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5432字
- 2020-11-18 19:32:53
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30教育管理学(一)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情感教育理论
答: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主要的情感教育理论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斯卡特金情感教学理论等。
2.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阶段论
答:关注阶段根据关注内容的不同,将教师由师范生到专业教师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教学前关注;此阶段是职前培训时期,主修教育的师范生仍扮演学生的角色,对教师角色只是想象,没有教学经验,所以只关注自己。
(2)早期生存关注;此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阶段,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
(3)教学情景关注;此阶段教师更多地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
(4)学生关注。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3.学科课程中心课程论
答:学科课程中心课程论是指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门别类从相应学科领域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的理论。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来进行编制。这一派理论的特点是:①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②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③强调训练的价值。
4.合作教学策略
答:合作教学策略是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的合作性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的基本形式是学习小组,基本特征是多边互动。团体成绩反馈是其基本评价依据,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和人际目标等方面的发展是其基本目标。
5.主体—发展性德育
答:主体—发展性德育是指教育者以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要求,培养创设相应的德育环境,调动和激发人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促进人的品德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德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6.教育评价
答: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鉴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
(一)终身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怎样看待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
答:(1)主要观点:“终身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提出。其主要观点包括:
①终身教育是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终身教育认为学习在时间上是持续人一生的活动,学习将从胎儿时起,伴随人的一生,直至个体走向坟墓的全过程。②终身教育理论主张实施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是多元且具有弹性的。③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是自我导向学习。④终身教育的学习内容涵盖面广。⑤终身教育的目标是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建立学习化社会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长远和终极理想。
(2)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机会均等,教育的终身型以及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终身教育相比,传统的基础教育存在许多缺陷,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所提出的许多新挑战,必须改革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体制。具体来说,终身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应该:
①要体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原则是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实施教育公平原则就是要将教育资源公平地分配给学校和学生。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扩大教育公平不仅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扩大现有教育规模,还要在加强正规学校教育渠道之外,提倡有效利用各种非正规教育渠道。
②以形成学生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终身教育理论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目标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态度和技能,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③实行民主化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教育民主化是终身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育民主化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基础教育管理中,提倡多种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并存。
④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建立全面的评价系统,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传统教育评价制度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标准也比较单一。在终身教育理论影响下,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教师爷不应是唯一的评价主体。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有哪些?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决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包括六个方面: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简述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进行评价。
答:(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其主要观点有:
①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②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环境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做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
④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者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做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2)评价: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知识源于外部刺激,并通过行为目标来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训练、作业操作、行为矫正中有明显作用,对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外,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还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它片面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意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简述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并进行评价。
答:(1)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是关于课堂教学阶段的理论。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后来他的学生加以扩充,形成五个教学步骤:①预备:唤起有关的旧观念,以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②提示:讲授新教材;③联想(比较与抽象):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之建立联系;
④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⑤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
(2)评价: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
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特征是什么?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答:(1)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传统教育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合理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民主、相互尊重。从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来看,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①确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观。在教育过程中,应当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尊重,活泼生动、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地发展。
②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来调节师生关系。围绕教育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落实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的同时,又把他们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挖掘与培育他们身上蕴藏的自主、能动、创造的特征以及学习和发展的潜能,不断塑造与完善他们的主体人格。
③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生关系。教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双方共同建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不断地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师生关系也就随之而不断变化发展。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会逐步确立,主体作用也逐步发展,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会表现出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学习,进而真正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发展轨迹。
(二)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答: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时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它反映了特定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经验经历、人格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自我。
(1)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育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体系。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一般说来,应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具体包括:①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②积极的自我体验;③正确的职业动机;④对职业状况的满意;⑤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⑥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⑦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
(三)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班里新转来一位贫困学生,由于遭遇了种种生活的变故而悲观消极,不认真学习,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不信任老师。苏老师细心地观察这位新同学,主动和他交流,但没能使他有所改变。一天早上,苏老师发现学校新栽下的小树需要护理,就请这位同学跟他一起去照顾小树。在劳动过程中,苏老师很自然地从讨论小树的成长入手,和他探讨人生问题,他的眼睛里第一次充满了兴奋的神采。后来,这位新同学慢慢变得积极、活泼起来。
问题:
1.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工作者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在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方面。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规范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苏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1)苏老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遭遇生活变故而变得消极悲观时,她细心地去观察这位同学,并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开导他。苏老师立志帮助这名学生使其有所改变,并为此而努力。她的做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这一理想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苏老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立志帮助这名学生使其有所改变,并为此而努力。
(2)苏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在面对学生消极厌学,不愿与人交往的情况时,苏老师尝试主动与学生交流。在主动交流没有取得效果时,苏老师也并没有放弃,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在苏老师的帮助下,该生变得积极活泼起来。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和教书育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