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视频指导版)
- 李艳玲 王美娜
- 4061字
- 2020-06-28 00:56:03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包括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和生理成熟;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本身的特点。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又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中。
扫一扫 1-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
遗传,即祖先的生物遗传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等。
遗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遗传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黑猩猩再怎么经过训练,其心理水平也很低,因为它没有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一个先天失明的学前儿童很难画出色彩丰富的图画。
2.遗传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有的学前儿童思维灵活,行动敏捷,适应性强;有的学前儿童反应迟钝,动作缓慢,不善应变。这些差异主要是由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有几乎相同的智力水平,而在一起长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学前儿童的智力相关性很小。这说明了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学前儿童生理的发育成熟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理成熟是指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即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实验很好地说明了生理成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验具体是这样的:双生子中的一个在出生后第46周时开始学习爬楼梯,每天练习10分钟,连续练习6周;而双生子的另一个在出生后第53周开始训练,第二个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第一个的水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学前儿童的发展依赖于生理成熟的水平,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在人的某种心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程度时,外界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人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在人的机体尚未成熟时,外界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一直反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二、环境因素
学前儿童的发展除了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是指学前儿童所处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提供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例如阳光、空气、水分、营养物质等。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如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家庭状况、受教育状况等。心理学讨论的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那么,环境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呢?
1.社会生活条件使遗传和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尽管遗传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条件,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成为现实。狼孩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
2.教育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可以弥补学前儿童遗传素质的不足;(2)教育可以充分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和才能;(3)教育可以利用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4)教育可以抵消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教师或家长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教育,才能使学前儿童心理得到健全发展。研究表明,不同教育水平的幼儿园中,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
三、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学前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1.需要
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学前儿童从出生起,就有对食物的需要、对温暖的需要等。稍大的孩子有和人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等。需要,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本身起一种刺激作用。成人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如果不引发学前儿童接受教育的需要,那么教育也不可能奏效。
2.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有趣的游戏里,学前儿童的坚持性可以有明显的提高。又如,同样是学钢琴,爱好弹琴的学前儿童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能力,不爱好弹琴的学前儿童学习起来就特别费劲或始终学不会。
3.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控制作用。比如,自尊心强的学前儿童,其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比较突出。例如,有个幼儿,当全班小朋友都得到小红花,而他没有得到时(因为他打人了),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小红花才肯离园。经过教育,他明白了道理。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下午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有一天,老师说他有进步,奖励给了他一朵小红花,他高兴极了。
4.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即心理活动进行时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着提高或降低心理活动积极性的作用。
(二)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彼此不可分割,又经常对立统一。比如有的学前儿童有完成任务的动机,却缺乏坚持到底的意志力。学前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和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需要是由外界环境和教育引起的。随着学前儿童的成长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外界对学前儿童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客观要求如果被学前儿童接受,它就变成学前儿童的主观需要。需要是新的心理反映。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这两种心理反映通常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即有差异,有差异就有矛盾。两者构成心理内部不断发展的矛盾。学前儿童有了新的需要,就不满足于已有的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学前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学前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因为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方面,一定的心理水平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没有需要,学前儿童就不会学习任何知识技能,心理水平就不能提高。教育的任务是根据学前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提出恰当的要求,帮助学前儿童产生新的矛盾运动,促进其心理发展。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教师或幼儿只有正确认识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弄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首先,我们应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其次,我们不可忽视学前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再次,我们应认识到客观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拓展阅读:关键期
一、关键期的概念
图1-1中的人物是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从图1-1中可见,劳伦兹的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小鹅,无论劳伦兹在做什么、在哪里,小鹅们总是追随在劳伦兹身边。这是为什么呢?
图1-1 劳伦兹和小鹅
扫一扫 1-3 关键期
原来,劳伦兹于1935年首先发现,小鹅在刚孵化出来后的几个到十几个小时之内,会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把它当成“母亲”而跟着走。如果小鹅第一眼见到的是鹅妈妈,它就跟着鹅妈妈走;如果小鹅第一眼见到的是劳伦兹,就把他当成母亲,跟着他走;而当它第一眼见到的是跳动的气球时,它也会把气球当成“母亲”,跟着气球走。
然而,如果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的物体,那么过了一两天后,无论是货真价实的鹅妈妈还是劳伦兹,无论再怎样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更不会“认母”。这说明,小鹅认母的行为能力丧失了,这种能力是与小鹅特定的生理时期密切相关的。
劳伦兹把这种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作“印刻”(Imprinting)现象,把“印刻”现象发生的时期叫作“发展关键期”。即在个体成长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或错过发展的机会,以后将很难学会该种行为,有的甚至一生难以弥补。在关键期内,机体对环境影响极为敏感,对微细刺激即能发生反应。所以,有的研究者也称其为“敏感期”。
后来的许多研究还发现,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发生在小鹅身上,几乎在所有的哺乳动物身上都有,包括在人类身上。例如: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在正常言语环境中,这个时期的学前儿童学习口语最快,学习成果最巩固。反之,学前儿童在这个时期如果完全脱离人类的语言环境,其后很难再学会说话。例如,狼孩卡马拉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走,被人们发现时大概8岁。被发现时,她和狼的生活习性完全一样,不会说话。经过教育,卡马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学会45个单词,曾说出用3个单词组成的句子。但她直到17岁死去也没有真正学会说话。
二、学前儿童的关键期
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目前唯一被证实的,一旦错过将一生难以弥补的事情。人类其他的行为更多的状况是:在关键期内学习,可以事半功倍;如果错过关键期,则要事倍功半。在人的一生当中,0~6岁是人一生的关键期,因为0~6岁包含了很多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例如:
0~1 岁:声音辨别、安全感、亲子关系建立关键期
0~2 岁:动作发展关键期(口、手、脚)
2~3岁:口头言语发展关键期
3~4岁:执拗秩序发展关键期
4~5岁:人际关系发展关键期
5~6岁:认识符号、书写符号的关键期
三、面对关键期,我们应该如何做
幼儿教师应多了解一些关于关键期的资料,在学前儿童发展关键期,给学前儿童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并给予相应的支持,让学前儿童有更好的发展。
例如:婴幼儿在口和手的关键期,主要表现:不停地用嘴去探索去寻找,抓起什么都往嘴里放,抓、捏、摸、按、揪、捅、插、撕、拧……喜爱所有和手有关的事情。这个时期教师或家长应该做的是:准备一些可以让孩子咬的玩具,将玩具洗干净让孩子玩;不要对卫生要求过高。因为此时口和手是学前儿童最初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唯一直接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