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酒齄鼻

【概述】
酒齄鼻以中年人多发。其皮肤损害为颜面潮红,伴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玫瑰痤疮。初发于鼻头、鼻翼两侧,日久可延及两颊、前额两眉间及下颏,局部皮肤初起为弥漫性红斑,以后鼻头红赤,并有血丝显露,在红斑上出现散在的小丘疹、脓疱;病情严重至晚期,鼻部肤色渐变紫红或紫褐,局部增生肥厚,最后呈瘤状隆起,形成鼻赘。
《诸病源候论》酒渣候记载:“此由饮酒,热势冲面,面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明《古今医统·鼻赤》云:“酒渣鼻多是饮酒之人,酒气邪热熏蒸面鼻,血热壅滞而成鼻齄,赤色者也。”清《医宗金鉴》酒渣鼻:“此证生于鼻准头,及鼻两边,由胃火薰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后紫,久变为里,最为缠绵。”纵观古代医家的观点,多从肺脾经论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五脏中的肺脾关系密切,亦与六腑中的胃及气血功能异常有关。病因病机方面与风寒、积热及瘀证有关,认为病性多为积热、血瘀。辨证多为肺脾胃热及寒凝血瘀。立法总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主,方以枇杷清肺饮和凉血五花汤加减。
【病因病机】
陈彤云教授认为酒渣鼻的发病与人体素质有关,易患酒渣鼻之人,多为肺经、脾胃经风热、湿热所致,是由于素体热盛的体质因素,又有后天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油腻酒酿,致肺脾胃积热,复感风寒之邪而发病。与机体素质、胃肠功能障碍、感染病灶、饮食习惯(嗜酒喜辛辣刺激之品)、生活方式、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等诸多因素有关,病因主要有风寒、积热与血瘀等,与肺脾胃诸经脉关系最为密切。
1.肺经风热
某些人到中年,肺经阳气偏盛,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血热入肺窍,使鼻渐红而生病。
2.脾胃积热
若脾胃素有积热,复因嗜食辛辣之品,生热化火,火热循经熏蒸,亦会使鼻部潮红,络脉充盈。
3.寒凝血瘀
风寒客于皮肤,或冷水洗面,以致血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
【辨证论治】
陈彤云教授辨治酒渣鼻一病强调辨证时须将脏腑辨证与皮损辨证相结合,以达辨证精准,用药才出奇效。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两点,一是辨脏腑:酒渣鼻的临床特点表现为面部五点分布(鼻部、两颊、前额、下颏)的红斑基础上的丘疹、脓疱,伴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扩张。其演变过程初为面部红斑,继而出现丘疹、脓疱,病久形成鼻赘。辨证肺经阳气偏盛,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血热入肺窍,使鼻渐红而生病;或脾胃素有积热,复因嗜食辛辣之品,生热化火,火热循经熏蒸,亦会使鼻部潮红,络脉充盈;毒热腐肉为脓,血瘀凝滞,发于肌肤,故可见炎性丘疹、脓疱;加之风寒客于皮肤,或冷水洗面,以致血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又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酒渣鼻的辨证论治,病位主要在肺(大肠)脾(胃)。病邪主要为热、毒、瘀。二是辨皮损:酒渣鼻多辨为肺脾热盛或寒凝血瘀;红斑多是气分或血分有热;红色丘疹多辨证为热在腠理;脓疱多为热毒瘀滞,腐肉为脓;结节、鼻赘多是血瘀凝结。
临床根据辨证时“肺、脾、胃”的脏腑定位,并结合“热、毒、瘀”三点分析皮损特点,将酒渣鼻分为肺经风热、脾胃积热、寒凝血瘀三型。
1.肺经风热
辨证要点:
颜面弥漫性红斑,或散在或密集分布帽针头至粟米大小红色、淡红色丘疹,或可见小脓头;可伴口干、咽干、微咳。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陈彤云教授认为温病学派中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之说,初起为高出皮面的粟米粒大小丘疹,可按太阴肺经风热辨证治疗。本型多由素体阳热偏盛,或风热外袭,风热阳邪,其性善动炎上,肺居上焦,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外感风邪犯肺,开合失司,腠理郁闭,邪气不能外达,结聚于上焦之颜面肌肤而发为酒渣鼻。此证多见于中年人。多见于本病早期。红斑可分布于鼻部、两颊、前额、下颏等。
治疗宜疏风宣肺清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主要治疗用药:金银花,连翘,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生石膏,桑叶,野菊花,牛蒡子,生甘草等。便秘可加草决明、生大黄以通腑泻热。
2.脾胃积热
辨证要点:
颜面皮肤红斑基础上,散在红色帽针头至粟米大小红色丘疹,或见脓头;可伴见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
陈彤云教授认为此证亦多见于中年人。多因风热日久或脾胃素有积热,复因嗜食辛辣之品,生热化火,火热循经熏蒸,亦会使鼻部潮红,络脉充盈;毒热腐肉为脓,血瘀凝滞,发于肌肤,故可见炎性丘疹、脓疱。
治疗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凉血五花汤加减。主要治疗用药:金银花,野菊花,鸡冠花,凌霄花,连翘,生栀子,草决明,丹皮,大青叶,生地榆,赤芍等。方中金银花、野菊花、连翘清热疏风解毒;鸡冠花、凌霄花凉血清热退斑;生栀子清热泻火;草决明清胃肠积热,泻热通便;丹皮、大青叶、生地榆、赤芍入血分,凉血清热。有脓疱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口渴加生石膏清热生津;大便干加生大黄泻热通便。
3.寒凝血瘀
辨证要点:
鼻部结节、鼻赘及颜面红斑基础上的丘疹、脓疱为主症。病程长,多缠绵难愈。此期男性较女性为多。舌质暗,舌苔薄白,脉涩。
陈彤云教授认为此证多因风寒客于皮肤,或冷水洗面,以致血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加味海藻玉壶汤。主要治疗用药:三棱,莪术,桃仁,海藻,昆布,贝母,半夏,青皮,陈皮,当归,川芎,连翘等。脘腹胀满可加佩兰、砂仁、茯苓以宣上畅中渗下、分消走泻;大便不畅,属脾虚运化不利,可加生白术以健脾益气;大便黏滞不爽,属湿热阻滞胃肠,可加冬瓜皮清热利湿。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杨某,女,36岁,2003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
颜面发红、反复起疹近4年。
现病史:
患者平素工作紧张,时有颜面发红现象。4年前曾去郊游,适逢大风,之后出现颜面发红加重。移居他处后颜面开始起疹,时有脓疱,并且颜面潮红不退,自觉面部有烧灼感。曾先后在当地各级医院积极诊治,坚持内服及外用抗菌消炎药(具体药名不详),但自觉疗效欠佳,颜面皮疹始终不退。数月后又开始出现月经不调。故来就诊。现颜面发红,多数丘疹、脓疱;月经先期、量少,经前乳房胀痛;口干,心烦;寐差;二便调。
个人史:
患者情绪低落、精神压力较大。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皮科情况:
颜面以鼻部及鼻周、双颊、眉间、下颌为主出现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伴发密集的丘疹、脓疱。
辨证:
肺胃蕴热,外感毒邪,郁结血分。
治则:
清热解毒、凉血散结。
方药:
银花30g,连翘30g,玫瑰花10g,鸡冠花15g,茵陈20g,黄连10g,黄柏10g,生地15g,胆草6g,虎杖20g,土茯苓20g,丹参30g,白花蛇舌草30g。水煎服,日1剂,连服7日。
二诊(2003年6月25日):
药后颜面丘疹、脓疱大部分逐渐消退,可见皮疹明显减少,新发皮疹仅2~3处,仍伴有较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夜寐尚可,情绪好转,纳食好,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滑。加用野菊花15g,干茅根20g,北豆根6g。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3年7月2日):
服上药一周后,脓疱、丘疹已完全吸收,无新发皮疹。颜面毛细血管扩张稍减轻。但月经量少,纳可、眠佳、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滑数。加用当归10g,川芎6g,白芍15g以调经。患者随后返回居住地上海继服此方2月。
四诊(2003年9月3日):
患者通过函诊反馈病情,用药期间颜面未发皮疹,面红明显减轻,毛细血管扩张有所缓解,月经较前量多,余无不适。嘱上方减野菊,北豆根,胆草,继服巩固疗效。患者又服药2月。
五诊(2003年10月28日):
颜面皮疹基本消退,散在少量毛细血管扩张,面红不明显,纳食可、精神佳、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白,脉滑。方药:金银花20g,野菊花15g,玫瑰花10g,鸡冠花10g,凌霄花10g,鸡血藤20g,忍冬藤20g,蛇舌草20g,干生地30g,白茅根30g,紫草根15g,茜草根15g,赤芍15g,丹皮15g,丹参30g。11月5日患者颜面潮红完全消退,无皮疹,未诉不适,临床痊愈。
【医案分析】
《景岳全书》有云:“酒渣鼻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可能与局部寒冷刺激、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障碍、精神因素、感染病灶、饮食习惯及遗传因素等内、外多因素有关,从而导致面部皮肤血管运动神经机能失调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陈彤云教授认为此患者时值中年肺经阳气偏盛,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血热入肺窍,故鼻红。火热循经熏蒸,络脉充盈而面红。又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后暗,久病入里,经久不退,最为缠绵。此患者平素虽无不良饮食嗜好,且无家族遗传史记载,但其发病是由于从城市到农村有了外界环境的突然改变和局部风冷的刺激、饮食的变化、加之长期的精神紧张及内分泌的失调等综合原因而致。
此患者就诊时为酒渣鼻二期,根据皮损及临床症状及舌脉辨证属中医的肺胃蕴热,外感毒邪,郁结血分证,故陈彤云教授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为君药;胆草、黄连、黄柏、茵陈、土茯苓、蛇舌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为臣;生地、丹参、虎杖、鸡冠花、玫瑰花凉血活血散瘀为佐使。陈彤云教授应用花类药轻清而上行以达颜面;连翘为“疮家圣药”,所以应用于丘疹脓疱期可起到清解消肿散结的作用;而且陈彤云教授在应用清热解毒药的同时不忘清热燥湿泻火,给邪以出路,因湿与热裹往往缠绵难愈;热与血搏则血热入肺,加之风寒外侵,血瘀凝结,因此必佐以凉血活血散瘀之品才能消解血中脉络之瘀结凝滞。全方清热燥湿泻火之中辅以凉血活血散瘀,以动治瘀;凉血活血以助清热散结,热毒双解。二诊时陈彤云教授加用野菊、茅根、北豆根以加强解毒凉血的作用。三诊时加用当归、川芎、白芍是巧用四物汤以调经血。四诊时去胆草、野菊、北豆根以防苦寒伤胃。五诊时方以五花、三根、二藤清热凉血活血化湿为主,辅以活血解毒以清余热余毒。
医案二
刘某,男,42岁,2009年12月23日初诊。
主诉:
面部反复起疹5年。
现病史:
患者5年前于面部起疹,自行去美容院及外用化妆品治疗,效不佳,皮疹时轻时重,为系统治疗遂来我院门诊。现面部起红色丘疹,油脂分泌较多,轻微痒感;眠安;二便调。
个人史:
平素嗜辛辣;性情急躁易怒。
舌脉:
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
皮科情况:
颜面皮脂溢出明显,鼻、口周红色丘疹、结节、囊肿。
辨证:
湿热内蕴。
治则:
清热利湿。
方药:
茵陈30g,连翘30g,丹参20g,野菊花15g,茯苓10g,百部10g,北豆根6g,大青叶15g,虎杖20g,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龙胆草6g,盐知母10g,泽泻10g,浙贝母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4日。
外用药:
复方化毒膏20g×2盒/外用。
医嘱:
调情志;注意面部清洁;忌食辛辣、油腻油炸、高糖食物;规律起居,保证充足睡眠。
二诊(2010年1月7日):
药后症减,面部皮疹部分消退,留有淡红色色素沉着斑;原有部分皮疹炎症明显,色红。新发皮疹减少,皮脂溢出明显,仍可见结节、囊肿。纳可,眠安,二便调。前方加夏枯草20g。14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0年1月22日):
服上药两周后,囊肿、结节已全部消退,无新发皮疹,旧疹颜色减淡,性情急躁好转,纳可,眠安,二便调。减野菊花、北豆根、大青叶、龙胆草,服药1月余。
四诊(2010年3月1日):
患者颜面皮肤光滑,无皮疹,肤色正常,纳可,眠安,二便调。
【医案分析】
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而致胃肠湿热,发为本病。湿热内蕴,故见皮肤脂溢明显;热性炎上,循经上扰,熏蒸颜面,故见面部多发炎性丘疹;湿热日久,湿聚成痰,故见囊肿;热盛则见性急,烦躁。综上,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治以清热利湿。
方中茵陈、黄连、黄柏、黄芩、虎杖清热燥湿,茯苓、泽泻健脾利湿,连翘、野菊、北豆根、大青叶、龙胆草清热解毒,盐知母、浙贝母滋阴清热。湿热日久致血瘀凝滞,加丹参以活血化瘀。二诊时仍见结节、囊肿,故加入夏枯草以加强清热软坚散结之力。三诊时结节、囊肿已消,无新发皮疹,去野菊、北豆根、大青叶、龙胆草以防苦寒伤中。
医案三
金某,女,50岁,2010年2月10日初诊。
主诉:
面部反复起疹3年。
现病史:
3年前做面膜后出现面部起红斑,不痒,间断外院治疗,以外用药为主,曾短期使用过激素类药膏,皮损均可暂时缓解,仍有复发。近4月皮疹复发严重,局部潮热感,遂于我院就诊。现面部多数红色丘疹,伴面部干燥感、瘙痒、灼热感;纳可;眠欠安;大便不规律,偏干。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
皮科情况:
面部潮红,前额、鼻头、双颊、下颌部片状炎性红斑基础上间见炎性丘疹、脓头,下颌部尤甚;局部少许干燥脱屑。
辨证:
肺胃积热。
治则:
清肺胃热。
方药:
凌霄花10g,野菊花15g,茵陈20g,连翘20g,丹参20g,当归6g,川芎3g,黄连6g,黄柏10g,虎杖20g,百部10g,北豆根6g,大青叶15g,生地榆6g,生知母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4日。外用药:颠倒散。
医嘱:
忌热水烫洗局部;忌饮酒;忌食辛辣、油腻油炸、高糖分食物;三餐宜定时,宜细嚼慢咽,不宜吃过热食物,要注意顾护胃肠。
二诊(2010年2月25日):
药后症状明显改善,面部潮红斑片消退大半,无新生丘疹,原皮疹消退明显,但鼻头仍红,干燥脱屑的情况亦明显减轻;干痒消;纳眠可,大便调。舌质红,苔白,脉细弦。加大地榆用量至10g。继服1月。
三诊(2010年3月30日):
患者面部潮红斑片已全部消退,颜面光滑,无皮疹,纳眠可,二便调。
【医案分析】
患者脾胃运化不利,湿热内蕴,外用温热燥烈之品,致毒热之邪上蒸面颊而发本病。热邪上炎于面,且外受药毒侵袭皮毛,蕴结腠理,气血瘀滞不通,故见面颊潮红丘疹、斑片,灼热痒痛;热盛伤及阴血,则皮肤干燥脱屑;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亦为肺胃积热之象。处方治以清肺胃热。方中茵陈、黄连、黄柏、虎杖燥湿清热;野菊花、连翘、北豆根、大青叶解毒清热;热与血结,血瘀凝滞,以入血分之凌霄花、生地榆凉血清热祛斑;丹参、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知母滋阴降火。二诊时患者颜面局部炎性红斑、丘疹均减轻,干燥脱屑的情况也明显改观,仅鼻头红斑仍明显,局部脂溢,舌质红,体内热象仍显著,效不更方,加大地榆用量至10g加强凉血力量,巩固疗效。
医案四
张某,男,41岁,2012年1月4日初诊。
主诉:
鼻头反复起疹3年。
现病史: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鼻头部起疹,曾外院就诊,以药膏外用治疗,效果不明显,仍反复发作,遂来我院就诊。现鼻头起红色丘疹;伴胃部反酸,呃逆;纳可;眠安;大便偏干。
舌脉:
舌红,苔薄黄,脉弦。
皮科情况:
鼻头潮红,伴红色丘疹、结节,鼻翼少量脓头。
辨证:
肺胃积热。
治则:
清热凉血。
方药:
茵陈20g,连翘20g,野菊花10g,丹参20g,黄连6g,黄柏10g,生槐花10g,当归6g,川芎3g,吴茱萸3g,枇杷叶15g,大青叶15g,百部10g,北豆根6g,生知母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14日。
二诊(2012年1月19日):
药后好转明显,大部分脓头、丘疹已消退,鼻头仍遗留少许潮红斑片,反酸、呃逆好转,纳可,眠安,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加海螵蛸10g、虎杖15g,继服14剂。
【医案分析】
患者脾胃素有积热,复因嗜食辛辣之品,生热化火,火热循经熏蒸,使鼻部潮红,络脉充盈,发为酒渣鼻。毒热腐肉为脓,入于血分,血瘀凝滞,发于肌肤,故可见丘疹、结节、脓头。脾胃积热,火热循经上扰,故反酸、呃逆;火热伤阴,肠道失于濡润,故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亦为肺胃积热,郁结血分之象。依法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方中野菊花、连翘、北豆根、大青叶清热解毒;茵陈、黄连、黄柏燥湿清热;生槐花、丹参、当归、川芎凉血活血;生知母滋阴清热;吴茱萸,归脾胃经,和胃降逆止呃;枇杷叶,归肺胃经,清肺降逆止呕。全方清热凉血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兼顾和胃降逆。二诊时大部分脓头、丘疹已消退,鼻头仍遗留少许潮红斑片,反酸、呃逆好转,加海螵蛸以增强降逆抑酸之效,加虎杖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瘀之功,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