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严信仰与五台山

大约在东晋60卷本《华严经》译出后,五台山佛教就逐渐以华严信仰为主导了。文殊菩萨和毗卢舍那佛崇拜,《华严经》的诵读和华严忏的修持,有关文殊菩萨的神话传说,构成为五台山佛教的典型风貌。

五台山寺院普遍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其他诸佛、菩萨都处于陪衬地位。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菩萨顶,原建于北魏孝文帝年代,当时就称为大文殊院,说是文殊菩萨显圣、展示真容于此,故后又名为真容院。五台山著名佛寺也建有文殊殿。这些文殊殿规模宏大。文殊菩萨造型雄伟、奇特、多样,反映了信徒和匠师对文殊菩萨的神奇幻想和丰富想象。如佛光寺的文殊殿,面积竟达610平方米。殊像寺正中文殊阁,殿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为台怀区最大的殿宇。殿中的文殊菩萨驾狻猊(狮子)塑像,高9.3米,造型逼真传神,遐迩闻名。又如尊胜寺除三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殿外,还另有文殊殿,殿内供有五座台顶文殊菩萨和五种法像。再如著名的显通寺,除有文殊殿外,还有千钵殿,内供有铜铸的千钵文殊,头上有头,垒叠着五个头型,两边伸出许多手臂,号称千臂,每只手上都捧有一只金钵,钵上有释迦牟尼像,称为“千臂千钵释迦文殊菩萨”,以象征文殊菩萨的无穷智慧。还有,佛教徒把踏遍五台山五座台顶,朝拜过五顶的五尊文殊菩萨叫做“大朝台”。黛螺顶的五文殊殿,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人们来此等于上了五台顶,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萨,叫做“小朝台”。殿内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边为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右边为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相应于五台山五座台顶,文殊菩萨也一分为五尊了。此外还有文殊塔,如罗睺寺的圆形文殊塔和塔院寺的文殊发塔等建筑,都反映了佛教徒对文殊菩萨的特殊崇敬。

毗卢舍那(卢舍那)佛为《华严经》所崇拜的至高佛,因而也在五台山寺院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乘佛教把佛分为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和“化身佛”,称为“三佛”。法身佛,是以佛法为身,是佛法的神格化。报身佛,是经过修行获得果报,成就佛果之身。卢舍那佛就是报身佛。天台宗人把毗卢舍那和卢舍那加以区别,以毗卢舍那为法身佛,卢舍那为报身佛。法相唯识宗也同此说。密宗则以毗卢舍那为法身佛。释迦牟尼是“化身佛”,是为超脱众生,随世间的不同环境和需要而应现之身,是暂时的,有限的。在寺院也多建有毗卢殿,供奉毗卢舍那佛。如尊胜寺和碧山寺就有毗卢殿。但总的来说,远不如文殊菩萨地位之突出。

《华严经》为五台山佛教最为尊崇的经典,诵读和书写该经蔚然成风。念诵《华严经》是佛教徒的不可缺少的日课。明万历年间奉旨书写,历经16年完成的金字80卷本《华严经》一直藏在显通寺的铜塔里。佛教徒还依《华严经》的内容形成一套观法和忏法。

五台山还流传不少关于文殊菩萨的神话。这些神话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传说文殊菩萨显圣的事迹,如塔院寺的文殊发塔,高两丈余,传说文殊菩萨显圣化为贫女,遗留下金发藏在塔里。又如秘魔寺所在的秘魔岩,相传为文殊菩萨指令五百神龙潜修的地方。又一类是颂扬文殊菩萨对五台山人民的功德,如传说五台山原为不毛之地,后来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请来歇龙石,改变了气候,造福于百姓。这些传说都着重描述文殊菩萨与五台山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殊菩萨的神化和崇敬,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祈求幸福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