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具有显著的自然因素基础和社会经济因素基础,不过,城市的起源更显著地和人类行为有直接关系,或者说和人类合作秩序拓展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未来城市的形态、结构等和人类的合作紧密相关,人类合作秩序的拓展将会更加显著地影响城市发展。对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分析。

一 环境选择与聚落形态演化

一些人类聚落或者空间区域由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对于很多居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即聚落会因为外来人口的迁入而发生形态方面的变化。人类在选择永久性住址以及发展过程中意识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对于生存的重要性,因此,那些具有良好水土组合条件和防御实体的区域成为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选择。这些选择行为的结果逐渐形成了聚落,聚落中要素的高度集聚构成了城市的雏形。这些聚落的经济活动以贸易交换等为主要的活动形式,这种变化最终导致城市的形成。

传统社会比较稳定的聚落形态就是村庄。村庄,连同周围的田畴园圃,构成了新型聚落:这是一种永久性联合,由许多家庭和邻居组成,又有家禽家畜,有宅房、仓廪和地窖,这一切都根植于列祖列宗的土壤中,在这里,每一代都成为下一代继续生存的基础。日常活动都围绕着两大问题,即食和性——一个是生命的继续,另一个是生命的繁衍[1]。因此,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讲,村庄可以理解为相对稳定的部落。很多城市实际上最初就是村庄,然后在村庄的基础上逐渐扩展而来。因此,很多大城市或者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乡村聚落演化的结果。

二 军事防御

在战争威胁居民安全和国家主权情境下,国家军事防御极其重要。很多城市的起源就是军事防御,这些城市因为具有有利的地形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以及容易获得的战略性资源,成为有关方面争夺的焦点。

一是一些城市为了军事防御而创建。比如,嘉峪关城楼就是为了军事防御而建设的,这导致诸多应对战争的要素集聚;山东威海具有一定军事防御功能,这是海防功能与城市发展的经验关系。

二是已经发展的城市也在不同程度地强化军事防御功能。强化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十分重要。从世界各国来看,在强化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方面主要采取驻军等政策,这种军事防御型的城市往往背靠山体,面临河流或者海湾等,从而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态势。城市内部具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和物资储备场所,为长久坚守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 国土治理或行政管理

1.行政管理与城市设立的一般关系。《礼记·王制》中说:“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这里陈述了建设城郭以保障民众安居生活的重要性。从历史上看,一些国家因为政治势力扩张等政治因素,需要进行有效的国土资源治理,而提高治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创立城市。这些城市同样也是官方治理机构所在地,发挥着管辖周边区域的行政管理职能。在选择这些治理机构所在地时,除了考虑防御等作用之外,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如何实施对国土和人民的行政管辖。

其中重要的是考虑区域的水土优化程度是否能够支撑人口及治理机构。由此,战略位置重要和水土优化程度高的区域就容易因为公共治理机构的进驻而形成城市。中国甘肃省“河西四郡”的设立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河西四郡的设立对于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演化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我国西部地区军事防区和国土治理的重要事件。如今,河西四郡已经成为具有200万以上人口、4万平方千米以上城区面积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见表3-1和表3-2)。河西四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区域,特别是对我国与中亚地区经济活动的通道作用十分重要。同时,河西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特别是祁连山区域。

专栏3:河西四郡的设立过程及基本情况

河西走廊在中国自然环境和行政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和嘉峪关地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四郡。在西汉时期,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行政范围大致包括今甘肃省西部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一带。公元前121年设立武威郡、酒泉郡,公元前111年设立张掖郡,公元前88年设立敦煌郡。这是封建王朝对河西走廊实施正规管辖的重要标志。此后,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通过河西走廊一路西行,传播到新疆,之后向国外传播到欧洲等地区。河西四郡为联通内地和边疆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表3-1 汉代河西四郡基本情况

表3-2 2016年河西四郡人口和土地情况

2.中央政府中心——首都的选择。国家治理中需要充分考虑首都——作为各类中央国家机关集中的地区,换句话说是政治中心,其粮食供给、物资保障等都是重大问题。首都作为首要城市,对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众多典籍中论述了选择国家首都的条件。如《吕氏春秋·慎势》中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除了地理位置,还需要良好的水土条件作为首都运行的保障。比如,陕西西安(长安)作为历史上很多王朝的首都,就是因为关中平原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具有渭河等作为水资源保障条件,能够为首都提供很好的粮食等物资供应。东面还有函谷关作为战略性防御条件。此外,洛阳、南阳等城市也具有成为国家治理中心的良好条件。如范仲淹在《论西京事宜札子》中认为洛阳具有作为国家首都的条件:“但西洛帝王之宅,负关河之固,边方不宁,则可退守。”洛阳地形险要,西依秦岭,东望嵩岳,北有邙山屏障,南对龙门伊阙。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洛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城,依山傍水,冬暖夏凉。因此,所谓国家的首都城市,要充分考虑土地面积、水土条件和军事防御等多种条件,从而保障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国家事务的有效治理。

四 资源开发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资源开发具有直接关系。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城市就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些地区最初并没有城市,而是随着资源开采工业的发展,逐渐形成居民点和社区等实体,进而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结构。根据行政管理需要,国家在这些地区设立城市进行行政管辖。随着资源开采的枯竭,这些城市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性方面的影响。资源枯竭城市要实现经济转型,就需要重新谋划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分三批次公布了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有证据表明,资源禀赋好的地区并没有实现一种优化的经济增长,这种情况被称为“自然资源诅咒”。因此,资源型城市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就需要在克服“自然资源诅咒”方面入手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此外,一些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城市毁灭。有资料表明,历史上的楼兰古城的消失可能就是大面积破坏胡杨林造成的,因为这些过度开发破坏了城市得以维系的水土资源基础。不过,根据《水经注》等文献记载,楼兰古城消失可能是塔里木河中游河流改道导致城市水源枯竭造成的。比较可信的推测是,河流改道可能也与胡杨林等被严重破坏有一定关系,而水土失调则可能引发严重的瘟疫等,从而对城市形成根本性威胁。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如何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已经成为城市学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五 经济分工、社会分工与合作秩序的拓展

从纯粹经济活动来看,要素集聚会自发地产生和推进分工,分工又能够显著地提高经济活动效率。这些要素集聚程度高的空间区域首先形成城市。那些能够显著地产生分工的区域,是城市扩张的区域选择。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科教区或大学城,这就是社会分工产生的城市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从广义的社会活动来看,城市也推进和发展了社会分工。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们发现,社会分工对于提高治理效率十分重要,从而通过一定方式来推进社会分工,而城市则是提高社会分工的空间地区综合体。城市之所以能够催生更加多样而严格的社会分工,就是因为民众自身的多元需求拉动的,以及城市为这些分工提供了空间、要素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

由于存在显著的经济分工和社会分工,城市要比乡村更容易拓展合作秩序。几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看作一种合作。城市是人类各个主体合作秩序拓展的结果,不过,城市也为合作秩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城市要比乡村更加容易促进人的合作,以及形成一种更加正规的合作秩序。这种秩序对于制度变迁和维系更加长久的合作十分重要。因为城市中的合作更多是超越血缘和地域关系的合作,这种合作需要更加刚性的制度作为保障。城市中设立的公共治理机构等为建立和拓展这种合作秩序提供一些服务,因此,实际上城市空间内各类主体的合作成本总体上低于乡村社会的合作成本。当然,乡村社会也有村规、民约等一些制度要件,但总体来看还是基于血缘和地域关系的合作秩序。

专栏4:庞贝古城的兴衰

庞贝古城,(拉丁语:Pompell),或译为庞培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千米处,西北离罗马约240千米,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一夜之间将庞贝活埋于火山灰下。

或许庞贝古城的毁灭有更加复杂的原因,但庞贝古城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城市选址的重要性。虽然具有良好的通航等条件,但是火山的存在始终对城市安全是一种威胁。现代城市建设已经能够将城市建立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中,但其中的不确定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