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有度,别在孩子耳边念“紧箍咒”

“妈妈,请您不要唠叨了!您什么时候才能够不唠叨啊!妈妈,今天,我又听到您的唠叨声了,您总是唠叨个没完没了。您能不能歇歇呀?要知道,我好不容易才有个周末,您却给我报了班。到时间了我自己会起床的,可是您还是不停地唠叨。”

“妈妈,我求您了,求您别唠叨了。我也知道我很让您操心,但是请您尽量不要唠叨了,好吗?该做的事情我都知道,您的唠叨只会让我更烦。”

这是一段来自美国的一个五年级小学生的日记。在这段日记中,该小学生表达了对妈妈唠叨的无奈,并希望妈妈以后不要总是唠叨。相信这段日记写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

的确,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妈妈对孩子不停地叮嘱、提醒和催促。不可否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家长的说教、指导,但是说教、指导并不意味着要在孩子耳边一直唠叨个不停,毕竟没有孩子喜欢一直被唠叨。

也许在很多妈妈的观念里,唠叨是对孩子“爱”的表现,于是,她们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就拿孩子的专注力来说,一方面,她们希望孩子做事专注,把事情做好;另一方面,她们通过唠叨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将孩子的注意力打断。孩子的思绪被打乱后,自然无法将事情做好。

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本来就很难保持长久的专注力,一旦注意力被转移后就更难继续保持原有的专注度。另外,孩子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远远达不到成人的水平,所以很可能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和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在特定年龄阶段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成人应该予以理解和包容,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而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唠叨,也许这样孩子会更加专注,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而且,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也会渐渐明白一些道理。有时候,过多的唠叨反而会让孩子因为厌烦而无视这些教诲,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专注力,家长就要减少甚至杜绝毫无意义的唠叨,给孩子一个安静的成长空间,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地解决面临的问题,我们只要在背后支持并鼓励孩子,让他安心做事,就够了。

为此,家长应把握以下几点。

1.事先叮嘱好

在孩子准备做一件事之前,家长最好将所有需要交代的话一次性说完,孩子一旦进入状态,就不要再打扰他了,让他可以有一个自主且清静的专注做事的空间。这样一来,孩子既能了解我们所担心的地方,又能根据我们的建议对所做的事进行全面的考虑,他出错的概率将大大减少。

当然,这需要家长思虑周全,具有很强的预见性,根据孩子要做的事情的性质、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做事风格等,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尽量在一开始就将所有能想到的问题都对孩子叮嘱一遍,这样就不必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反反复复地唠叨了。

就拿陪孩子写作业这件事来说,在孩子写作业之前,家长只要告诉孩子“要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做完题仔细检查一遍”,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家长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自然就会按照我们所说的去做了。

2.对孩子有信心

有的妈妈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叨,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孩子不放心,也就是对孩子没有信心,妈妈总是认为孩子不理解她所叮嘱的话,或者会忘记她提醒的事情,于是就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开启了“唠叨”模式。

表面上看,妈妈的唠叨是为孩子好,但是频繁的唠叨很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打乱孩子的思绪,让孩子的关注点转移到妈妈的唠叨上,而不是自己的做事过程中,反而不能专心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因此,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他能理解自己的话,相信他能把事情做好,即使他做不好,他也获得了一次成长锻炼的机会。

3.容忍孩子做事时的错误和不足

很多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常常替孩子着急,恨不得替孩子把作业写完。他们一会儿说“这道题抄错了”,一会儿说“这道题做错了,重新算一遍”。孩子就在家长的提醒下,不断地改正错误。当他改完错题再回到原来的题目时,一下子又没有了头绪。这时,家长又开始唠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我看你这课都白听了。”结果,孩子的作业写了好久还是写不完,而且总是错误连连,于是家长的唠叨声便“声声入耳”。

其实,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如果家长一直在孩子耳边唠叨,则只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最终孩子更不知道该如何做事了。

为了杜绝出现上述现象,家长最好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秉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即使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也要等他做完事再指出来,不要在中间突然打断,甚至严厉指责孩子的过错,否则不仅会扰乱他的思绪,而且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孩子能独立完成作业,并主动检查错误、改正错误时,我们应该给予鼓励,让孩子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