风险很大。旅游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改变目前延安市经济支柱产业单一的现状,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它关系到城市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关系到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关系到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旅游作为民间交往、文化交流、文明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具有独特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再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延安市旅游景区的开发、宾馆饭店、农家乐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增加了新的岗位、扩大了就业容量。

(二)要坚持红色文化开发与保护并举

针对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价值、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将红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红色文化遗产开发的重点在游览线路、景区(点)解说、交通与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主要解决旅游者的可达性、游览、食宿、娱乐等问题,而不需要过多地考虑作为吸引物的景区景点的建设问题。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把握好建设规模和标准,严格控制宽马路、大广场建设,做到朴素实用,确保红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扩大旅游品牌效应

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2012欢乐健康主题年的总体部署,策划举办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开展促销活动,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四川国际自驾游博览会、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英国伦敦展等国内外大型旅游展会;借助省内外媒体宣传、借助网络宣传、借助名人效应宣传;编辑出版一批具有延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图书画册和音像制品;开展红色旅游宣传系列推介活动;做大“四大板块”“七大节会”;通过“争星创A”等有效途径,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形成3—5个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业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全面提升我市旅游业的竞争力。

(四)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是壮大旅游支柱产业的重要增长点,要以“乡村农味品尝、黄土风情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自助、垂钓狩猎休闲”为主题,倾力打造“延安过大年”“苹果节”“红枣节”“农民文化艺术节”“牡丹节”“采摘节”“赛羊节”“狩猎节”等大型乡村旅游节会,培育延安乡村旅游知名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带动乡村旅游跨越发展,拉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工艺美术业,拓宽就业途径。

(五)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是一条紧密相关的产业链,如果只注重景区建设就会造成旅客进不来、留不住、住不下、没得买、玩的少、走不了,旅客满意度低的现状。“吃”——要针对游客不同的饮食心理和需求,提供自助式、特色风味餐饮;“住”——要大力发展星级宾馆饭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特色窑洞饭店,以清洁、卫生、舒适、安全为基本标准;“行”——要成立旅游专用车队,提高游客可进入性,以畅通、快速、便捷、安全为目标;“游”——要时时处处体现旅游产业的档次和服务水平;“购”——要突出商品的观赏性、纪念性和使用价值,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娱”——增加健康活泼、适于游客自娱自乐的项目设施,为游客提供高水准的精神文化享受。

(六)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延安,除350多处红色旅游资源外,同时拥有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秦直道等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风情民俗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和其他种类的旅游产品。因此,必须抓好资源整合,要把红色旅游开发置于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立足于当地实际,研究市场,融合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应以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为重点,同时加大黄土风情文化、黄河壶口瀑布及延安退耕还林所形成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做到“以红色旅游为主轴”,与周边其他类型的景区联合发展,科学规划设置多样的线路组合,丰富游览内容,扩充游览路线的可选择性,努力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根据季节不同向市场推出不同的应时线路组合。形成“红”“黄”“绿”旅游的“多色组合”,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黄土风情、绿色生态旅游,优势互补,克服单一性,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七)加大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力度

一要扩大产业链条。要加大原材料的生产、初级加工、深度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关联度和协调性,优化产业结构,使最初的原料生产者到最终的商品销售者都得到更大的收益。二要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延安浓郁的文化底蕴,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事实证明,文化特征越鲜明、文化品格越高的旅游商品,其价值越高,也越受欢迎。三要加大产品的深度开发。开发“两黄两圣”四大系列旅游商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革命历史纪念品和工艺品,逐步使延安成为中国“红色旅游纪念品”“黄帝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四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市场潜力的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五要规范和新建一批旅游购物商场,优化、绿化、美化、净化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给游客足够的选择余地。

(八)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一批旅游行业管理专家和导游专业人才。建立健全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投诉中心,导游管理中心,进一步健全旅游服务体系。积极推行旅游行业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从细节入手,精细化管理,突出服务的个性化和情感化。让游客从延安享受旅游的快乐,体现延安精神的实质。高兴来延,满意而归,都能成为延安旅游回头客和对外宣传员。

撰稿:马金阳 王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