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旅游及其近代命运
- 项文惠
- 6174字
- 2021-03-26 05:53:19
一、传统杭州旅游基本格局
近代杭州旅游并非突然或凭空出现的,而是与传统旅游一脉相承的。因此,在具体研究近代杭州旅游以前,有必要梳理传统杭州旅游的发展线索,了解其盛衰变迁及不同时期的特点,以明确旅游近代化启动之际,传统杭州旅游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水平。
(一)传统旅游的起源
旅游活动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翻阅浩如烟海的典籍史书,有关传统杭州旅游的记载数不胜数。秦汉时期,杭州尚称钱唐,只不过是明圣湖(今西湖)周围的山中小县,对外交通依赖几条崎岖的小山路,十分僻陋。但秦始皇下江南时,已到了杭州,故《史记·秦始皇本纪》称:“过丹阳,至钱唐”。且留下了秦望山、缆船石等传说中的古迹遗存,给今天的旅游平添了许多话趣。
隋初改钱唐为杭州,并移治至钱塘江畔、凤凰山麓,又开凿京杭大运河,使水居江海之会、陆介江浙之间的杭州成为水上交通运输的起讫点,迅速发展起来,“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一跃而为江南名郡。其间,白居易来杭为守,“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西湖实现了从自然湖泊向人工湖泊的转型,初步形成“城东湖西”的基本格局。而西湖是旅游的中心区块,因其周边高岸低山间有颇高的植被覆盖率,多为青松、垂柳、绿草、野花,一路走来,满目翠色,游客喜欢沿堤岸作陆路游览,或步行,或骑马。这一游览带自东折北,依序先后有白公堤、白沙堤、孤山寺等。白公堤,约略从今宝石山东麓向东北延伸到钱塘门外至武林门一带,堤水深处时见水村、酒家,原是白居易为捍湖蓄水司筑的一处水利设施,很快发展成为一条人来人往、繁荣热闹的交通要道。白沙堤,因堤上铺沙色白如银而得名,从断桥通往湖中央的孤山寺、贾公亭、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春来草绿时,远望如美人裙腰,胜过画境。孤山寺,掩映在山形秀美、平湖围抱的孤山怀中,楼殿参差,花木簇锦,湖水浩渺,烟波摇荡,从城区望过来,宛似海上仙岛。除西湖外,游客还把游览线路延伸到湖区近侧的其他空间,如西北的灵隐寺、东南的万松岭以及钱塘江畔等。其中,灵隐寺自东晋慧理始建以来,周围又陆续兴建了许多寺庙,号称有寺360座。此外,郡守袁仁敬种九里松,又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见山亭、冷泉亭,而成重要的寻胜去处。李白《与从侄杭州刺史游天竺寺》描写了灵竺叠嶂清溪、幽林松风的美丽景色,喻其为“蓬莱仙景”。至于钱塘江畔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江潮壮观,白帆似鸟,往来如梭,令人陡生泛江悠游之兴,“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五代,吴越国建都于杭州。钱镠父子三代五王以“生态与文化同构”的方式建设杭州,为今天发展旅游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是平息了“填西湖建府治”的争论,强调广治不填湖,留以待真主,巩固了西湖作为“天下名胜”的风景湖泊地位。二是热心扶植佛教,致使寺院林立,宝塔遍布,梵音不绝,“九厢四壁,诸县境中,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合一十四州悉数之,且不能举其目矣”,成为“东南佛国”。著名的有四塔(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白塔)、四石窟造像(烟霞洞、慈云洞、天龙寺、飞来峰),至于寺院,有确切年代可考者,即75座。
(二)传统旅游的发展
两宋时期是杭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西湖整治。宋建国后,西湖因未经常疏浚,逐渐干涸,野草丛生。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担任通判时,淤塞面积占了十分之二三,第二次来杭州出任知州时,“湮塞其半”,遂向朝廷上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强调“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遂集资3.4万贯,动用民夫20万工,整治西湖,在施工中,考虑西湖南北距离30里,如把淤泥堆到岸上,既费工又费时,就积泥于湖中,堆为长堤,并在堤上建造九亭以及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种植玉兰、木樨、芙蓉、杨柳。春天,柳丝浅绿鹅黄,轻拂着半隐半现的长堤,人在堤上行,犹如画中游。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苏堤,“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屏通”。这一次整治贯通了西湖南北,缩短了游览线路,而对西湖旅游基本走向、湖体内外格局形成都有深刻影响。二是城市发展。钱俶归宋、兵不血刃,西湖整治、环境改善,杭州城市人口大量集聚,“参差十万人家”,农业、商业、手工业等获得发展,为“东南第一州”。宋室定都临安后,杭州又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国使臣、各地商贾、八方士人、苏杭香客涌向杭城,而南渡的皇室、贵族、官宦、富商又带来了皇家尤其是都城的游览旧习,“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各社会群体对旅游情有独钟,亦无时不游,而春游特甚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
1.天堂品牌形成
北宋仁宗年间,梅挚任杭州知州,临行前仁宗帝作诗送行,开门见山地称赞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翰林学士陶榖历仕五代后晋、后汉、后周至宋,著《清异录》,采集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汇,誉杭州“百事繁庶,地上天宫”。从此,杭州便有了“天堂”的称号。南宋范成大著《吴郡志》一书,记录了已定型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民谚。同时,“西湖十景”名目业已形成,据祝穆《方舆胜览》卷一载:“西湖,在州西,周回三十里。其涧出诸涧泉,山川秀发。四时画舫遨游,歌鼓之声不绝。好事者尝命十题,有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天堂品牌初步形成,将吸引更多的游客。
2.游览空间拓展
西湖依然是主要的旅游区块。环湖一圈由白公堤至武林门自不必说,南到净慈、南屏,西至苏堤,北及昭庆寺、孤山、葛岭,也是景点成群,仅从南山路自丰乐楼南,至暗门、钱塘门外,到赤山、烟霞、石屋止,即有景点169处。湖面在天清景明时,游船如云,富商大贾携带美姬艳妓,歌吹弹拉,逍遥自得。同时,游客还将探胜访幽的游览线路延伸向更远的空间,如灵隐、天竺、龙井、虎跑、九溪十八涧甚至留下、西溪。这些景点,千姿百态,内涵丰富,有溶洞石屋、清泉山涧、楼堂亭台、祠观墓冢、名人胜迹等。其中,最多的是私家花园、寺院庵堂,像《卖油郎独占花魁》故事中花魁娘子所住之地,即“齐衙内的花园”,是临时借给妓家住的,这类私家花园,可考者100多处,著名的有南园、德寿宫(北内)、聚景园、集芳园、迎祥园、屏山园、玉壶园、玉津园、景富园、五柳园、隐秀园、水月园、挹秀园等。《梦粱录》载:“西林桥即里湖内,俱是贵官园圃,凉堂画阁,高堂危榭,花木奇秀,灿然可观。”又云:“湖边园圃,如钱塘玉壶、丰豫渔庄、清波聚景、长桥庆乐……皆台榭亭阁,花木奇石,影映湖山。兼之贵宅宦舍,列亭馆于水堤;梵刹琳宫,布殿阁于湖山,周围胜景,言之难尽。”其中,凡属皇家所建,一般不对外开放,而其他私家花园,管理并不严格,多数允许游客出入。至于寺院庵堂,不仅欢迎游客随喜进香,而且供应素食,有的还能借住留宿。
此外,素有“天下第一奇观”之誉的钱塘江潮,也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活动,“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生日,杭城内外,车水马龙,男女老幼,倾城而出,前往观潮;沿江一带,百戏杂呈,应有尽有,并夹杂着冷热叫卖的饮食摊、珠翠罗绮的百货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3.驿馆旅舍遍布
根据《都城纪胜》等估算,当时每年杭城的流动人口,通常在四五万人次左右。为接待纷至沓来的游客,驿馆旅舍应运而生,遍及全城,尤其集中在城市中心的府城一带(今中山中路周围)。驿馆旅舍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国家驿馆,主要接待外国使臣、来京官员,如都亭驿(在今候潮门外)、怀远驿(在今武林门外)、樟亭驿(在今江干跨浦桥)等;二是社会旅邸,主要接待滞京官员、往来商贾、应试举子、文人墨客,分布广泛,街市坊巷,随处可见,因服务的客源对象相对固定,所处区位、内部陈设、服务内容等各有自己的特色;三是寺院客房,主要接待烧香老客,因平时较清静,顺便供应素食,也有部分举子借住留宿,复习应试,知名的有仙林寺、昭庆寺、报恩寺、明庆寺。
4.旅游图籍出现
两宋尤其是宋室南渡后,杭州出现了具有导游性质的早期旅游图籍。一类是专门介绍景点的书,如西湖老人的《繁胜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另一类是类似于导游图性质的《朝京里程图》,该图以都城临安为中心,标明通向临安的线路、里程、凉亭、旅舍,图上长亭短驿分明,游客可以按图索骥寻景游胜。
(三)传统旅游的繁盛
1.元代
元代是杭州旅游进入繁盛时期之前的过渡阶段。南宋亡于元蒙铁骑,但杭州属受降之地,除“民间失火,飞烬及其宫室,焚毁殆尽”外,其他地区未遭兵燹之灾,古城免于玉焚,旅游获得继续发展。
(1)杭州走向世界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来到杭州旅游观光。在杭期间,采风问俗,记下了这里的许多事情,并通过闻名全球的《马可·波罗游记》,把“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介绍给了世界,他如此描述这一个“水的世界”:
这座城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敞……城内除了陆上交通外,还有各种水上通道,可以到达城市各处。所有的运河与街道都很宽敞,所以运载居民必需品的船只与车辆,都能方便地来往穿梭。
据说,该城中各种大小桥梁的数目达一万二千座。那些架在大运河上,用来连接各大街道的桥梁的桥拱都建得很高,建筑精巧,竖着桅杆的船可以在桥拱下顺利通过。同时,马车可以在桥上畅通无阻。
有这么多的桥梁,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惊奇。
整个城市简直就好像竖立在水中,城的四周都是水。
杭州从此为欧洲各国及世界其他国家所知晓,并陆续迎来了不少的境外游客。
(2)游览空间扩大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杭州的游览空间从西湖延伸至城郊。六桥烟柳、九里云松、灵石樵歌、孤山霁雪、葛岭朝暾、北关夜市、冷泉猿啸、浙江秋涛、两峰白云、西湖夜月等“钱塘十景”的出现,意味着杭州旅游的区块除了西湖,还有灵隐、运河、钱塘江等。
(3)休闲之风兴起
西湖四周的园林别业、寺院庵堂,湖心岛上的亭台楼阁、精室巧舍,成了市民休闲的场所,“这地方的居民,颇有闲情逸致。在他们一天工作之余或是一次商业交易了结之后”,就“希望带上自己的妻子或情人,租一条画舫或是雇一辆街车,借以消磨闲暇的时光”,“所有喜欢泛舟行乐的人,或是携带自己的家眷,或是呼朋唤友,雇一条画舫,荡漾水面”,“街车就在这种街道上往来驰骋。这种车子是长方形的,顶上有盖,四周挂有绸缦,并且配有绸制的坐垫。那些喜欢游乐的男女常常雇它代步。因此,时常有大批的车子在街道上经过”。
(4)娱乐行业兴盛
杭州是元杂剧后期创作演出的全国中心,城中出现了大量瓦舍勾栏,“百戏杂陈”,日夜上演,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但同时有“红灯区”和大量以卖笑为生的妓女,“在其他街上有许多红灯区。妓女的人数,简直令人不便启齿。不仅靠近方形市场的地方为她们的麇集之所,而且在城中各处都有她们的寄住之地。她们的住宅布置得十分华丽,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香气袭人,并有许多女仆随侍左右”。
2.明清
(1)空间扩展,景点增多
明清两代,浙江、杭州地方政府整治西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明正德三年(1508)知府杨孟瑛治湖、清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数次治湖。在治湖的同时,时人修缮古迹遗存,建设景点景区,杭州的游览空间不断向周边扩展,延伸至天竺、云栖、西溪等。景点不断添设增多,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所载资料统计,景点达450多处。而据清翟灏、翟瀚《湖山便览》统计,景点已增至1016处,而且内涵更加丰富充实,例如,“吴山大观”景点,景目之下又有金地笙歌、瑶台万玉、紫阳秋月、三茅观潮、鹿过曲水、鹤步寒山、峨眉月照、梧岗飞瀑、枫岭红叶、云居听松“吴山十景”;而远在留下郊野的“西溪探梅”景点,景目之下又有仙岛荡、幔芦港、秋雪滩、莲花幢、杨柳城、薝葡篱、护生堤、弹子楼“秋雪八景”,法华秋霁、佛慧晚钟、北峰起云、西溪梅墅、蒹葭泛月、河渚渔歌、竹林问渡、生池饲鱼“曲水八景”共计16处景点。许多景点并非单一的景点,而是以点带面,已扩充为空间相对宽阔的旅游区块。
(2)景点品牌化,产品特色化
“西湖十景”之名渊源于南宋画院西湖山水画题名。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多次来到杭州,遍游西湖胜景,并用御制诗的形式钦定了“西湖十景”,即: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南屏晚钟和双峰插云。而李卫任巡抚时,又有“西湖十八景”之称,即:功德崇坊、海霞西爽、鱼沼秋蓉、莲池松舍、亭湾骑射、吴山大观、湖心平眺、湖山春社、梅林归鹤、玉泉鱼跃、玉带晴虹、宝石凤亭、天竺香市、云栖梵径、蕉石鸣琴、凤岭松涛、韬光观海、西溪探梅。这些景目完整定型,是全社会对西湖景点精华的认可、提炼,标志着旅游产品进入了有意识打造品牌的时代。
与之相对应,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杭州旅游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十分明显,主要有西湖湖泊游、天竺香市游、钱江观潮游、城市观光游、龙舟竞渡游等。
(3)游览线路定型,导游书籍问世
明清以来,在总结前人游览经验和现实景点发展的基础上,开始推出多条游览线路,其中,游湖依然是杭州旅游的重点,常走的精品游览线路是“出钱塘,泊南屏,一入里湖而返,以为观止”;若岸游陆行,则“往灵隐,由六桥、三潭而返”,不过如此步行,让人疲惫不堪。此外,尚有田汝成标出的5条游览线路:孤山路(从断桥出发,至今白堤、孤山、湖心、苏公堤、赵公堤,到杨公堤,景点15处),南山路(从涌金门出发,往南至南屏山、净慈寺、烟霞洞、南高峰、太子湾、三台山、花家山、龙井、虎跑、凤凰山、万松岭、包家山,景点150处),北山路(从涌金门出发,往北至钱塘门、昭庆寺、宝石山、葛岭、岳王庙、法华山、九里松、北高峰、灵隐寺,直至留下西溪,景点200处),吴山路(包括石佛山、七宝山、瑞石山、宝月山等,景点50处),浙江路(今江干一带,包括月轮山、六和塔、秦望山、五云山、风水洞等,景点15处)。这些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游览线路,是时人对唐宋以来杭州游览线路的系统整理和总结定型,并将深刻影响杭州以后游览线路的总体布局。从此,杭州的游览线路基本定局,尚未出现大的变化。
导游书籍首推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该书以游览为名,记湖山之胜,导游功能十分突出。此后又有类似的读物不下数十种,较著名的如翟灏、翟瀚的《湖山便览》,首卷总叙,二至三卷叙孤山路,四至六卷叙北山路,七至十卷叙南山路,十一卷叙江干路,十二卷叙吴山路,把杭州的游览线路分叙为五,先后串述各线之风景与名胜,删去与之关系不大的城内官廨、坊巷以及其他杂说,眉目清晰,适合旅游需求,颇受坊间欢迎。
综上,在传统杭州旅游的盛衰变迁中,从最初的发轫,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最终到明清时期的繁盛,形成了传统旅游的基本格局。这一基本格局涉及景点景区、游览线路、旅游产品、娱乐休闲、导游书籍、旅游形象,与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变迁存在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传统杭州旅游的基本格局,也就没有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变迁。而由国门洞开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尤其是基础设施改建和服务设施改建,不断推动传统旅游的近代化进程,使之逐渐呈现新的气象。因此,从旅游近代化视角考察传统杭州旅游,有助于研究近代杭州旅游的盛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