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款IP打造与运营:内部创作+吸粉技巧+盈利模式
- 李伟编著
- 1391字
- 2024-12-21 13:14:07
2.3 内容性:好的内容是IP的生命线
如果说独特性只是IP的外衣,那么内容就是其肌肉和骨干了。正所谓无内容不IP,最优质的内容才可能缔造最有价值的IP。
在当前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尊崇快餐文化。快餐就是速成食品,快捷方便,口味不错,备受年轻人青睐。但由于缺乏营养,也成为很多人抨击的对象。这就形成了一味追求“快”的文化,结果导致做什么事情都追求速成,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
当前很多IP也是这样,因急于求成,致使内容匮乏,再加上一些内容本身并没有价值,所以IP的“虚火”越烧越旺。一夜之间,人人都在谈IP,人人都可以创作IP。当“审美”让位于“体验”,“创作”让位于“生产”,“艺术”让位于“消费”,就会出现本末倒置、颠倒是非的现象。
以影视IP为例,剧本创作本来就是个细工、慢活,需要静下心来,用严密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去思考、构思和写作。结果个别创作人员急于求成,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搞出一个剧本,使之变成了拼稿、凑稿;而投资方盲目追求高额利润,不断缩减制作成本、缩短制作时间,出来的作品也就漏洞百出。更有甚者,制片方专门找来大数据下最热的词语,以此为题材去拍影片,造成本末倒置的现象:数据采集代替了思想深度,话题炒作代替了理性判断,贴标签代替了性格塑造,“颜值”(形容人物容貌英俊或靓丽的数值)代替了演技,滥情代替了叙事。
这种变化已引起了社会性焦虑:难道“内容才是硬道理”这句话过时了?“IP”生产是否就与艺术追求完全对立起来了?显然不是。一方面是IP版权费的屡创新高,另一方面是IP票房变现能力的急速降低,IP热还能继续吗?
案例3
自《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上演以来,由综艺节目改编为影片便开始火爆荧屏,并呈现出一股热潮。2016年1月15日上映的《极限应战之皇家瑰宝》,就脱胎于东方卫视综艺节目《极限应战》。从那之后,类似的电影纷纷呈现,如《奔跑吧朋友》《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我即是我》《舌尖上的新年》都是改编自相应的综艺档节目。
然而这些综艺类IP影片,票房却不容乐观。除《极限应战》表现稍佳之外,其他的都反应平平。与前两年同类型的影片《爸爸去哪儿》相比,可以说是完败。这预示着综艺节目类IP影片很难再有突破。
对于这类IP的遇冷,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受票房补助落潮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即在内容上出了问题。综艺节目做得很不错,观众也很喜欢;但是改编成影片之后,这种势头就不一定会延续。因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作品,对内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异,而盲目地将两者等同看待,遇冷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如今人们都过于注重IP的最终效益而忽视了过程,那种简单地用“IP+明星”的操作方法改变了影片的自身规则。尤其是本身就很好的IP作品,对编剧改编故事、导演讲故事的才能要求都很高,假如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再好的IP也难以成功。更何况大多数IP都是由网络文学转化而来的,内容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本身就很有限,因而仅仅靠一时的点击率是行不通的。
抱着急于求成的态度,用IP效应来挣快钱,早晚要被市场抛弃。要想打造和检验一个优质的IP就要注重内容,因为内容决定一切。妄图用做快餐的方式去批量制造IP,其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在是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新媒体、新技术深刻改变着媒体的格局和舆论生态,没有好的内容势必不会长久发展。一个IP是否足够优秀,并不只是具有流行要素、属于当红作品就行,还需要满足一定的内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