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商业知识的发展——理论、原理、概念和时尚

从以上商业知识发展的论述中,我们找出一些论据和发现,概括如下:

● 概括来说,几近所有的商业知识的目标是实现或者帮助实现当时商业领域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

● 商业环境所带来的问题正是商业知识研究方向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在同一时期的商业知识研究都集中在类似的问题上。尤其是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几乎总是出现在经济的重要转折点上,例如工业革命、大萧条时期等。

● 不少商业理论和概念往往源自于以不同的观点去理解相同的商业问题。新的概念往往只是尝试以不同的观点角度来阐述和解决同样的问题,有些是推翻旧的,有些是新旧并存,尽管它们当中可能存在着一些矛盾。

● 商业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从某些观点描述商业和经济的现象;启发人们如何理解商业问题;提供给商业世界一些指引和准则;制定工具、框架、系统优化商业流程和功能以解决商业问题。

● 有一些商业概念只是时尚的产物,而非历久不衰。它们容易被其他理论推翻或被  现实否定,或当商业环境转变后就会随即消散。

● 学术界中充斥着大量的专注而狭窄的研究课题,但以整体性和结构性的商业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却不多。

很多商业理论都是通过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做出决策来体现其价值的。因此,那些商业理论不可避免地被放进实践中接受挑战。如图1—1所示,商业知识的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 对商业环境及其现象的调查和观察。

● 把所观察到或测试到的事件、现象概括及归纳为知识,有些经过验证步骤以确保其真确性。

● 基于一些原则和理论衍生出来的框架、模型、系统、概念或应用工具。

● 这些工具或概念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经历实践应用。

● 获取反馈,评估结果,确认它们的有效性。

● 决定这个知识能否通过测试,或者需要调整以至废弃。

 

012-001

 

图1—1 商业知识的发展

时尚(FAD)

在商业世界里不时涌现一些时尚的概念和术语,带出一些管理理念,这些概念会引起商业管理者一时的好奇心,有些概念确实能够启发管理者在管理和决策上的思考,例如精益生产概念(Lean Manufacturing)、零库存管理(Zero Inventory)、巡视式管理概念(Management-by-walking-around)、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360度反馈管理(360-Degree Feedback)和长尾理论(Long-tailed Theory)等。有些研究确实带来一些令人振奋的想法,但在商业实践中能带来多大贡献呢?有经济学家批评那些商业著作缺乏创新点,而且在那些流行的商务杂志和书籍中很难找到创新的思维想法。当中不少只是重新包装一下现有的想法,跟着创造一些时髦的词汇放进商业字典里,但都是旧  酒装新瓶,以“重新包装”和“混合搭配”的手法“创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他们精心地造出本质不变却看起来不同的概念,但这些概念欠缺重要的突破观点。更糟的是,一些概念对人们在理解商业问题上没有根本性的帮助,反而通过一些动听的观点来混淆读者的思想。例如, 《蓝海战略》一书中以蓝海代表市场营销竞争优势的定位,而这早已是一些成熟的商业概念。

畅销书(Best Sellers)

这些管理理论就像服装行业中的时尚一样,只能时兴一个季节而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渐渐地没落。此外,相当一部分的商业书籍热衷于追随新的流行概念,并且为了吸引读者把那些时尚的流行语放到标题上。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生产企业提出的质量管理理论就扩展到JIT和ERP的应用。很多书店的书架上充斥着这种相似标题的书,好像这些词就是销售保证的标签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商(EQ)和逆境智商(AQ)也有相似的效应。另外,一些更强而有力、更具持久性的流行语,如战略、竞争力、核心能力等也有同样的情况。

不少“非学术性”的商业著作也大行其道,很多畅销书如《从优秀到卓越》(From Good to Great)和《执行力》(Execution)采集一些成功的公司和人物案例,并总结出他们的管理经验和理念。有趣的是,《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ly)曾经列出十大畅销书,当中只有两本是出自学者的手笔,其中一本是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所写的,而他并没有博士学位。他们通过对商业现象的细心观察、分析从而总结经验,创建一些术语和概念,例如“奥运后效应” (Post-Olympics Effect)、“长尾理论” (Long-tailed Theory)、“口红效应”(Lipstick Effect)、“裙长理论”(Hemline Theory)等。当中有些确实能够提高人们对某些商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商业现象。然而,有一些概念使商业现象的含义更加复杂和混乱,读者们在阅读时虽感受到书中传达的内容很丰富,但当他们尝试应用这些概念于特定工作场所时却感到无助。那些书只叙述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然而,在特定的商业设置中,这些概念和技术在应用方面很少被具体细致地描述出来。

学术和非学术的方针

在众多著作和文章当中,有不少是由一些商业实践者所写的,他们分享自己在商业上的经验和做法。虽然当中有些著作可以在其研究的问题上揭示提供实践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它们只覆盖了一些特定商业案例的零碎东西。读者可以在这些商业案例中获得一些见解,甚至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具体的管理和处事方法,但是这种类型的著作不太符合严谨的研究规格和惯例,而且它们所分享的经验内容多半对于基础思维的建立没有多大价值。再者,它们的经验之谈大多未经学术验证,亦未能达到学术规范,难以纳入学术知识体系内。

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相对于那些非学术类的写作,学术研究的方法采取更严格的规范和程序。一项学术研究通常需要经历广泛而全面的相关知识领域的文献回顾、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或观察、数据收集和抽样等步骤,然后才可深入讨论和分析特定的问题、做出结论及建议。一些比较正规的文章更需要有相关的评审组织去保证其正确性、有效性及可靠性。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概括来可以分为两类:定量(Quantitative)和定性(Qualita-tive)的方法。实际上,很多研究都会采用这两种方法以达到互补。定量方法主要以实证主义(Positivism)和经验方法(Empirical Methodology)作为指导方向。在操作层面上,定量方法采用了统计学和采样方法,通过观察及研究,调查人员尝试找出影响问题的关键因素,去量化那些因素,并找出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一些定量研究的目标是制定一个模型,用以分析和解释一些现象或行为,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规范的建议,甚至做出一些预测。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处理微观层面上的问题。反之,定性方法则擅长处理一些宏观或更深入的问题。这种方法需要优秀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深厚的知识背景,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并推导出对将来的预见。

商业研究中学术和非学术方法之间的差别概述如下:

● 学术方法:

○ 调查研究必须符合相应学科学术机构认可的严谨规范、程序和方法

○ 通常需要建立明确清晰的理论模型(Conceptual Model)以解释及预测所观察到的现象

○ 研究成果通常会刊载于学术论坛、会议或期刊,一般都必须经过编辑委员会的审查○ 研究主题通常是非常聚焦和深入的

○ 这些研究注重学术价值多于应用价值

○ 以寻求无懈可击的研究结果作为主要目的

○ 研究主题通常滞后于社会现状问题

● 非学术方法:

○ 没有特定的方法论去遵循,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和经验去分析和解释问题

○ 通常很少设置严谨的模型,主要是凭着个人经验做综合性推论

○ 著作通过商业书籍或杂志出版,经出版社的编辑部门审阅

○ 研究主题是较普及的和具启发性的

○ 关注其商业价值多于应用价值

○ 以寻求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作为主要目的

○ 研究主题比较追贴社会现状的问题,甚至有时候是时尚的

此外,学者们经常致力于制定理论,倾向于追求漂亮和完美的模型去详述商业上的  问题,通过设定的制约条件和基本假设去设置他们的小“沙盘”,把大部分的环境因素隔离,但这种做法却往往降低其应用性。他们阐述的“沙盘”境况在现实商业世界里不容易配对,有时这些“沙盘”的设置更偏离现实。然而,企业面临的事实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在现实的商业世界里,过度简约只会使其概念的应用不切实际。有时候,在研究过程中,有些“沙盘”的设置只是为了避开太多因素的复杂性而试图模拟实况的手段而已。

商业知识的不断发展

只要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延伸,商业知识的创造就会不断演进和改革。新现象不断出现→收集商业案例→分析和解释→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观点,即创作商业知识的过程。然而,这些知识为商学院的学生、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应用真正创造了多少价值呢?在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这能帮助人们理清多少根本的概念让他们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