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彤云中医皮科经验集要
- 曲剑华 刘清
- 7875字
- 2020-08-28 16:59:27
十、瘾疹
【概述】
瘾疹是皮肤黏膜反复发生的一种限局性、一过性水肿反应,表现为大小不等、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瓷白色风团或抓痕隆起,不久可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迹。故民间称为“鬼饭疙瘩”、“风疹块”。相当于西医学的“荨麻疹”。
“瘾疹”病名最早见于春秋时代的《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汉代《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也有“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的论述。《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指出:“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症状有了简略的论述。到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㾦癗。状如麻豆,甚则渐大,搔之成疮”的论述,不仅提出了“㾦癗”的病名,更指出阳气外虚,外风入于腠理与气血相搏的发病机理;金代《儒门事亲》中说:“凡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蓄浊恶热毒之气,有一二岁而发者,有三、五岁至七、八岁而作者,有年老而发丹熛瘾疹者。”指出禀赋不耐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明代《证治要诀》中“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是脾风”的论述,第一次提出腥发动风的食物可引起本病;清代《疡医大全》指出:“胃与大肠之风热亢盛已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热极反兼风化,或客风鼓动内火,其病发于心肺二经。”不仅说明了肠胃变化与本病的关系,并提出了“内热生风”、“外风引动内风”的病因学说。
近代西医学统计,大约15%~25%的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间曾患过荨麻疹,为皮肤科常见病。由于荨麻疹致病因素复杂多样,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而临床上荨麻疹又经常反复发作,容易迁延成慢性,临床治疗比较困难。
陈彤云教授运用中医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治疗瘾疹,特别是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慢性荨麻疹常收到良好疗效。现结合临床医案介绍其辨证论治的经验。
【病因病机】
陈彤云教授在总结古代前贤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结合荨麻疹发无定处、随起随落的临床表现,认为引起荨麻疹的外因主要是风邪侵袭,内因主要是腠理不密,不能抵御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侵袭人体,故风团的颜色有赤白之分、风团的肿胀有轻重之别;腠理不密,或因劳累汗出,毛孔开泄,或因卫气不充、不能卫外而为固,或因饮食不节,肠胃积热,化生内风,在外风引动之下,怫郁肌肤。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阴液,若风邪稽留日久,常致卫气耗散、阴血耗伤,使肌肤失于温煦、濡养,腠理难以固密,风邪得以屡犯腠理,怫郁卫气。因此,瘾疹(慢性荨麻疹)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是卫气耗散、阴血耗伤,不能“温分肉、肥腠理”,既不能御风于外,又无力祛邪外出。
【辨证论治】
基于对瘾疹(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陈彤云教授在治疗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经验。
一是注意扶正固表。她认为瘾疹(慢性荨麻疹)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风邪的侵袭,而是病程日久导致卫气耗散、阴血耗伤,既不能御风于外,又无力祛邪外出。因此在治疗上重视益气固表、养血活血以扶正。常用玉屏风散、当归饮子等加减化裁组方。
二是注意调理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欲益气养血以扶正,必须重视脾胃的调理。临床常用陈皮、枳壳、神曲、焦三仙、炒谷稻芽等健脾消导;也常用茯苓、甘草与玉屏风散中的黄芪、白术相配,取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
三是重视活血疏风。陈老根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的特点,和“久病入络”的病理特点,在瘾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上,重视养血活血通络,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思想。常用当归饮子及丹参、鸡血藤等养血活血之品。
四是注意祛邪而不伤正。在治疗中不过用宣散之药,以免进一步耗气、伤阴。即使用麻黄、荆芥,也常要用乌梅、五味子等酸敛之品收敛,防止发散太过。
五是注意生活起居的调护。不仅嘱患者禁忌辛辣、腥发食物,还要求避风,尤其减少洗澡和剧烈运动,防止在热水浴后或大汗出后,毛孔开泄,贼风侵袭肌肤腠理。
1.阳虚风寒证
辨证要点:
风团色淡或白,遇冷加重、得暖则减,或晨起时明显。恶风寒,无汗或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或缓。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证型系卫气不充,不能温煦,腠理不固,虽风寒侵袭而无力驱散。故风团色淡或白,遇冷加重;晨起之时,旭日初升,阴霾未散,大气清冷,而人体阳气尚未充盈于外,故多在晨起时皮疹和症状明显。卫阳不振,其人恶风寒,风寒怫郁而无汗,或腠理失固而自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或缓俱为卫气不充、风寒怫郁之象。辨证为卫气不充,风寒束表。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证型系卫气不充,不能温煦,腠理不固,虽风寒侵袭而无力驱散。治疗宜益气固表,宣散风寒。方用玉屏风散合麻黄方加减,主要药物有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0g,麻黄3g,杏仁10g,茯苓15g,海桐皮15g,乌梅10g,甘草10g。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用麻黄方宣散风寒。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取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使卫气充实;麻黄与杏仁一宣一降,配防风,宣肺散寒、祛风解郁;海桐皮味苦辛,辛能散风、苦可燥湿,散风除湿以利风团消退;乌梅酸敛,甘草和中,既可防宣散太过而耗散卫气,又可酸甘化阴反佐芪、术之温燥。麻黄方本为急性风寒型荨麻疹而设,宣肺散风、温卫祛寒之力强。然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病程既久而卫气不充,不可宣散太过而进一步耗伤正气,故麻黄仅用2~3g,且以乌梅反佐收敛。
2.血虚风热证
辨证要点:
风团色红,午后或夜间为重,不恶风但恶热;皮疹灼热而痒,遇热加重;心烦口渴,或有盗汗。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沉细或细数。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证型系风邪稽留日久,风盛则燥,阴血耗伤;阴虚内热,化燥生风;或外风引动,风热相搏,壅滞肌肤,故见风团色红;风热搏于腠理,不得疏泄,故不恶风而恶热,遇热皮疹和瘙痒加重;午后大气中阳热鼎盛而助热,夜间阳气收潜入于阴分而更显阴虚,故皮损多午后或夜间为重;阴虚有火,故心烦口渴,或有盗汗;舌质红,苔少或薄黄,脉沉细或细数乃阴虚有热之象。辨证为阴虚内热,风热相搏。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证型治疗宜养血滋阴,疏风清热。方用当归饮子加减,主要药物有当归10g,川芎10g,生地20g,赤芍15g,荆芥10g,防风10g,桑白皮15g,炒侧柏15g,秦艽10g。其中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取四物汤之意养血活血、滋阴清热,清血热、熄虚风;荆芥、防风辛能散风、凉能清热,帮助疏散卫分怫郁的风热;桑白皮泻肺清热、行水消肿,秦艽、侧柏祛风通络、凉血除湿,可消红斑、风团。全方养血活血、滋阴凉血、祛风通络、除湿消肿,使风邪得散、肌肤得润、虚热得清、血络得通。
3.气血失和证
辨证要点:
风团遇冷、遇热或压迫、搔抓即起,随起随消,发无定时;风团色淡或仅见红斑,瘙痒不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证型系风邪稽留,怫郁腠理,卫气不宣,营血不布,阴阳失调,肌肤不得温煦和濡养。腠理不固,风邪频犯;血行乏力,输布不匀。故遇冷、遇热或压迫、搔抓即起风团,发无定时;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为气血失和,阴阳不调之象。辨证为气血失和,阴阳不调。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证型治疗宜调和气血。方用玉屏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主要药物有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0g,当归10g,丹参15g,川芎10g,茯苓15g,鸡血藤15g,首乌藤15g,天仙藤15g。方中以黄芪、白术、防风配茯苓,益气固表,使卫气充、腠理密,无受外风袭扰;当归、丹参、川芎配鸡血藤养血活血,川芎乃血中风药,祛血中之风。天仙藤味苦性温,能行气活血化湿,《本草求真》谓其“因味苦主于疏泄,性温得以通活,故能活血通道,而使水无不利,风无不除,血无不活,痛与肿无不治故也”,首乌藤又称夜交藤,除可养心安神,《本草再新》中称其还有“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的作用。天仙藤、首乌藤与鸡血藤配伍使用,能养血活血、祛风通经,使营血畅行、去除风邪,赵炳南先生则认为有沟通阴阳的作用。
4.风湿蕴阻证
辨证要点:
反复起风团,色淡红或皮肤色;发作常无明显诱因和规律,无恶风寒、恶热等全身症状;或有纳少乏力,腹胀便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厚,脉滑。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证型系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致脾虚失运,湿浊停滞,故可见纳少乏力、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或厚,脉滑。脾为后天之本,脾虚不运,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温分肉、肥腠理”,致腠理不固、无力卫外,故风邪得以随时侵袭,并与内湿相合,蕴阻肌肤,故见风团肿起、反复发作、发无定时。舌质淡,舌苔白或白厚,脉滑乃脾虚湿滞之象。辨证为脾虚湿滞,风湿蕴阻。
陈彤云教授认为本证型治疗宜健脾消导,散风除湿。方用多皮饮加减,主要药物有冬瓜皮15g,茯苓皮15g,白鲜皮30g,地骨皮15g,陈皮10g,桑皮15g,神曲10g,丹皮10g,白术10g。多皮饮是赵炳南先生的经验方,有健脾利湿、温卫疏风、凉血止痒的作用,多用于瘾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原方药味十余种,均为植物皮类药物,取“以皮达皮”之意。陈彤云教授根据赵老经验,在应用多皮饮时,加用白术、陈皮、神曲等健脾消导药,与冬瓜皮、茯苓皮等利水渗湿药相配,健脾消导、利湿消肿,同时顾护脾胃,防止白鲜皮、桑皮、地骨皮、丹皮等祛风除湿、凉血清热之品对脾胃的损伤。
【典型医案】
医案一
刘某,女,61岁,2002年7月2日初诊。
主诉:
全身反复起风团、瘙痒1年余,加重3天。
现病史:
患者1年余前受冷风后出现全身淡红色风团,伴瘙痒,反复发作,每由冷风或受凉诱发或加重,服用抗组胺药物皮疹可消退,但停药1~2天后即复发;3天前洗澡后即入空调房间乘凉,致皮肤瘙痒、风团加重。现风团时现,瘙痒;伴纳呆,时有腹胀、反酸、恶心;畏寒无汗;大便不爽。
舌脉: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皮科情况:
皮肤划痕征(+)。
辨证:
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治则:
益气固表、宣肺散寒。
方药:
玉屏风散合麻黄方加减:黄芪20g,防风10g,白术10g,乌梅10g,麻黄3g,杏仁10g,海桐皮20g,白鲜皮20g,地肤子15g,茯苓15g,枳壳10g,神曲1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7日。嘱患者避风寒、忌腥发。
二诊(2002年7月9日):
患者诉皮疹大减,偶受风寒皮肤仍痒,但抓后仅见少量淡红斑,无肿起的风团,纳食增加,无反酸烧心,偶感恶心。中药前方加藿香、佩兰各10g增强清热利湿之效,再进7剂。所患即告痊愈。
【医案分析】
患者瘾疹(慢性荨麻疹)病史1年余,日久卫气耗散,不能温煦固摄,致腠理不密,故每遇冷风或受凉而起风团,反复不愈;近日逢夏季酷暑炎热,浴后毛孔开泄,又贪凉吹风,致风寒束表,肺卫失宣,故见畏寒无汗,风团增加;患者年老脾虚,又暑热多湿,致中焦蕴湿,故纳呆,时有腹胀、反酸、恶心,大便不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乃湿蕴中焦、外受风寒、卫气不宣之象。
陈彤云教授用黄芪、防风、白术玉屏风散合茯苓取四君子汤之意,健脾益气、卫外固表以扶正;用麻黄、杏仁宣肺散寒以祛邪;用白鲜皮、地肤子、海桐皮祛风除湿止痒,枳壳、神曲消导运化脾湿,助脾胃运化,使卫气得以充实;佐以乌梅、甘草和中收敛,防麻黄、防风之发散太过而耗伤正气。全方健脾益气、宣肺散寒、扶正祛邪。复诊根据皮疹减轻,而中焦蕴湿未化,时有恶心,益以藿香、佩兰芳化湿浊,促脾胃健运,使患者脾胃健运,蕴湿得化,卫气充实,风寒宣散,得以病愈。
陈彤云教授认为,瘾疹(慢性荨麻疹)多因风邪耗散卫气,或体虚气弱、卫气不足,腠理开阖失司,无力御邪于外,故欲散风邪须先实卫气、固腠理。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故欲实卫气则须强脾胃。因此,在治疗瘾疹(慢性荨麻疹)中重视调理脾胃和益气固表,是陈彤云教授的主要经验之一。
医案二
金某,女,53岁,2004年10月4日初诊。
主诉:
全身起风团、瘙痒5月余。
现病史:
患者5月前出现每于身热欲汗时皮肤瘙痒,抓后起榆钱大小的红色风团,局部有灼热感;烦热口渴,不喜盖被;夜间多梦易醒;二便调。
舌脉:
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皮科情况:
现未见皮损。
辨证:
阴虚内热,风热相搏。
治则:
养血滋阴,疏风清热。
方药:
当归饮子加减,荆芥6g,防风10g,当归10g,丹皮15g,生地20g,赤芍15g,川芎10g,地骨皮15g,青蒿20g,桑白皮15g,白蒺藜30g,白鲜皮2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4日。
二诊(2004年10月18日):
药后瘙痒及灼热感明显减轻,皮疹白天基本不发,仅晚饭后至睡前时有新发。中药前方去荆芥、白鲜皮、川芎,加首乌藤30g,白茅根30g,银柴胡15g,丹参20g增强清热凉血。再进14剂。
三诊(2004年11月1日):
风团基本不再发,但皮肤受压或搔抓后,仍可见红肿性抓痕,不久可消退。前方加鸡血藤15g,再进14剂巩固疗效。
【医案分析】
该患者阴血不足、虚热内生,当身热汗出、毛窍开泄时,风邪乘隙、引动内热,风热搏结肌肤腠理而起风团,且风团色红、肌肤灼热。烦热口渴、夜卧多梦,属阴虚内热、热扰心神的表现。舌红苔薄白,脉细数也为阴虚内热的征象。血虚有风,当用当归饮子养血疏风,故陈彤云教授以当归、生地、赤芍、川芎养血活血、滋阴清热;桑白皮、地骨皮泄肺凉血,青蒿、丹皮凉血清热,四药配合清血分虚热;荆芥、防风辛凉解表,散风清热、祛邪外出;白鲜皮、白蒺藜疏风清热止痒。全方养血活血、滋阴清热,重在养血熄风以扶正;清热疏风、辛凉解表,辅以祛风清热以祛邪。将四物汤中的熟地换生地,意在加强滋阴清热之力。二诊患者风团减少,唯晚上发作;皮肤瘙痒、灼热大减,说明在表的风热已被宣散,血分的虚热尚未清除。故减去散风的荆芥、白鲜皮、川芎,加用凉血清热的白茅根、银柴胡,清伏于血分的虚热;首乌藤、丹参养血活血通络,散风而不伤阴、活血以熄风,并可安定心神。经过近月的治疗,患者皮肤瘙痒及风团基本消退,仅在搔抓或压迫后局部发生红斑,说明阴虚内热及搏结的风热已清散殆尽,由于久病入络,血络中尚有余热残风未尽,故在沿用前方巩固疗效的基础上,加鸡血藤引药入血入络,以求痊愈。由于风为阳邪,易伤阴液,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由于风邪久羁,多有阴伤血亏,故多数患者往往午后或夜间皮疹加重。阴虚不能配阳,会产生虚热,伏于血分,当外界风邪侵犯皮肤腠理,引动血分虚热,搏结于皮肤,就会产生红斑、风团和皮肤灼热。
陈彤云教授治疗此型瘾疹(慢性荨麻疹)从养血滋阴入手,滋阴以清虚热,养血以熄虚风,辅以辛凉之品清热散风。如果虚热明显,皮疹色红、皮肤灼热、夜间多发,常加用银柴胡、青蒿、地骨皮等清解血分的虚热;如果风邪为著,皮疹风团较大,瘙痒明显,则常加薄荷、蝉衣、浮萍等辛凉发散风热。
医案三
曹某,男,27岁,2005年5月1日初诊。
主诉:
皮肤瘙痒,搔抓后起红斑、风团12年余。
现病史:
患者12年前因吃“海鲜”引起全身骤然发生大量风团,剧烈瘙痒,经治疗皮疹消退。但此后时常感觉皮肤痒,搔抓后抓痕隆起或形成风团、红斑,不久可自消。皮疹时轻时重,发无定时,自觉病情反复与饮食无关,发作频繁时遇冷、遇热均可引起皮肤瘙痒、起风团;病情缓解时,则遇冷、遇热均无不适。现未见皮损;纳可、二便调。
舌脉: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缓。
皮科情况:
无。
辨证:
气血失和,阴阳不调。
治则:
益气养血,调和阴阳。
方药:
玉屏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丹参20g,鸡血藤15g,首乌藤30g,天仙藤15g,秦艽10g,海桐皮15g,白鲜皮20g,青蒿2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4日。
二诊(2005年5月15日):
服药后,瘙痒次数减少,但搔抓后仍有风团和抓痕隆起,有时未感觉瘙痒也没有搔抓,也可起风团,约一小时后消退,舌脉同前。患者瘙痒减轻,风团仍起,说明风湿相搏,缠绵难解。故前方去青蒿,加杏仁10g、茯苓皮15g,以杏仁配防风宣肺气散风邪,以茯苓皮配白术、黄芪健脾除湿祛在表的湿气,嘱患者再进14剂。
三诊(2005年5月29日):
患者诉皮肤基本不痒,但皮肤仍偶有风团出现,十几分钟即消。方治有效,予前方加泽泻10g,加强除湿利水,嘱患者继续服用至痊愈。
【医案分析】
该患者病程长达十几年,但年轻体壮,舌脉正常,并无气虚、血弱的明显证候,且皮疹发无定时、瘙痒不著、时轻时重,当属卫气与营血的功能失调,不能时刻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常为风邪乘隙侵犯所致。
陈彤云教授以玉屏风散和当归饮子合方加减,意在益气养血活血、祛风除湿通络,达到鼓舞卫气、畅通营血,调和气血功能,使风邪无隙可乘的目的。有些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迁延日久,皮疹发作时轻时重,发作时诱因也无明显规律,甚至无瘙痒症状,也无明显全身症状,使临床辨证困难,治疗上常感无从下手。
陈彤云教授认为,气血在生理上本相互为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由于风邪屡犯皮肤腠理,怫郁肺卫,使卫气的宣发、营血的敷布难以顺畅,不能正常行使“温分肉、肥腠理”的生理功能,故皮疹时常发作,又常自行缓解。在治疗上,应重在鼓舞卫气的宣发、通畅营血的敷布,使气血的功能协调,皮肤得卫气的温煦、营血的濡养,方能减少风邪对皮肤的侵袭。在用药上,陈彤云教授常用玉屏风散和当归饮子合方加减,以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鼓舞卫气,以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濡养肌肤,以增强气血对皮肤的温煦和濡养作用;以首乌藤、鸡血藤、天仙藤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按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用藤类药物有利于去除入络的风邪、水湿,络脉通畅也有助于卫气的宣发、营血的敷布,可协调气血更好地发挥其生理功能。
医案四
贾某,男性,17岁,2002年11月2日初诊。
主诉:
全身反复起风团,伴瘙痒1年余。
现病史:
1年来患者全身反复起风团、瘙痒,发无定时,严重时常伴有腹痛,遂就诊。现胸腹、臀部大片淡红色斑片,伴瘙痒;面色黄,形体瘦,肢冷畏寒;纳少;便溏。
舌脉:
舌质淡,舌苔白,脉滑缓。
皮科情况:
躯干、上肢、臀部风团呈不规则的大片地图状,浅粉或皮肤色。
辨证:
脾虚湿滞,风湿蕴阻。
治则:
健脾消导,散风除湿。
方药:
多皮饮加减,白术10g,陈皮10g,枳壳10g,砂仁3g,神曲10g,芡实10g,扁豆10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白鲜皮30g,地骨皮15g,桑皮15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4日。
二诊(2002年11月16日):
药后纳食增加,大便正常,风团减少,呈指盖大小,无腹痛。根据患者脾胃蕴湿减轻,脾气运化改善,前方去芡实、枳壳,加防风、杏仁,再进14剂。
三诊(2002年11月30日):
每日仍有少许风团发出,轻微瘙痒,纳可便调。中药前方加干姜6g、黄芪15g,再续14剂。
四诊(2002年12月13日):
近二周,偶发风团3~4次,疑与食入韭菜、鸡蛋有关,微痒。予除湿丸服用至皮疹痊愈。
【医案分析】
该患者面色黄、形体瘦,乃属脾虚不运之候。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失运无以充养卫气,腠理开合无权,易为风邪所袭;脾虚湿滞中焦,受外风引动,蕴于肌肤,与风邪缠绵致风湿蕴阻肌肤,进一步阻碍卫气的宣发敷布,使风湿稽留不去,故患者反复发生风团。脾失健运,湿滞中焦,故纳少腹胀,大便时溏;脾阳不振,复受风寒,故时有腹痛。舌质淡苔白脉滑缓,乃脾虚湿滞的表现。
多皮饮健脾除湿、疏风和血,为赵炳南治疗脾虚湿滞引起的湿疮、荨麻疹的经验方。陈彤云教授在此方基础上,加用陈皮、白术、扁豆、芡实,加强健脾除湿的力量,并配合枳壳、砂仁、神曲、甘草醒脾和胃,助脾胃的运化。在脾胃功能逐渐增强、卫气得到充实的基础上,二诊,加防风、杏仁散风邪、宣肺气,驱散怫郁腠理的风邪。患者湿滞虽久,尚无化热的征象,故三诊加干姜温胃健脾,振奋脾阳,使腠理得到温煦,提高抗御风邪的能力。
陈彤云教授治疗脾虚湿滞型的瘾疹(慢性荨麻疹),并不急于宣散腠理的风邪,而是首先健脾化湿,温振脾阳。一方面脾气得健方能化湿,湿气运化,才能驱除裹挟于湿中的风邪;另一方面,脾阳不振,卫气不充,即使祛风外出,卫气不能使腠理固密,仍不免受风邪的侵袭,难以取得疗效。在脾胃得以健运,湿滞得以运化,脾阳得以振奋,腠理得以温煦、固密时,再运用散风宣肺之品,驱除腠理风邪,则风邪难以再犯腠理,瘾疹(慢性荨麻疹)方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