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
- 杨公骥
- 2511字
- 2020-12-11 19:30:47
第四篇 穷汉村
富儿少男女①,
穷汉生一郡(群),
身上无衣着,
长头草里存②。
到大耶(野)没(麻)忽(胡)③,
直似饱糖(膛)()④。
长大充兵朴(夫);
未解□家门⑤。(原文此处为□)
积代不得富⑥,
号曰穷汉村。
〔考释〕
①“富儿少男女”
“男女”,唐时俗语,意为“孩子”,犹如“子女”、“儿女”。
敦煌发现《珠玉新抄》:
“不自思度者,……盘上取物与男女,……男女残食却归主人,……将众人酒盏赐与男女。”
敦煌发现《尺牍》夫与妻书:
“男女严切教令,不得令其猖荡。”
敦煌发现《七曜日吉凶禁忌抄》:
“密日生人,……合娶二妻,少男女,纵有一子,乞姓养之,利益。”
“莫日生人,……合用妻财成家业,少男女。”
“鸡唤日生人,……若得妻,多男女。”
敦煌发现的“民歌”中所说的“男女”皆应作“儿女”解。如:
“人间养男女,直成鸟养儿。”
“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
“男女一处生,却似饿虎狼。”
“男女有时好,无时也最精。”
“男女五六个,小弱不中使。”
“父母生男女,摩娑可怜许。”
“心恒忆不忘,入家觅男女。”
由于唐时的“男女”与“儿女”、“孩子”同义,因此到宋元时,“男女”成为奴仆对主人、下对上的自称代名词。
《张协状元》:
“末白:‘那张解元特遣男女请先生来圆一梦。’”
高明《琵琶记》:
“生:‘院子过来。’末上:‘相公有何指挥?’生:‘我有事和你商量,你休要走了言语。’末:‘相公指挥,男女怎敢漏泄。……男女每见相公忧闷不乐,不知这个就里。’”
由此可知,自称“男女”犹如自称“小的”、“小人”、“儿”一样,是一种贱称。同时,由于宋元时奴仆自称“男女”,因此转而变成骂人话:“乔男女”意为“坏小子”;“狗男女”意为“狗崽子”。这些是元明小说戏曲中所常见的。
本诗所谓“男女”只作“儿女”解。
②“身上无衣着,长头草里存”
“长头”,意为“长期”或“长时”(考释见第一篇《二十充府兵》注⑧)。
“草”是指“铺草”和“卧草”,“长头草里存”意为“长时在卧草铺草里存身”。
在民国时代,甘肃和西北等地的贫苦农民大多住在“窖屋”里。“窖屋”是就着地窖盖成的,除屋顶外有三分之二在地表之下。有的“窖屋”屋内面积只方一、二丈。室内遍铺经打揉过的谷草,草厚三尺余。冬天夜里,贫农全家老小,都是铺草盖草,将身钻进草中,以御严寒。贫农儿女,夏天时赤身露体,冬天时则日夜藏在窖屋里的谷草中。对此,在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及一些外国旅行者的游记中都作了记述。
本诗中所说的“穷汉”的“一群男女”,“身上无衣着,长头草里存”,便是反映着这样的生活。
写至此,不禁想到:这种“身上无衣着,长头草里存”的生活方式,见于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说明,在已往的阶级社会里,我国的一些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是在草窠中长大的。一直到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之后,这种曾被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称作是“中国传统的自由生活方式”,才开始在中国土地上消失。在我国人民公社成立之后,如果再将这种“生活方式”讲给我们的小“男女”们听,他(她)们会觉得这和“猴子变人”似的是属于古老年代里的事;但事实是,他(她)们的大哥大嫂可能正是在草窠里度过了童年。在党的领导下,历史在跃进,许多许多的事转瞬之间便变成了历史陈迹。这不过是其一而已。
③“到大野麻胡”
“野”是当时俗语,意为“粗野”、“蠢笨”。
“麻胡”,意为“麻面胡人”。
在古封建社会时代,由于阶级的或习俗的偏见,一些人总觉得“胡人”的面貌“丑陋”,越看越不顺眼。早在汉末,繁钦便写有《三胡赋》。
繁钦《三胡赋》:
“莎车之胡,黄目深睛,员耳狭颐,硕似鼬皮,色象娄橘。康居之胡,焦头折頞,高辅陷口,眼无黑眸,颊无余肉。罽宾之胡,面象炙蝟,顶如持囊,隅目赤眥,洞頞仰鼻。”
这当然是极其狭隘的、少见多怪的一种“看法”。但正是由于这种“看法”,唐时一些人因而用“胡”、“胡头”、“胡貌”作为形容面貌丑陋的形容词。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贾嘉隐七岁以神童召见。……徐(徐世勣)叹曰:‘此小儿作獠面,何得如此聪明?’嘉隐曰:‘胡头尚为宰相,獠面何废聪明!’——徐(世勣)状如胡也。”
李商隐《骄儿诗》: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吃音gē,口吃)。”
“麻”,意为“麻脸”。当时人对颜面上有密密的黑雀斑、黑痣、面疮瘢的人,统称作“麻面人”。
如果面貌如“胡人”,再加上一副麻脸,在当时人看来真是“奇丑无比”。从而,称面目丑恶怖人的人为“麻胡”。
杨亿《谈苑》:
“冯晖为灵武节度使,有威名,羌戎畏服,号‘麻胡’,以其面有子也。”
曾慥《高斋漫录》:
“毗陵有成郎中,宣和中为省官,貌不扬而多髭,再娶之夕,岳母陋之曰:‘我女如活菩萨,乃嫁一麻胡!’”
因此,唐宋以后,民间常以“麻胡来了”吓小儿。
此外,对“麻胡”一词的由来,还有几种说法:《朝野佥载》中认为是来自“石勒帅麻秋”;《大业拾遗记》中认为是来自“炀帝将军麻祜”;《野客丛书》引《会稽录》称“会稽有鬼号麻胡”。看来皆是引申附会,这里不多引。
“到大野麻胡”,意为“长到大时既蠢笨粗野又丑陋”。
④“直似饱糖(膛)()”
“”是“屯”字的俗写。“屯”是“”的误书。“”即“豚”,意为猪娃子。、豚音义全同。“豚”(),在古时也是骂人话。
应劭《风俗通义》:
“案方言:豚,猪子也。今人相骂曰‘孤豚子’是也。”
“膛”与“肥”同义,“直似饱膛豚”意为“真像是吃饱的小肥猪”。
⑤“未解□(忆?)家门”(原文此处为□)
“解”,古俗语,兼有“懂得”和“能够”之意。唐诗中“解”字大多应作“懂”、“会”讲。今陕甘宁地区,人们说“懂得”为“解开”,“不懂”为“解不开”(方音作“害不哈”),即古语存于今者。
李白《月下独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空中自来往。”
郑谷《通川客舍》:
“渐解巴儿语,谁怜越客吟。”
白居易《赠同座》:
“薄解灯前舞,尤能酒后吟。”
“未解”,意为“不懂”或“不能”。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家门”,古俗语,意为“家里”。
《孔雀东南飞》: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⑥“积代不得富”
“积代”即“累代”“累世”,意为“世世代代”。
《隋书》天文志:
“浑天仪者,……积代相传,谓之玑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