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书共分7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叙述有机农业的起源、含义、特征,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常规农业的区别以及有机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区别;有机产品、有机食品的含义,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本书拟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是理论与文献综述,主要介绍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基础理论,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与这些基础理论的联系;综述国内外有关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评述。

第三章是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要求与意义。本章重点研究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有机农业生产环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遵旨。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意义:有机农业有助于为人类提供安全食品,改善人类健康状况;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就业;发展有机农业产业化可以适应国际环保和食品安全要求,提高有机农业比较利益以及有机农业科技水平,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城乡结合的步伐。

第四章将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历程分为萌芽阶段、扩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对全球有机农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历程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分析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特点;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是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借鉴。国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有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农场经营模式、有机农业公司模式;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有机农场带动型。分别对国内三种典型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在经营目的,经营范围,模式的优势、劣势进行比较。

第六章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所产生的效益。首先,分析有机农业产业化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综合效益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对每种效益中所包含的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次,分别对有机农业公司带动型模式、有机农业合作社带动型模式、有机农场带动型模式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性系数进行分析。

第七章根据第六章所得出的结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对策,结合不同规模类型城市的经济水平、社会状况、生态特征选择最适宜当地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提出不同区域选择最优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4种:

(1)比较法

对传统农业、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的产生背景、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等进行比较,将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对比。

(2)定性分析法

定性描述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研究北京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以及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3)定量分析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部分数据,请有关专家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主要模式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有机农业产业化对不同效益中不同指标的影响。

(4)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北京市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各种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不同模式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不同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