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彤云中医皮科经验集要
- 曲剑华 刘清
- 7294字
- 2020-08-28 16:59:26
前言
陈彤云,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陈树人先生以善治温热病而享名。受家庭熏陶,陈彤云自幼爱好中医,喜欢旁听父亲带徒时讲解中医四部经典、本草汤头。入辅仁大学后,每遇闲暇假日,仍随父临证抄方。婚后又随公公哈翁锐川攻习皮外科。哈翁医道超群,名满京津。每日哈翁应诊,陈老必伺其左右,力学数载,尽得真传。不仅全面掌握了皮外科的辨证论治和用药特点,还学到了不少秘方的制备技术。建国后又得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指点,深得哈、赵学术精髓。现陈老从医已65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广大患者爱戴。
1951年陈彤云老师毅然放弃了繁忙的门诊,积极投入到中医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1966年陈彤云老师调至北京中医医院外科,从事临床工作。当时感染性疾病较多,如乳腺炎、背痈、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等。陈彤云老师遵古不泥,勇于创新,在继承哈老、赵老大夫治疗经验的同时,结合当时疾病的发病特点,创立以散结消肿为主、助以扶正的治疗原则。有时在不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彤云老师多次应邀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自然医学研讨会、皮肤病及皮肤美容保健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了《燕山医话》、《常见皮肤病性病的中西医防治》和《脾胃论·刘涓子鬼遗方译注》,审定《陈彤云治疗痤疮经验》、《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彤云》等,并参与编写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在中医皮外科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且临床疗效突出。近年来陈彤云老师重点研究和治疗神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黄褐斑、痤疮、扁平疣、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等病,尤其对治疗颜面损美性皮肤病有独到的见解。1993年由其组方研制的中药“祛斑增白面膜”获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作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已带徒弟4名。曾获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工作贡献奖、《北京中医》第二届编委会委员贡献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最佳理事长、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
陈彤云曾历任《北京中医》第二届编委会副主编,中医杂志第二、三届编委会委员及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副会长、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医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市鼓楼中医院技术顾问、《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第二届顾问编委、北京中医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顾问、北京中医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卫生局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专家委员会中医外科组委员、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研究课题评审委员、现代中医临床免疫研究所临床免疫学术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学宣传顾问、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香港保健协会教授。
在65年的临床实践中,陈彤云老师一贯治学严谨、好学深思,对医术精益求精,兢兢业业,带徒时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以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重视内治,善于师法前人,又乐于接受现代医学的新观点、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用药博采众长。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总结提高,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学术思想与学术风格。
一、辨证论治,整体合一
陈彤云老师常讲:“辨证论治和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的精髓,《内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不要把皮肤病看成是简单的皮肤损害,外在的皮损往往是由内因造成的,是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外在表现。”陈彤云老师在治疗皮肤病时,强调辨证准确,注重外病内治,常通过内服药调整脏腑阴阳气血而获效。
如神经性皮炎,陈彤云老师认为此病多因情志内伤,风邪侵扰以致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或有脾湿不运,复感风邪而发病;或内衣领口摩擦;或机械性刺激,反复搔抓所致。如症见皮损色红,伴心烦易怒、精神抑郁、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质红、脉弦等症,陈彤云老师以为证属情志内伤、肝郁化火。陈老治以疏肝解郁、凉血疏风泻火为法。若症见皮损淡褐,肥厚粗糙,剧烈瘙痒,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濡缓。陈老则辨为脾湿不运、外感风邪型。治宜健脾利湿、养血疏风为法则。同时告诫病人积极配合,疏导情志,生活规律,避免紧张焦虑的情绪,切勿烫洗和搔抓。
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陈彤云老师认为,在临床上应根据皮肤病的发病缓急、病程长短及局部表现,灵活运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陈彤云老师常说:“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从疾病的发生顺序来说,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治标与治本,就是对证与对因的治疗原则。治病求本是医者之理想,然病情万变,其本难求。许多慢性皮肤病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复杂的变化,当出现新发病时必须‘急则治标’。在患者万分痛苦之时,病情十分危急之际,不可不思以救急之法。先解除痛苦,缓解病情,再徐图调养之道。”如在治疗急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时,由于这些疾病病发迅速,局部红肿糜烂明显,有时控制不及时可波及全身,此时陈彤云老师常用重剂清热凉血解毒之品,独治其标。若皮损肿胀、糜烂、色红、渗出多时,则采用中药煎水冷敷局部以救急,同时积极寻找并去除致敏原。此时可不必顾及其素体的强弱虚实。而有些老年体弱者患带状疱疹,在疱疹消退后常遗有神经痛,陈彤云老师在治疗这些病人时认为:虽然疼痛是由于余毒未清,气虚血滞所致。但其根本原因是老年人体弱气虚,不能祛邪外出,故必以扶正补虚为主,重用补气药,以培中气,缓则治本,往往收到奇效。
三、四诊合参,尤重舌诊
陈彤云老师诊病,重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也抓住重点。陈彤云老师在辨证时尤重舌诊。中医学常言:“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苔是胃之气。”她认为观舌可判断外邪之轻重、正邪之消长和病势的进退以及胃气的存复情况。
如湿热证初起见薄白、白滑或白腻苔时,说明湿重热轻;舌苔黄腻、黄滑,表明湿热并重;黄腻而燥,则为湿热化燥。察舌质的变化,以红、绛、光、裂、淡、嫩和燥润来区分热、燥、津伤的程度及脏腑气血的盛衰。尤其是肠胃疾患,很能从舌诊上反映出来,像黄苔主脾胃病、热证、里证;苔白厚腻为中阳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湿浊郁积,上溢于苔。
四、辨证辨病,互为补充
随着现代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皮肤病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一些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新病种,如染发剂造成的皮炎、化妆品皮炎、放射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艾滋病的皮肤症状等。陈彤云老师认为在辨证的同时还要结合现代病的特点,对疾病做出明确的诊断,辨证与辨病二者同等重要,互为补充。辨证是宏观的、针对疾病的性质而言;辨病则相对是微观的,指疾病的病理形态、病因而言。在临床上陈彤云老师辨证与辨病结合,相辅相成。治疗上陈彤云老师也很重视辨证论治与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常根据文献报道,改进用药,取长补短,有的放矢。如治疗寻常型痤疮时,她在辨证分型用药的同时,还注意结合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抗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的清热解毒的中药。
五、师古创新,灵活运用
荨麻疹是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中医称“隐疹”、“赤白游风”。《诸病原候论·风瘙身体隐疹候》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陈彤云老师认为本病总由风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所致。因禀赋不耐,又食鱼虾等腥荤动风之品;或素体虚弱,卫表不固,又感风热、风寒之邪。临床如见荨麻疹起病急骤,皮疹色赤,剧痒灼热者,陈老辨为风热袭表,治以辛凉透表、宣肺清热,方以银翘散加减;如皮疹色淡,遇风冷加重,得热则轻。则证属风寒束表,当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以麻黄汤、桂枝汤加减。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均为治疗外感发热的名方,三方作用的共同点是疏散表邪,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陈彤云老师才大胆“拿来”,将这三方用于治疗荨麻疹。正如她所说:“不拘时方经方,只要对证即可应用。”
六、中焦为枢,重视胃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祖国医学极为重视脾胃在生理病理中的重要意义。陈彤云老师对《内经》关于“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的理论有深刻的体会。临证十分重视患者的年龄和体质,尤其针对老年和幼儿患者的生理特点,在应用清热苦寒药物的同时,常酌情加入培补脾土、健脾渗湿、燥湿利湿之品,以顾护中焦,扶正祛邪。
在皮外科疾病中正虚邪实者辨治最难。如对年高体弱的蜂窝组织炎的病人,出现漫肿久不溃破或出脓较少者;气血虚亏的淋巴结核、深部脓肿、下肢溃疡、深静脉炎、雷诺病、硬皮病、硬结性红斑、皮肌炎、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等病,陈彤云老师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临证时常告诫医者要注意培补脾土,脾胃健运,中气复旺,四旁得溉,气血阴阳得和,正气足,邪乃去。
七、巧用外治,改进剂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的节奏加快,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加之环境污染等因素,使有损于颜面美容的皮肤病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陈彤云老师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筛选出一批对常见损容性皮肤病有独特疗效的中药,并对外用剂型作了大胆的改革。研制出“祛斑粉”、“祛斑霜”、“祛斑增白面膜”、“痤疮面膜”、“痤疮霜”及中药洗面奶和防晒霜等系列药品。其中“祛斑增白面膜”获1993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这些疗效明显,使用方便,顺应潮流的制剂,深受广大中青年患者的欢迎。正如陈老强调的“外病内医,不忘外调。”外用制剂简单方便实用,可直达病所。内外结合,协调统一,阴阳和,精血充,气血调,经络通。
八、健康为本,重视养生
陈彤云老师虽已九十四岁高龄,然思维清晰、步伐轻健,现仍坚持每周出专家门诊。其一贯主张“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才是根本”。陈老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平素饮食清淡、生活规律,常年坚持锻炼,有时做保健操,有时用健身器械,有时散步。现每天用走步机自测,坚持每日走3000步,从不间断,对生活积极乐观充满爱心。其自身即是健康养生的典范。
九、脏腑辨证与损美性皮肤病
陈老近些年着重于诊治颜面损美性皮肤病,并以脏腑辨证治疗此类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和临床上所表现的特殊指征来分别判断皮肤病的重要所在和皮肤病与脏腑的关系。陈老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关系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而实现。陈老推崇有“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论述,故称头面部为五脏之镜。若五脏的功能活动正常,就可通过经络将气血津液输送和敷布于头面部,皮肤得以滋养,亦可抵御外邪,故面部红润细腻,毛发光泽,五官正常。相反,则面无光泽,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五官不端等。因此陈老认为五脏的功能盛衰及病理变化直接关系到人的容貌美。
十、辨证论治原则在皮肤病治疗中的灵活应用
在临证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陈老始终强调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陈老时常提醒学生,中医治病辨证最关键,辨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料,用中医的理论加以归纳总结与分析,运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来认识疾病的性质、部位、发病趋势及体质强弱等情况。而皮肤病的辨证,还包括肉眼观察到的皮肤表面的变化。
在皮肤病的辨证过程中,陈老认为:一般急性、泛发性、瘙痒剧烈、变化快的皮肤病,多伴有口干渴、小便黄、大便秘、心烦、发热、面红等,脉多浮、洪、滑、数、有力,舌质多红或舌尖红,舌苔多黄白腻等。此证多属阳证、表证、热证、实证。反之,一般慢性、湿润性、肥厚性、自觉症状轻或不明显的皮肤病,多伴有口黏淡、纳呆、大便不干或溏泄、腹胀满,脉多沉缓、沉细或迟,舌质多淡,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等,此证多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如皮科常见的神经性皮炎,陈老认为此病多因情志内伤、风邪侵扰以致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或有脾湿不运,复感风邪而发病;或内衣领口摩擦;或机械性刺激,反复搔抓所致。如症见皮损色红,伴心烦易怒、精神抑郁、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质红、脉弦等症,陈老辨此证为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治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凉血疏风为法,用药以丹栀逍遥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若症见皮损淡褐,肥厚粗糙,剧烈瘙痒,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濡缓,则陈老辨证为脾湿不运、外感风邪,治宜健脾利湿、养血疏风为法;如皮损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素体虚弱、心悸怔忡,气短健忘,或月经不调等,舌质淡,脉沉细,陈老辨为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以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十一、清热八法
陈老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现代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结构和习惯也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如果饮食不节,酒酪为浆,日久则生痰化热。正如《内经》云:“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由此导致的皮肤病早期多为实热证,故陈老善用清热之法。如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疏风、清热养阴、清热安神、清热渗湿、清热利湿、通腑泻热等,这些都是临床实践中陈老应用较多的方法。常用中药如金银花、连翘、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生地、赤芍、牡丹皮、生石膏、知母、白茅根、夏枯草、紫草、茜草、丹参、龙胆草、藿香、佩兰、薏苡仁、茯苓、猪苓、白术、白扁豆、金钱草、滑石、车前子、车前草、白鲜皮、地肤子、茵陈、萹蓄、瞿麦、生大黄等品。
陈老喜用生大黄,取其清热泻火、通腑泻下、消脂导积之力,对肺胃积热者,用生大黄可使热毒下泄,开导有形之邪,还可深入血分、活血化瘀以散结消肿。
陈老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大黄治病的范围极为广泛:首先其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善解疮疡热毒,攻毒尤有特效;主下瘀血,行气消胀;下肠胃宿食,利肝胆之热;止吐衄,化无形之痞满。是一味可使“一窍通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为逐邪之要药。上能止呕,下可止痢,可缓可峻,能温能清,泻下攻积泻火;清化湿热利水;并能活血化瘀、消脂散结。
陈老认为现代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衣食无忧,往往嗜食膏粱厚味,以致积滞实证、湿热、实火及热性之症居多,故陈老每遇适症必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散结、清导湿热除脂。
十二、祛湿八法
陈老在皮肤科临床上经常运用祛湿的方法,现归纳总结如下:
(1)健脾燥湿法:
适用于脾虚湿盛之证。临床应用于带状疱疹、慢性及亚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以及其他疱疹性和渗出性皮肤病等。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方药有:苍术6g、厚朴6g、陈皮9g、滑石块12g、炒白术12g、猪苓12g、炒黄柏12g、炒枳壳9g、泽泻9g、赤苓12g、炙甘草9g。
(2)利水化湿法:
适用于水湿壅盛、小便不利者。临症用于亚急性及慢性湿疹、盘状湿疹、阴囊湿疹、下肢溃疡、女阴溃疡、糜烂性龟头炎以及脂溢性脱发等。
代表方剂:健脾除湿汤。方药有:生薏米15g、生扁豆15g、山药15g、芡实9g、枳壳9g、萆薢9g、黄柏9g、白术9g、茯苓15g、大豆黄卷9g。
(3)利湿清热法:
偏于湿热而湿重于热者。临床适应于疱疹样皮炎、天疱疮、亚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代表方剂:清脾除湿饮。方药有:茯苓9g、白术9g、苍术9g、生地30g、黄芩9g、麦冬9g、栀子9g、泽泻9g、生草6g、连翘15g、茵陈12g、元明粉9g、灯心3g、竹叶3g、枳壳9g。
(4)温化寒湿法:
适于寒湿之证。
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药物有: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5)芳香化湿法:
用于湿浊不化者。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药物有:藿香、紫苏、苦桔梗、白芷、厚朴、大腹皮、陈皮、白术、半夏曲、甘草、茯苓、姜、枣。
(6)除湿疏风法:
应用于内有蕴湿兼有外感风邪者。临床适于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代表方剂:多皮饮。药物有:地骨皮9g、五加皮9g、桑白皮15g、干姜皮6g、大腹皮9g、白鲜皮15g、粉丹皮9g、赤苓皮15g、鲜冬瓜皮15g、扁豆皮15g、川槿皮9g。
(7)健脾渗湿法:
用于脾肺气虚夹湿者。临症用于手足汗疱疹、静脉炎、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的辅助治疗。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丸。药物有:白扁豆、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莲子、桔梗、砂仁、苡仁米。
(8)健脾化湿法:
用于水湿浸渍之水肿。
代表方剂:五皮饮。药物有: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
十三、调脾六法
陈老应用补脾、健脾、运脾、醒脾等方法治疗皮肤病作如下一些归纳总结。
(1)健脾(补脾、益脾):
是治疗脾虚而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临床可见患者面色萎黄,疲倦无力,饮食减少,胃痛喜按,进食后痛减,大便稀薄,舌质淡苔白,脉濡弱,陈老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药健脾、补脾、益脾。
(2)运脾:
是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湿重表现为胃部饱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中淡而黏,头昏身倦,大便泄泻,或腹胀,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陈老喜用藿香,佩兰,茯苓,厚朴,陈皮,苍术,白蔻仁,泽泻等药芳香祛湿以运脾。
(3)醒脾:
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脾气虚寒,表现为食欲不振,食物不消化,有时嗳气,大便溏,有时腹隐痛喜热按,舌质淡,脉弱等。陈老擅用醒脾散(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草果、木香、陈皮、厚朴、苏梗各等分,为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服)以健脾温中,促进运化而增强食欲。
(4)培土:
指培补脾土,促使脾的运化机能恢复正常。凡脾虚而有饮食减少,大便泄泻等症,即须培土,也即“健脾”、“补脾”、“益脾”的总称。
(5)健脾疏肝(培土抑木):
是治疗肝气郁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肝旺脾虚,即木克土证)的方法。肝旺脾虚,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培土陈老常用茯苓、白术、薏苡仁、山药等;抑木陈老用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
(6)补脾益肺(培土生金):
用培补脾土的方法,使脾的功能强健,恢复正常,以治疗肺脏亏虚的病症。例如肺虚久咳,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肚腹作胀,大便稀溏,四肢无力,甚至浮肿,舌质淡苔白,脉濡细。陈老多用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木香、陈皮、半夏等。
陈老现已九十四岁高龄,但仍坚持每周门诊为广大患者服务。且笔耕不辍,主编出版了《燕山医话》、《常见皮肤病性病的中西医防治》等书。还坚持为《北京中医》等刊物审稿,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在抗击SARS期间,亲自上街为纠正陋习而做劝导工作,并出资为白衣天使捐赠痱子粉上万袋。表现出医务工作者崇高的医德和风范。
主编 曲剑华 刘 清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